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介入封堵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7例AMI后VSR(PI-VSR)并行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0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8.21±6.20)岁,根据是否发生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探索最佳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PI-VSR的患者资料,分析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共纳入PI-VSR患者66例,其中18例为介入封堵组,2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改行外科手术;22例为外科手术组;26例为药物治疗组。66例患者平均年龄(66.48±9.91)岁,其中男37例(57.8%),女29例(42.2%)。造影提示:左前降支闭塞58例,右冠状动脉闭塞8例。介入封堵组与外科手术组比较:术后穿孔大小[(0.4±0.1)cm比(0.5±0.2)cm,P=0.816];穿孔至手术时间[(20.8±5.4)d比(29.9±4.9)d,P=0.524],急性心肌梗死(AMI)至手术时间[(20.4±5.0)d比(31.6±4.8)d,P=0.061],入院至手术时间[(16.4±5.1)d比(18.6±1.6)d,P=0.675],术后住院时间[(10.8±7.9)d比(16.6±2.7)d,P=0.65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50.0%比68.2%,P=0.135),IABP使用时间[(7.1±7.3)d比(12.9±2.7)d,P0.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1.2±5.6)%比(41.9±5.0)%,P=0.002],术后LVEF[(45.6±4.4)%比(42.2±6.5)%,P=0.264]。介入封堵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8.9%比7.7%,P0.001),外科手术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6.4%比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介入封堵组患者与外科手术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8.9%比86.4%,P=0.5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封堵治疗PI-VSR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住院时间明显减少。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因此,积极的介入封堵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通过分析其穿孔形态、大小,按照缺损直径加10 mm原则选择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6、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测量6 min步行试验(6MWT),抽血化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了解心功能。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93.8%)封堵成功,失败2例,术后死亡3例。27例出院患者中成功随访25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9.8±9.9)mm比(63.5±6.5)mm比(52.5±5.8)mm比(51.7±4.2)mm,P0.001]、NT-proBNP[(3.6±0.4)pg/ml比(3.1±0.5)pg/ml比(2.9±0.4)pg/ml比(2.8±0.3)pg/ml,P0.001]比较,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MWT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逐渐改善[(280.4±91.5)m比(301.0±75.5)m比(310.5±82.6)m,P=0.024],整体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封堵器脱落以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VSR穿孔介入封堵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分析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介入封堵VSR的疗效,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3岁,罪犯血管为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1例。6例患者均有左向右室间隔膨出瘤。在左前斜45°+头20°投照体位下左心室造影提示4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中1/3、2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心尖部1/3;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舒张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3.40 mm,最大值52.12 mm;收缩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0.40 mm,最大值49.12 mm;筛状穿孔数4(1,7)个;舒张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4.40 mm,最大值18.30 mm;收缩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1.90 mm,最大值16.60 mm。6例患者于AMI后56(7,99)d行VSR封堵术,1例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1例患者术前行体外膜肺氧合。5例(5/6)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16(12,22)mm,此5例置入封堵器前均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1/6)因下壁心肌梗死,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与心室肌后壁交界处,选最大直径30 mm室间隔封堵伞固定困难,封堵失败,1个月后因反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死亡,患者置入封堵器前未对罪犯血管行PCI。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3例(3/5);少量残余分流1例(1/5),择期行降落伞左心室减容术,残余分流消失;中度残余分流1例(1/5)行二次室间隔封堵后残余分流消失。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前术后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变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AMI并发VSR部位呈左向右膨出瘤,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瘤体多数可能呈喀斯特地貌溶洞样筛状多孔,介入封堵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36例确诊为PI-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院内死亡情况,患者被分为院内存活组(14例)和院内死亡组(2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VSR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PI-VSR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10例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8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穿孔并行支架植入术,2例行外科室间隔修补术。PI-VSR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61.1%(22/36)。与院内存活组比较,院内死亡组年龄[55 (46,64)岁比67 (52,82)岁]、糖尿病(21.4%比59.1%)和肾功能不全比例(42.9%比90.9%)显著增大,LVEF [41 (20,48)%比31 (20,38)%]和手术治疗比例(57.1%比9.1%)显著减小,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手术治疗是PI-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19、0.001,P=0.032、0.023)。结论:PI-VSR为罕见的致命性心梗并发症,保守治疗效果差,经皮导管封堵介入治疗PI-VSR是可选择的过渡性或替代外科手术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断。