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动态三维超声造影(D-3D-CEUS)与增强CT(CECT)肝细胞癌诊断及微波消融后疗效评价作用,探讨两者对肝细胞癌诊断及疗效评价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月我院行微波消融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3D-CEUS与CE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情况、动脉期肿瘤内部显示、肿瘤供血血管情况及肿瘤边界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临床随访的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肝细胞癌微波消融后的评价情况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80例患者经D-3D-CEUS诊断均为肝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直径<3cm 55例,肝细胞癌直径≥3cm 25例,肿瘤有内部坏死21例;CECT表诊断均为肝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直径<3cm 53例,肝细胞癌直径≥3cm 27例,肿瘤有内部坏死22例,两者对肝细胞癌的直径及内部坏死诊断效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D-CEUS对肝细胞癌肿瘤供血血管清晰度优于CECT,CECT对肿瘤边界清晰度优于D-3D-CEU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式下动脉期肿瘤内部显示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0例患者经过临床随访最终诊断为局部残留11例,消融完全69例,D-3D-CEUS疗效评价准确率为91.25%(73/80),CECT疗效评价准确率为90.00%(72/80),两种检查方式评价疗效的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3D-CEUS与CECT对肝细胞癌微波消融后的疗效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20%、91.30%、72.73%、81.82%、66.67%、60.00%、95.59%、96.92%,两种检查方式评价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3D-CEUS在对肝细胞癌肿瘤供血血管清晰度优于CECT,CECT对肿瘤边界清晰度优于D-3D-CEUS,两者对肝细胞癌微波消融后疗效评价均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每例患者都进行动态3D‐CEUS 和增强 CT (CECT )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包括动脉期肿瘤内部显示情况(增强方式、肿瘤内部血管)、各期肿瘤供血血管及肿瘤边界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注射造影剂后,50例肿瘤3D‐CEUS 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评分结果表明:3D‐CEUS 为0分者3例,1分者10例,2分者37例;CECT 无0分者,1分者9例,2分者41例。对两种方法评分均为2分的32例肿瘤内部显示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增强方式上3D‐CEUS 与 CECT 图像上无统计学差别( P >0.05),一致性评分 Kappa 值为0.88。而在肿瘤内血管显示情况方面,3D‐CEUS 优于 CECT( P <0.05);在供血动脉方面,二者并不完全相同,0分和1分的图像3D‐CEUS与 CECT 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而2分的图像3D‐CEUS 优于 CECT ( P <0.05);在周边组织关系方面,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动态3D‐CEUS 对肝细胞癌的成像具有较高质量,在显示肿瘤增强方式、肿瘤边界的清晰度方面与 CECT 相同,而在显示肿瘤内部血管及供血血管方面,其能力优于 CECT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肝癌消融治疗后近期疗效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肝细胞肝癌共89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或化学消融,治疗后1个月行动态3D-CEUS判定局部疗效,以同期对比增强CT(CECT)或对比增强MRI(CEMRI)作为金标准,评估动态3D-CEUS的诊断效能。结果 CECT或CEMRI判定80.9%(72/89)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9.1%(17/89)的肿瘤消融不全;动态3D-CEUS判定82.0%(73/89)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8.0%(16/89)的病灶消融不全。与CECT或CEMRI比较,动态3D-CE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8.2%(15/17)、98.6%(71/72)、93.8%(15/16)、97.3%(71/73)和96.6%(86/89)。结论动态3D-CEUS在判定肝癌消融局部疗效中,与CECT或CEMRI具有同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EUS)早期判断肝肿瘤微波消融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肝恶性肿瘤共57个病灶经微波消融治疗后1周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35例42个病灶,转移癌8例15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增强CT(CE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CEUS观察57个病灶中,43个(75.4%)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1个(19.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3个(5.3%)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2%(52/57),CECT为87.7%(50/5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EUS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优于CECT.结论 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微波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早期评价微波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肿瘤动态三维超声造影与二维超声造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比较,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评价肝肿瘤血流灌注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65例肝占位患者(共67个病灶)分别进行2D-CEUS和动态3D-CEUS检查,观察两种造影模式下不同肝肿瘤的动脉期增强方式、不同时相的清晰度或立体感、动脉期血管清晰度以及肿瘤血管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比较两种成像方法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动态3D-CEUS显示肝肿瘤的动脉期增强方式、动脉期和门脉期病灶的清晰度或立体感方面与2D-CEUS相似(P>0.05);3D-CEUS鉴别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0%、81.3%、94.3%和92.9%,2DCEUS分别为96.1%、81.3%、94.2%和86.7%;两种方法之间鉴别诊断肝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3D-CEUS在显示动脉期血管清晰度及肿瘤血管空间关系上优于2D-CEUS(P<0.05).