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软硬组织增量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重度慢性牙周炎软硬组织缺失患者的修复效果,分析其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患者,男性,50岁。25和26残根,断面高度位于龈缘以下2 mm。锥形束CT(CBCT)测量26颊和腭侧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距离分别为5.9和3.6 mm。全口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为5~7 mm,附着丧失(AL)为3~4 mm,探诊出血(BOP)(+)。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稳定后拔除残根,同时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和即刻种植,并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择期行游离牙龈移植术。定期复诊。结果:患者牙周状态稳定,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移植术后供区恢复良好,受区平均角化黏膜宽度达到8 mm。18个月后复查,种植体稳固,随访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影像与邻牙无明显区别,种植牙牙龈上皮袖口形态良好,龈粉红,角化龈充足。结论: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牙周软硬组织缺失的治疗可采取上颌窦外提升术、PRF和GBR联合游离牙龈移植术,有利于种植体的健康存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康医学》2019,(1)
目的:观察牙周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两组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牙周组织再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炎性因子(IL-6、PCT、IL-8、IL-1β、CRP、TNF-α)、骨代谢指标(ALP、OPG、BGP、PICP)和牙周情况(PLI、PPD、SBI、TM、GI、AL)。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PLI、PPD、SBI、TM、GI、AL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IL-6、PCT、IL-8、IL-1β、CRP、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LP、OPG、BG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IC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治疗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效果优于单纯牙周组织再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牙周炎患者,根据1∶1比例配对法划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实施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观察组38例实施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手术治疗,对比不同方法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龈沟出血指数(1.88±0.17)、菌斑指数(0.89±0.13)、临床附着丧失(4.35±0.35)、牙周探诊深度(3.35±0.30)以及探诊出血率(15.8%)分别少于对照组(2.26±0.23)、(1.08±0.12)、(5.02±0.36)、(4.13±0.28)、(60.5%),观察组的美观评分(85.5±18.8)、口腔清洁评分(87.4±12.5)、牙龈健康状况(89.6±13.0)以及整体满意评分(90.0±13.3)均优于对照组(73.2±16.5)、(80.2±11.3)、(80.0±12.5)、(82.2±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14例(36.8%)发生并发症,对照组12例(31.6%)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可有效改善牙周炎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5.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化验和微生物学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它包含了旧分类中的三个类型,即青少年牙周炎、快速进展性牙周炎和青春前期牙周炎.旧的命名过分强调发病年龄及疾病进展速度,实际上这类牙周炎虽多发于年轻人,但也可见于成年人.本病一般来说发展较迅猛,但也可转为间歇性的静止期,因此在1999年的国际研讨会上建议更名为侵袭性牙周炎(AgP).侵袭性牙周炎按其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LAgP)和广泛型(GAgP).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相当于过去的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相当于过去的广泛型青少年牙周炎和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76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附着水平、牙周探诊深度以及出血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对患牙进行临床附着丧失、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的检查,与治疗前具有显著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采用相应的牙周基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过程中咬合力动态监测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以及牙周支持组织改变的影响。方法 对比20例传统牙周正畸治疗患者与20例运用T-Scan Ⅲ和Anycheck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辅助分析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前、中、后的牙周临床指数的不同,以及实验组咬合力变化、咬合时间变化和牙松动度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和牙松动度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前后牙咬合力百分比变化明显(P <0.05),咬合平衡改善。