方法纳入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PDA患者80例,其中男17例(21.2%),年龄0.6~66.0(17.5±17.1)岁。根据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分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严重血小板减少组(14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非严重血小板减少组(66例),收集患者缺损直径、封堵器直径、体表面积(BSA)等资料,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严重血小板减少组患者封堵器直径[18.0(14.0,30.0)mm比12.0(6.0,18.0)mm,P0.001]、缺损直径[10.0(6.0,18.0)mm比4.0(2.0,9.0)mm,P0.001]、封堵器直径/BSA[21.0(8.9,43.7)mm/m~2比10.7(3.2,32.8)mm/m~2,P0.001]、封堵前肺动脉收缩压[(99.1±21.4)mm Hg比(45.2±16.3)mm Hg,P0.001]、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51.9±15.8)mm Hg比(38.3±18.6)mm Hg,P0.05]显著大于非严重血小板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封堵术后第2天全部血小板减少,其减少相对值为7.0%~86.0%(45.0±23.0)%,绝对值为36.0×10~9/L~191.0×10~9/L[(92.0±66.0)×10~9/L],封堵后第3天13例(92.9%)患者封堵术后血小板绝对值减少至100×10~9/L以下,其减少相对值33.0%~93.0%(66.0±20.0)%,绝对值为16.0×10~9/L~147.0×10~9/L[(61.0±39.0)×10~9/L]。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 1.009,95%CI 1.001~1.018,P0.05)、封堵器直径(OR 1.257,95%CI 1.069~1.478,P0.01)为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PDA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和封堵器直径。对封堵器直径超过14 mm的患者,术后第2天复查血液分析,如较术前降低,术后第3天再次复查血液分析,可及时发现严重血小板降低患者,排除低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清醛固酮(AL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重塑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监测PDA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平卧位血清ALD水平、左心房室腔径及心功能指标,分析血清ALD与左心房室腔径、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PDA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24 h、1个月、3个月时,血清ALD水平[(348.44±54.27)pmol/L比(311.35±50.34)pmol/L比(258.14±50.56)pmol/L比(199.09±48.12)pmol/L,F=18.98,P0.05]、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42.33±6.44)mm/m~2比(36.22±5.33)mm/m~2比(35.54±5.36)mm/m~2比(34.26±4.32)mm/m~2,F=12.18,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指数(LVEDDI)[(69.34±7.43)mm/m~2比(67.43±6.33)mm/m~2比(66.35±6.56)mm/m~2比(60.54±5.34)mm/m~2,F=11.71,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指数(LVESDI)[(39.43±8.32)mm/m~2比(38.47±7.45)mm/m~2比(36.85±5.43)mm/m~2比(35.63±5.34)mm/m~2,F=13.13,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73.87±6.53)%比(67.34±4.53)%比(70.75±5.24)%比(70.43±4.34)%,F=12.09,P0.05]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41.54±5.36)%比(37.53±5.27)%比(38.15±5.75)%比(38.98±5.28)%,F=12.01,P0.05]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LD、LADI及LVEDDI介入封堵术后24 h、1个月、3个月的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36.85±5.43)mm/m~2比(39.43±8.32)mm/m~2,P0.05]和3个月[(35.63±5.34)mm/m~2比(39.43±8.32)mm/m~2,P0.05]LVESDI的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介入封堵术后24 h的水平与术前比较[(38.47±7.45)mm/m~2比(39.43±8.32)mm/m~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70.75±5.24)%比(67.34±4.53)%,P0.05]、3个月[(70.43±4.34)%比(67.34±4.53)%,P0.05]LVEF的水平均高于介入封堵术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介入封堵术后24 h[(67.34±4.53)%比(73.87±6.53)%,P0.05]LVEF水平低于介入封堵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38.15±5.75)%比(37.53±5.27)%,P0.05]、3个月[(38.98±5.28)%比(37.53±5.27)%,P0.05]LVFS的水平均高于介入封堵术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介入封堵术后24 h[(37.53±5.27)%比(41.54±5.36)%,P0.05]LVFS水平低于介入封堵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A患儿血清ALD水平与LADI、LVEDDI及BLVESDI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 PDA患儿存在ALD分泌激活及慢性心力衰竭,早期介入封堵治疗可逆转ALD的分泌激活及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PVL)患者行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PVL患者35例,其中行PVL介入封堵术患者15例(介入组),外科PVL修补术患者2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围术期死亡比例、残余PVL比例、血红蛋白尿比例、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比例、输血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术后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均为100%,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输血比例、肺部感染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血红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53.2±14.7)min比(287.5±38.2)min,P0.001]、住院费用[(3.7±0.4)万比(6.5±0.8)万,P0.001]及住院时间[(5.6±1.3)d比(9.8±2.1)d,P0.001]显著低于外科组,而残余PVL发生比例(10/15比0,P0.001)显著高于外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残余PV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收缩压(R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左心房内径(L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6个月LVIDd[(48.3±6.2)mm比(58.4±9.5)mm,P=0.002]、LVIDs[(28.3±3.5)mm比(36.5±6.4)mm,P0.001]、LAD[(32.7±4.9)mm比(39.2±5.5)mm,P=0.002]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1.3±8.4)%比(40.2±5.3)%,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科组术后6个月LVIDd[(47.5±5.9)mm比(57.7±10.5)mm,P=0.001]、LVIDs[(26.1±4.3)mm比(36.3±7.3)mm,P0.001]、LAD[(31.8±5.0)mm比(41.2±6.8 