结论 动态3D-CEUS和2DCEUS一样可以准确地鉴别肝肿瘤的良恶性,且动态31D-CEUS可更直观和有效地显示肝肿瘤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为肝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丰富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诊断肝肾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肝肿瘤、35例肾肿瘤患者行实时3D-CEUS,并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检查和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对比观察肝肾肿瘤的3D-CEUS、2D-CEUS增强方式,肿瘤血管清晰度及立体感情况。结果 3D-CEUS对肝肾肿瘤的增强方式与2D-CEU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肿瘤动脉期血管的清晰度显示较2D-CEUS具有明显优势;显示肿瘤的占位立体感较2D-CEUS为好。结论 3D-CEUS是一种无创、省时、高效、安全的新技术,可以重复进行,对肝肾肿瘤的供血动脉可以立体实时动态显示,并能立体显示肿瘤的构架,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13个肿瘤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直径0.7~4.2 cm,平均(2.4±1.1)cm.腹腔镜超声发现2个术前影像学未显示的病灶.3例患者同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粘连松解术以及腹壁转移灶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完全坏死.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8例患者存活.结论 腹腔镜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肝细胞癌治疗方法,腹腔镜超声在此过程中可准确地发现术前影像学漏诊的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肿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2例肾肿瘤患者(22个病灶),其中肾癌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肿瘤直径1.0~3.8 cm.治疗时在超声引导下将水冷式微波天线植入肿瘤内,瘤周放置测温针实时监测温度,肿瘤直径小于2 cm者使用一根微波天线,肿瘤直径大于2 cm者使用2根微波天线.微波消融后3 d内行超声造影观察有无残存肿瘤,造影无肿瘤残存者治疗后1、3、6个月,随后每6个月行增强CT/MR或超声造影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20例病灶在一次消融后完全坏死,2例病灶在二次消融后完全坏死,微波消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内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肾肿瘤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虚拟导航三维超声造影(VNA-3D-CEUS)评估肝癌消融范围和安全边界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NA-3D-CEUS对51例肝癌患者共61个病灶进行消融范围及安全边界测量评估。以增强MRI为金标准,先评价VNA-3D-CEUS判断消融是否完全的准确性,再按消融灶在三维空间上与原病灶的关系,将病灶分为3组:A组,肿瘤消融完全,且能达到5 mm安全边界;B组,肿瘤消融完全,但未能达到5 mm安全边界;C组,肿瘤消融不完全。通过随访观察消融是否达到安全边界与肿瘤局部进展的关系。结果 VNA-3D-CEUS的操作成功率为78.7% (48/61),判断肿瘤是否消融完全的符合率为100% (40/40) ;A组和B组肿瘤局部进展分别为0/26和2/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肿瘤局部进展与消融是否达到安全边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1.000,P<0.001)。结论 VNA-3D-CEUS有望成为客观、全面、准确评估肝癌消融范围及安全边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48例共48个病灶。其中30例患者经手术后病理确诊,18例患者经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3个月行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动态3D-CEUS评价疗效,并与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活检病理或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MRI、PET)、肿瘤标志物水平、患者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综合判断的最终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EUS、增强CT或MRI诊断肿瘤灭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射频消融术后,本组48例患者48个病灶中,75.0%(36/48)的病灶应用动态3D-CEUS后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操作者评估射频消融术疗效;25.0%(12/48)的病灶应用动态3D-CEUS与应用2D-CEUS相比,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动态3D-CEUS没有改变任何一个病灶的诊断或者临床治疗方案。2D-CEUS及动态3D-CEUS显示40个病灶消融区域无增强,提示肿瘤完全消融;8个病灶边缘部分呈结节样不规则高增强,提示肿瘤部分残存。增强CT或MRI示39个病灶消融区域无增强,提示肿瘤完全消融;9个病灶边缘可见不规则强化,提示肿瘤部分残存。CEUS、增强CT或MRI诊断射频消融术后肿瘤灭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0.0%、100%、95.8%和80.0%、97.4%、93.8%。结论动态3D-CEUS在评价射频治疗疗效方面,与2D-CEUS及增强CT或MRI无明显差异,但动态3D-CEUS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评估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对兔肝VX2肿瘤局部微创治疗疗效的评估能力。方法将兔肝VX2瘤分为单纯消融组(5只)和协同治疗组(5只)。均采用不全微波热消融治疗,后一组肿瘤消融后行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采用3D-CEUS对肝肿瘤进行观察,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节点的3D坏死率及3DCEUS的定量分析参数。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3D体积坏死率和峰值强度(P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和0.032)。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两组间各个参数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3D-CEUS可反映兔肝VX2瘤在局部微创治疗后的坏死情况和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联合多极无水乙醇注射治疗3 cm以上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67个结节进行治疗,肿瘤直径3.1~7.0 cm,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首次治疗后结节的完全消融率为94.0%(63/67),4个残留的结节经补充治疗后均得到完全消融.主要并发症有3例,包括肝脓肿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大量积液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无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0.0±7.6)个月(6.7~32.6个月),肿瘤局部进展10例,远处复发32例.