结论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能很好的改善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情况,T-Scan系统能很好地观察和指导调整咬合,更好地达到咬合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牙周-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伴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牙周-正畸治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牙周-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牙周-正畸治疗有效69例,占比86.25%;牙周-正畸治疗无效者的性别、牙周袋深度、牙齿松动度、菌斑指数、年龄、病程与牙周-正畸治疗有效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正畸治疗无效者的重度牙周炎、合并糖尿病、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表达占比均高于牙周-正畸治疗有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牙周炎、合并糖尿病、龈沟液TNF-α高表达均为影响牙周-正畸治疗错畸形伴AgP患者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重度牙周炎、合并糖尿病、龈沟液TNF-α高表达均为影响牙周-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伴AgP患者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牙周治疗一直是牙周炎的临床基础治疗,主要包括牙周基础治疗、牙周组织再生术、嵴上纤维环切术等,可有效消除患者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但对部分病情较重的牙周炎患者治疗效果欠佳.正畸治疗不仅可矫正牙齿错位畸形,还利于建立良好的冠根比.随着正畸及牙周再生术的发展,两者联合治疗不同程度牙周炎的临床应用逐渐广泛.但目前关于牙周联合正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患者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D)及探诊出血指数(BI)等牙周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65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CAL、PD及C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局限型(41例)治疗3个月后CAL、PD及CI均较治疗1个月后有明显改善,广泛型(24例)治疗6个月后CAL、PD及CI均较治疗3个月后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牙周相关指标,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牙周炎致前牙松动脱落患者的治疗和美学修复,阐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对前牙美学区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患者,男性,57岁,因上下前牙松动不适半年余就诊。专科检查见11、21、22、41松动Ⅲ°,42松动Ⅱ°。经多学科会诊后,行牙周基础治疗,炎症控制后,拔除11、21、22、41、42并行即刻种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因患者美学要求,12、13、23、31、32、33、43根管治疗后行牙体预备,13-23、33-43行固定修复。结果:种植术后显示种植体位置良好,种植体周围骨量充足,口内见牙龈软组织愈合良好,牙槽嵴丰满度较好;修复完成后较好地恢复了患牙的咀嚼发音功能,患者对美学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对重度牙周炎患者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为前牙美学区的诊疗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良修复体致前牙区残根残冠患者的相关牙周手术治疗及美学再修复,阐明牙周手术治疗配合美学再修复在上前牙区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患者上前牙修复后2年余,修复体松动,患牙咬物不适伴牙龈出血,上唇系带附着过高,左上侧切牙根尖区可见低密度影。经牙周、牙体牙髓病和修复等学科会诊,行根管再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并采用牙冠延长术联合系带修整术恢复生物学宽度,引导骨再生术(GBR)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根尖骨质缺损。术后1个月行暂时冠修复,术后3个月行永久冠修复。结果:术区牙龈及龈乳头形态恢复理想,与邻牙的牙龈高度协调性佳,上唇系带附着正常,中切牙未见明显缝隙;上前牙区修复体形态美观,功能良好;术后跟踪随访X线片显示术区骨密度同邻近骨质相似,已无明显界限。结论:涉及前牙区薄龈型牙龈生物型的美学修复,特别是再治疗的复杂病例,适当的牙周手术治疗手段介入,不但易于获得明显的短期效果,对远期疗效的稳定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例重度牙周炎伴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阐明联合治疗疗法的疗效和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方法: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侧后牙松动伴牙龈出血半年,牙龈部口腔扁平苔藓病史2年。全口牙齿探诊深度(PD)5~6 mm,附着丧失(AL)8~9 mm,Ⅱ°-Ⅲ°松动,探诊出血(BOP)(+)。定期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结合牙龈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在炎症保持稳定时,实施延期种植手术,并完成26、27、36和37的牙冠修复。对31和41 Ⅱ°松动牙进行松牙固定术。牙周维护期间定期随访周期为联合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结合定期复诊后患者前牙和前磨牙的PD为4 mm,BOP (-)。患者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症状缓解,牙龈无充血糜烂症状。炎症控制之后,种植修复使左侧磨牙区恢复了咀嚼功能。3个月的复诊周期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病情控制。牙龈状况维持最佳的随访周期为2周1次。结论:联合治疗能缓解重度牙周炎伴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期随访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牙周病患者不同时期咀嚼效率的变化。方法:称重法测量15例牙周病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T1期)、牙周基础治疗后(T2期)、正畸排齐整平阶段(T3期)、正畸精细调整结束(T4期)和保持半年(T5期)时的咀嚼效率,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T1期咀嚼效能(50.78±5.65)约为对照组(89.54±2.51)的一半;T2期略提高(70.96±3.67);T3期略下降(65.26±4.79);T4期提高(73.24±3.35);T5期复查时明显提高(83.22±2.59)。结论:牙周炎引起咀嚼效率下降;牙周基础治疗后咀嚼效率提高;牙周炎患者经过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咀嚼效率明显提高,仍低于正常成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固齿胶囊结合牙周基础治疗治疗重度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23例牙周病患者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系统治疗组62例,进行牙周系统治疗,疗程结束后分别从中医症候疗效和牙周临床指标,如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丧失(AL)及其牙槽骨平均灰度值(MGVs)等几个方面观察比较两组之间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5.1%,牙周系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牙周系统治疗组.