mm),P0.001]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0.2±5.3)%比(42.6±8.2)%,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残余PVL,NYHA分级Ⅰ/Ⅱ、Ⅲ、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但介入封堵治疗成本更低,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表达以及与HBV相关性肝病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93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肝炎21例,肝硬化21例,肝功能衰竭23例,原发性肝癌28例)和15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L-17A;分析IL-17A在不同类型HBV相关性肝病的变化及其与ALT、AST、Tbil、Alb、PT、HBsAg、HBcAg、HBV DNA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IL-17A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 19.0、MedCal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IL-17A[(4.4±1.6)pg/mL]高于慢性肝炎[(3.1±1.1) pg/mL]、肝硬化[(2.5±0.6) pg/mL]、肝功能衰竭[(3.7±0.5) pg/mL]及健康对照组[(2.5±0.5)pg/mL](P<0.05);肝功能衰竭高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P=0.000);轻、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17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0±1.2) pg/mL、(2.9±1.0) pg/mL、(3.5±1.5)pg/mL)](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4.5±1.1) pg/mL]高于代偿期肝硬化[(2.3±0.5)pg/mL] (P=0.000);原发性肝癌伴有远处转移者[(5.1±1.7)pg/mL]高于无转移者[(3.6±0.6) pg/mL](P=0.003);死亡患者血清IL-17A[(3.8±0.5) pg/mL]高于病情好转患者[(3.4±1.4)pg/mL](P=0.036).IL-17A对死亡预测的c-statistic值为0.726;IL-17A与AST、Tbil呈正相关(rs=0.349、0.266,P=0.001、0.009);与ALT、P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s=0.174、0.127,P=0.094、0.266),与Alb也无相关性(r=- 0.005,P=0.959);与HBsAg呈负相关(rs=-0.582,P=0.000),与HBeAg呈正相关(rs=0.715,P =0.000);而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rs=0.059,P=0.662).结论 IL-17A在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与相关反映炎症程度的指标及HBsAg、HBeAg有相关性,Th17可作为反映HBV相关性肝病肝脏炎症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可以预测患者的顶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情况。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选择继发孔型ASD患者148人,其中介入治疗组82例,外科手术组66例。应用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并症和费用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5.1%和100%(P=0.018),术后残分流率分别为3.5%和3.0%(P=0.833)。心律失常为最常见并发症,介入组低于外科组(14.6%∶31.8%,P<0.05);介入组中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外科组中全部患者需要输血(P<0.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操作时间分别为(48±12.2)min和(158±16.4)min(P<0.001);介入组住院天数短于外科组[(6.0±2.0)d∶(13.0±3.0)d,P<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治疗费用分别为(26729±1675)元和(22393±1739)元(P<0.05)。结论:外科手术较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稍高、适应症广,但经导管封堵术却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心房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8例的CHD合并AF患者,依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对照组(52例,未发生心房血栓)、研究组(46例,发生心房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直径(LAD)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BNP、hs-CRP、ox-LDL、LVEDd、LAD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58.6±77.8)pg/ml vs.(1102.9±315.7)pg/ml,P=0.001];[(5.8±1.0)mg/L vs.(7.4±1.3)mg/L,P=0.027]、[(3.4±0.8)mmol/L vs.(4.0±0.9)mmol/L,P=0.038]、[(58.1±5.5)mm vs.(74.3±6.8)mm,P=0.030]、[(32.5±3.8)mm vs.(39.6±4.3)mm,P=0.021],LVEF、HDL-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57.3±3.8)%vs.(48.2±3.1)%,P=0.015]、[(1.08±0.27)mmol/L vs.(0.72±0.16)mmol/L,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A1C、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986,P=0.009)与LAD(OR=0.863,P=0.028)为心房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a2+对脑钠肽(BNP)评价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1例,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及所有患者血BNP浓度中位数(793 pg/mL),将患者分为A组:心功能NYHAⅠ、Ⅱ且BNP793 pg/mL,23例;B组:心功能NYHAⅢ、Ⅳ且BNP793 pg/mL,24例。比较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EF值(LV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缺损(IVSD)、左房内径(LA)和血BNP、钾、钠、氯、血清Ca2+、葡萄糖、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MB、尿酸、TNT、高敏CRP。结果:全部患者LVEF(50.0±10.2)%和BNP(1037.6±1136.2)pg/mL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8,P0.05),A组血清Ca2+浓度明显低于B组[(1.86±0.08)mmol/L vs(2.05±0.03)mmol/L,P0.05]。结论:血清Ca2+浓度是影响BNP评价心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的63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心率的变化,并分析心率与年龄、封堵伞大小以及术前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结果: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心率较术前显著降低[(64.87±10.65)次/min比(75.22±8.23)次/min,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心率变化与年龄、应用封堵伞大小、肺动脉收缩压无关(r=0.017~0.182,P均0.05)。但术前出现肺动脉收缩压升高(≥25mmHg)的患者术后心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术前未出现肺动脉高压患者[(11.35±10.73)次/min比(2.28±9.81)次/min,P=0.038]。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心率会出现下降,术前出现肺动脉高压可作为术后心率下降的风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368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无保护左主干狭窄超过50%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倾向匹配得分法,1∶2分为IVUS组和常规造影介入(CAG)组,最终36例患者入选IVUS组,72例患者入选CAG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史和外周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差异(均P0.05)。