共有57例患者存活,8例死亡.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1%及88.1%.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多极无水乙醇注射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直径3 cm以上,尤其是3~5 cm的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早期评估热消融肝癌疗效的价值。方法:21个肝细胞癌于热消融前、消融完成后24 h内行不同b值下的DWI检查。比较相同b值下病灶消融前后ADC值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活性肿瘤与坏死组织的ADC值。结果:相同b值下肿瘤消融后的ADC值均较消融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b值为800、1 000 s/mm2时,ADC值鉴别二者有意义。b值为1 000 s/mm2时,ADC值阈值为1.09×10-3 mm2/s时诊断肿瘤坏死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63.2%;选择阈值为1.26×10-3 mm2/s时诊断肿瘤坏死的灵敏度为52.6%,特异度为89.5%。结论:DWI在早期评价热消融肝癌疗效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至2014年在我院普外科住院并接受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治疗的转移性肝癌患者86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病灶局部热凝坏死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86例患者共337个转移瘤中,累积两次微波热凝治疗后完全消融率为90.8%(306/337),直径小于3 cm的转移瘤完全消融率为92.9%(209/225),直径大于3 cm的转移瘤完全消融率为86.6%(97/11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微波热凝对于治疗转移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肝癌患者共21个结节采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结果 20例患者,1次消融(含多点)18例,2次消融2例。20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CT、磁共振检查显示,直径≤5 cm肿瘤完全消融率为100%,1例8 cm肿瘤患者和1例6 cm肿瘤患者行第2次消融。本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穿刺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36个月,死亡5例,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80%、75%。结论微波消融术是治疗肝癌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对较大肿瘤局部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CT导向下经皮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8例,共55个病灶,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转移性癌10例,治疗后用增强CT和MRI评价消融效果,并观察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RFA治疗后4周复查,肿瘤直径≤3cm,直径3cm~5cm,直径≥5cm,完全坏死率分别为91%,70%和17%,一年生存率为9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应用价值及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158次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近期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对111例324个病灶进行了158次微波消融治疗。完全消融245个,完全消融率7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近期疗效与肿瘤的直径,肿瘤与肝脏表面、胃肠道和二级及以上肝内胆管、血管距离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近期疗效仅与肿瘤的直径有关(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近期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评价HCC动脉血流分布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HCC患者的动态3D-CEUS检查结果,并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结果进行比较,评估2种方法在肿瘤滋养动脉检出率,滋养动脉显示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别.结果 全组52例HCC,2D-CEUS对肿瘤滋养动脉的检出率为67.3% (35/52),而动态3D-CEUS对滋养动脉的检出率为100% (52/52),高于2D-CEUS (P<0.05).3D-CEUS显示肿瘤滋养动脉起源清楚,走行连续性好,与周围血管及肿瘤空间关系明确直观,3D-CEUS对滋养动脉显示质量水平优于2DCEUS (P<0.05).结论 动态3D-CEUS可有效地评价HCC动脉血流分布,为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两种方法,对比在非手术性肺内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无法手术的肺癌、肺部转移癌或复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无法手术的肺内恶性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90例,女30例;年龄42~76岁,平均55岁。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RFA)75例,微波消融组(MWA)45例。对比研究两组治疗前后癌肿cT下治疗情况,及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直径〈3cm的患者中,RFA组定位时间较MW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径〉5cm的患者中,RFA组治疗时间较MW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3cm而〈5cm的患者中,两组定位时间及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治疗无法手术治疗的肺内恶性肿瘤患者,两种方法疗效可靠;射频消融定位时间较短,有利于治疗肿瘤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显示动脉相肝癌血管增强方式及特点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3例肝癌患者,均行常规超声、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及动态3D-CEUS检查,观察并比较2D-CEUS和动态3D-CEUS的病灶增强方式、动态灌注过程及肿瘤血管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 2D-CEUS与动态3D-CEUS在肝癌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方式方面表现相同,其中30例原发性肝癌动脉相增强方式均表现为快进快出,3例转移性肝癌表现分别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不均匀增强及环状增强。动态3D-CEUS在显示肝癌血管起源、分布及数目方面均明显优于2D-CE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态3D-CEUS能更直观地显示肝癌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以及病灶周边及内部血管的分布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