牙周临床指标统计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牙周系统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PD值分别为(3.30±0.90)、(3.60±0.70)mm,BI分别为(2.05±0.23)、(1.97±0.5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D值:(6.46±1.09)、(6.72±0.84)mm,BI分别为(3.43±0.47)、(3.47±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系统治疗组MGVs为(110.06±34.74),与治疗前(105.89±3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MGVs为(122.73±26.91),较治疗前(109.17±28.2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L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MGVs改善较牙周系统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PD、PAL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牙周系统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结果与术后3个月情况相同,而两组间比较发现,牙周系统治疗组PAL为(5.42±1.04)mm,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5.12±0.7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系统治疗组BI为(2.22±0.36),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1.91±0.1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阐述该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质硬、边界不清,直径5.0 cm,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粘液样,呈浸润性生长。镜检显示明显扩张的管腔内见微小乳头状或桑葚状的癌细胞簇,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细胞由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外缘呈锯齿状,部分间隙内可见少量粘液。癌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呈柱状形或立方形,边界不清,无明显坏死和炎细胞反应。胞质多少不均,淡伊红至强伊红染。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较深,有不同程度异型,核分裂少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淋巴结内见相同形态学改变,淋巴管内见癌栓。免疫组化瘤细胞CK7和EMA表达阳性,ER、PR弱阳性表达,c-erbB-2强阳性表达,E-cadherin表达在癌细胞连接面的胞膜,而在间质面弱阳性表达。结论:I 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双侧上颌第四磨牙病例,探讨多生第四磨牙的发生和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例双侧上颌第四磨牙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各项信息,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双侧上颌第四磨牙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因左上颌后牙区间歇性隐痛数月,加重5 d就诊,专科检查未见可引起主诉症状的异常表现。全口曲面断层片可见双侧上颌区4颗磨牙,第四磨牙位于第三磨牙远中,完全阻生,牙冠较小,牙根较短,压迫使邻牙牙根吸收。拔出18、28和29,患者左上颌后牙区疼痛消失。结论:多生第四磨牙是一种较少见的牙齿发育异常现象,但其存在较多可能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9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给予螺旋霉素联合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替硝唑局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7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9例(83.0%),有效5例(10.6%),无效3例(6.4%),治疗总有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螺旋霉素与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牙周组织稳定再生,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卡波西肉瘤是与人类疱疹病毒-8感染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患者发生卡波西肉瘤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的皮肤卡波西肉瘤,并进行文献综述.患者男性,64岁,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年,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接受激素治疗,4个多月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多发暗紫色丘疹,结节,质地坚硬,下肢为著,经皮肤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卡波西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人类疱疹病毒-8染色阳性,经停用糖皮质激素,并行化疗后病情缓解.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以"卡波西肉瘤"和"炎症性肠病"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上以("ulcerative colitis" OR "Crohn's disease" 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Kaposi sarcoma)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到38篇英文文献,另从相关文献中补充,共检索到25例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连同本例的26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80.8%,21/26).平均年龄(51.1±16.4)岁,溃疡性结肠炎20例,克罗恩病6例.22例患者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使用过至少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环孢菌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14例报告人疱疹病毒-8结果的患者中,13例阳性,1例阴性.病变单纯累及肠道者18例,单纯累及皮肤者3例,5例患者同时累及皮肤和肠道.25例报告了治疗方案,其中3例患者仅停用免疫调节剂,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放疗,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化疗,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总体而言预后良好.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往往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有关.鉴别卡波西肉瘤,炎症性肠病相关和药物相关的皮肤表现至关重要.此外,在诊疗过程中重视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对少见病例做出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