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饱胀2年"于2010年4月8日收治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饱胀,症状反复发作,进食后明显,以剑突下为著。无恶心、呕吐、黑便、纳差、消瘦。2年来患者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抑酸、护胃等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服药后症状可缓解。此次患者于入院前1 d门诊行胃镜检查示胃窦肿块,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慢性轻中度非萎缩性胃炎,胃窦部隆起性病变,遂以"胃间质瘤或异位胰腺可能"入院行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39岁。间断黑便 3个月余 ,伴头晕乏力入院。体检 :中度贫血貌 ,剑突下深压痛。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6 2g/L。胃镜 :胃窦后壁“溃疡”出血。术中所见 :胃浆膜面正常 ,大、小网膜未见肿大淋巴结 ,胃窦后壁可触及一小硬结。遂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 :大体检查见胃窦后壁黏膜下肿物 0 .5cm× 0 .6cm× 0 .8cm ,暗红色、实性 ,周围境界清楚 ,向黏膜面溃破。镜下检查 :胃窦后壁黏膜下肿物表面有破损 ,光镜下瘤内可见较丰富血管 ,其周围有多层排列的上皮细胞围绕 ,细胞大小相近 ,呈圆形 ,胞质淡红 ,核圆形 ,瘤体周围有明显网状…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食道异物"行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窦前壁大弯侧有一大小约0.8 cm×1.0 cm黏膜下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见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以"胃黏膜下肿物(胃间质瘤?)"收入我科。患者平时无腹痛、腹胀,无黑便、呕血,无消瘦。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超声内镜检查:胃窦病灶为椭圆形,大小约1.1 cm×1.6 cm,呈高回声,边界清楚,回声均匀,起源于黏膜  相似文献   

4.
胃血管球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5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余、黑便2d、晕厥2次入院。患者于2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疼痛呈持续性,与进食无关,白服胃药能缓解。2d前出现黑便,呈柏油状,量多。体检:神清,贫血貌,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剑突下轻压痛。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 ),血红蛋白73g/L;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均正常。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对51例胃间质瘤(GS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CD117阳性47例(92.2%),CD34阳性36例(66.7%).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2例(23.5%),S100阳性7例(13.7%)。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53.8%)及潜在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61.1%)较良性GSTs的5年生存率(90.7%)低(P〈0.05)。肿瘤完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72.4%)较姑息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41.9%)高(P〈0.05)。表明免疫组化指标CD117和CD34的检测有助于GSTs的诊断正确率。手术的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6.
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上腹痛5年,黑便10余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钝痛,无放射性,与进食排便无关,无恶心呕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未予系统性诊治。  相似文献   

7.
胃血管球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患者女,65岁,反复脐周腹痛15年,偶有反酸,恶心呕吐。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窦部占位,黏膜下良性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足由Mazur等1983年提出的,可能起源于Caja1间质细胞,是一种独立的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胃(60%~70%)、小肠(25%~35%)、结直肠(5%)、食管(〈2%),偶尔可原发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而发生在十二指肠者极为少见。我院于2006年6月收治了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i J  Liu P  Wang H  Yu J  Xie P  Liu X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42-74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副总理诊断明确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50-60岁为发病高峰。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58.1%(18/31),良性胃间质瘤仅占25.8%(8/31)。交界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长,平均为79个月,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短,平均为4个月。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或)腹胀、腹痛等。胃镜、超声胃镜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B超及CT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对伴有肝转移者可采取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但疗效不肯定。结论:胃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胃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的某些梭形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不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上腹鄙烧灼感等,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术前主要借助超声内镜初步诊断,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CD117和CD34是最主要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别达90%和85%.结论 胃间质瘤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对于中青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并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内镜是术前初步诊断胃问质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3岁。因腹部B超示左上腹实性占位病变收住院。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除轻度贫血貌、腹略膨外,余无阳性体征。X线胃肠钡餐透视:胃底及食管下端向右下移位,胃底部可见弧状压迹,胃底近贲门管处粘膜破坏,局部管壁不完整,胃大、小弯位置颠倒,诊断:(1)胃底外左上方占位性病变;(2)胃扭转。腹部B超:左上腹实性占位并部分液化。腹部CT:左上腹腔内占位,考虑胃淋巴瘤或胃癌(外生型)。钡灌肠及肠镜:结肠未见异常。胃镜:贫血胃,窦部、体部可见花斑样改变。1月后再次胃镜检查,见胃底前壁隆起性病灶,约3cm×4c…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8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伴体重下降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饮食尚可,就诊前1个月体重下降约5kg。入院查体: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正常,蛋白芯片检测12项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胃镜检查(图1):见胃窦黏膜有片状糜烂出血,胃体大弯侧见一直径约1cm的肚脐样堤状隆起,中心深凹,活检极易出血,质软。  相似文献   

13.
胃血管球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因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在钡餐、胃镜、CT下等检查时与其他黏膜下肿瘤有许多共同之处,故易误诊。笔者遇到超声内镜诊断胃血管球瘤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血管球瘤称为血管球性血管瘤,是来源于球细胞的错构瘤,其发病约占血管球瘤的15%。血管球瘤好发于指(趾)甲下,手指末端、足趾皮下,具有典型的疼痛三联症———间歇性疼痛、剧烈的触痛及冷敏感疼痛,大多疼痛定位明确。多发性血管球瘤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定位不具体,疼痛呈现弥散状,引起周围组织肿胀活动受限,由于诊断和治疗常被延误,可引起不可逆性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5.
石莎  高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8):702+707-702,707
消化道间质瘤(GIST)是少见的消化道原发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十二指肠的间质瘤罕见。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呕血3小时于98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鲜红色胃内容物两次,共约1000 ml,有血块,伴头晕、心悸,未解大便。患者96年曾突然呕血入住本院,胃镜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入院体查:T3.65℃,R20次/分,P100次/分,Bp14/8KPa。贫血貌,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及腹部未见异  相似文献   

17.
肝脏恶性血管外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本例患者为男性,57岁,有中上腹胀痛不适,CT发现左肝占位,2年前曾因食管癌行手术治疗.术前被误诊为转移性肝癌,经手术行左肝肿瘤切除及胆囊切除术后行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肝脏恶性血管外皮瘤.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我院一患者1974年因胃溃疡将3/4胃切除,2005年又因胃间质瘤行胃全切术,经5年多随访,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手指血管球瘤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甲下31例、手指甲旁或皮下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局部疼痛、触痛、冷敏感。甲下血管球瘤可见指甲局部隆起,增厚,变形,甲下见点状蓝紫色斑点;手指甲旁或皮下血管球瘤局部皮肤可呈淡青色改变。Love试验、冷敏感试验均阳性,X线片检查8例手指末节指骨有肿瘤压迹。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血管球瘤。35例获随访6~30个月,症状均完全消失,手指功能正常,Love试验、冷敏感试验均阴性,指甲生长良好、无明显畸形。结论血管球瘤临床表现典型,冷敏感试验、Love试验、Hildreth试验、透光试验有助于诊断,结合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可确诊。该病一旦确诊应行肿瘤切除术,切除要彻底,防止肿瘤包膜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