2组患者在最小管腔直径[(1.06±0.42)mm比(1.01±0.39)mm,P=0.697]、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83.9%±10.4%比87.6%±9.0%,P=0.064)、死亡率(0%比2.8%,P=0.551)、心绞痛复发率(8.3%比25%,P=0.071)、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6%比13.9%,P=0.330)也无明显差异,但与CAG组相比,IVUS组的参考血管直径[(3.53±0.52)mm比(3.29±0.47)mm,P=0.018]、植入支架直径[(3.72±0.34)mm比(3.44±0.41)mm,P=0.001]、高压后扩球囊直径[(3.99±0.43)mm比(3.54±0.47)mm,P=0.000]及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88±0.40)mm比(3.49±0.42)mm,P=0.000]均明显大,MACE的发生率(8.3%比27.8%,P=0.038)明显降低。结论: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64例PI-VSD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5±9.9)岁,男36例(56.25%);其中38例行室间隔封堵治疗,3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3例封堵后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38例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病变29例(76.3%),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23.7%);修复穿孔后残余漏(0.4±0.1)cm,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5.6±4.4)%。药物治疗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低于介入封堵组(30.7%比63.2%,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BP使用时间短于介入封堵组[(4.9±8.8)d比(10.5±11.1)d,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手术成功率84.2%(32/38),术后生存率91.4%(32/35),药物治疗生存率7.7%(2/26)。患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生存率与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及是否行介入治疗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PI-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更佳,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封堵(transcatheter closure,TCC)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适宜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TCC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5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30 d死亡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VSR至TCC时间对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的最大值得出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将人群分为两组(早期组与延迟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 TCC治疗VSR患者51例,平均年龄为(66.73±7.77)岁,其中女性32人(62.7%),中位随访时间[490(107,1019)]d。AMI至VSR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1,3)]d,VSR至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行经导管VSR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由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研究其临床特点、介入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并随访至今。结果 6例患者中5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5/6),1例打开封堵伞后出现封堵伞固定欠佳,即刻撤回封堵伞,于术后半年死于心力衰竭。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4例封堵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封堵后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院内死亡2例(围术期死亡率2/5),其中1例封堵后心脏压塞,并于术后3 h死亡,1例患者术后因患者家属拒绝继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在撤出IABP后随即出现心原性休克并死亡;其余3例随访至今均存活,超声心动图示患者心功能均显著改善,且无心力衰竭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术是治疗AMI并发VSR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段,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华中阜外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69例AMI后VSR患者。依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16例)。收集并分析纳入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 于术后30 d对院内存活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封堵失败发生率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 次要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非手术操作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指标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R患者, 年龄67(64, 71)岁, 其中女性42例(60.9%)。全因死亡16例(23.2%), 其中院内死亡13例, 随访期间死亡3例。封堵失败4例(5.8%)。成功介入封堵的65例患者中, 手术相关并发症共12例(18.5%), 其中瓣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合并室间隔穿孔(VSR)及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5-01至2015-05 AMI后VSR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77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52例),非休克组(25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特点及休克组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合并室壁瘤多发(73.0%,68.0%),VSR到手术时间分别为(34.4±18.6)天和(8.7±50.3)天,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占比分别为73.1%、72.0%;休克组较非休克组患者VSR开口大([16.16±6.73)mm vs(11.86±4.62)mm],穿孔部位位于后室间隔的患者多(48.0%vs 24.0%),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45.0±8.8)%vs(47.9±12.3)%];休克组术前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者(34.6%vs 0)、血管活性药物(96.2%vs 28.0%)和急诊手术患者均较多(42.3%vs 8.0%),择期手术的患者少(57.7%vs 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患者住院死亡3例,平均随访(4.5±3.1)年,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VSR较大及部位在后室间隔的患者易发生休克,外科治疗术后存活患者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