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湿与温和,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阐明的是温热挟湿之证。湿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以致清窍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浊邪害清”之证。  相似文献   

2.
论“浊邪”     
浊邪理论是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对多种现代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对浊邪的内涵等尚未达成共识,结合古代和现代医家的论述,对浊邪的内涵和来源,浊邪与痰饮水湿、瘀血、毒、血浊的关系,浊邪的致病特点,浊邪的常见征象,浊邪的治疗进行阐述,为浊邪导致的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湿热祛瘀浊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10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精道排毒丸,对照组服用前列康。以中医症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结果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3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31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72%。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改善NIH-CPSI总评分、排尿症状、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精道排毒丸以清湿热祛瘀浊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它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和排尿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临床观察与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认为慢性肝炎湿热余邪未清可能与乙肝病毒继续复制,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有关,长期酗酒,年龄偏大均是促使病程趋于慢性,湿热蕴结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医理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但缺乏对现代中医学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未能提炼出具有原始创新性和临床实用性理论及成果,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实践,完善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一现代中医学术创新的理论分析与总结”研究的要求,通过梳理建国以来浊邪研究概况,分析与总结中医浊邪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浊邪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指明未来浊邪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湿热致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病在临床颇为常见。随着对湿热病研究的深入,湿热与瘀血的关系愈来愈引起关注。笔提出“湿热致瘀”概念,是对湿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瘀阻、络损等病理变化的概括。现结合有关“湿热致瘀”病理研究成果,探讨湿热致瘀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浊邪是临床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浊邪理论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浊邪发生、发展、变化与致病规律、治疗原则的应用理论,王保和教授善用浊邪理论指导临证诊疗,强调浊邪致病在疾病中的影响。提出浊邪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并根据浊邪的致病特点从浊、痰、瘀"三元论"解析冠心病的病机,以泄浊豁痰祛瘀为治则,治疗冠心病。阐明"浊邪"概念,解读浊邪理论主要内容,论述浊邪致病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介绍泄浊豁痰祛瘀治则指导下,泄浊化痰、泄浊祛瘀,泄浊化痰祛瘀等具体治法,阐述王保和教授临证经验,并附典型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大肠癌,多从脾虚胃弱、湿热浊瘀论治的经验。周仲瑛教授在临证过程中结合其它兼夹证候如气滞、血瘀、痰凝、久病入络等,常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以抗癌解毒为辨病之法,以行气解郁、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搜剔通络为参法,尤为注重清热化浊法。   相似文献   

9.
湿热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其致病具有黏腻、胶着的特点.炎症细胞与炎性介质构成了局部炎症微环境,肿瘤的形成、侵袭与转移以炎症微环境的持续存在为背景.湿热胶着难解的特性,提示湿热可能是炎症微环境的持续存在、难以治愈的重要因素.同时,湿热邪气成毒的过程与炎-癌转化的进程具有相似性,两者关系密切.肿瘤的主要致病物质如痰、瘀等...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金明秀教授认为,活动期骨关节炎以实证为多,病因病机为毒邪侵袭或损伤经络,致经脉痹阻而导致骨痹.本病多以毒邪为患,治以解毒排毒之法,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临床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清幽解毒汤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湿热中阻证患者临床症状、胃镜下粘膜相、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清幽解毒汤,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两组疗程均4W.结果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Hp清除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胃镜相较前均有改善,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理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清幽解毒汤可有效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湿热中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患者胃镜下粘膜组织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风毒邪论是一种与传统中医中风病理有所不同的理论 ,在中风毒邪论指导下形成解毒通络方是较为理想的神经保护剂 ,可解决目前神经保护治疗的主要障碍 ,有望成为提高中医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当分为3个过程:即正气亏虚当为发病之本,血浊不清为致病之渐,痰瘀痹阻当为发病之标,而气滞、寒凝、过劳等多为病情加重的诱发因素。其病理性质当为本虚标实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了"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治标不外痰瘀"的治疗大法,同时强调针对患者的体质、诱发因素等方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上述理论的提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使疾病治疗的重心大大前移。  相似文献   

14.
15.
对张洪义教授治疗内科杂病所常用的升清降浊学说进行总结,通过对张洪义教授学术观点的总结及临证案例的探讨,认为气机的升降与机体各脏腑间的关系紧密,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心肾相交、脾胃升降、龙虎回环、重视理气在调升降中的作用等方面,张洪义教授在内科杂病的诊治过程中重视调理人体气机升降,常常获得良好的疗效,可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从浊毒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浊毒理论出发认识慢性胃炎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界定了浊毒概念,提出浊毒相关为害是慢性胃炎的主病机,系统总结了慢性胃炎浊毒特性的临床表现、基本治法、方药和分层用药规律、病下辨证治疗规律及其兼夹证的治疗。临床上应用化浊解毒法不仅能改善症状,还可使萎缩的腺体恢复,并且能截断病势、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7.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为枢轴,主阴阳升降浮沉,阴阳一气周流,形成了"枢轴运动"理论.他强调脾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调节五志,且肝升则心神发,这对后世辨治神志病具有重要的启发.产后抑郁症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基于"枢轴运动"理论探讨产后抑郁症,以气血亏虚、肝脾不升为基本病机,以补益气血、升调肝脾为治疗原则,以"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为制方思路,为临床提供又一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伴行,卫气不得入于脉。而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营卫化源失常,清浊相干,杂合以入脉;或卫气阳热禀赋不足,难以脱"营"而出,潜于脉中;或营卫之道阻塞,卫气郁遏于脉中,终致卫气内伐于脉。而卫气郁遏于脉中,又可作为肇病之基,熏灼血脉,扰乱人体阴阳消长昼夜节律,同时可使多脏功能受扰,痰瘀并生。在代谢综合征(MS)中,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本为血管外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热量),却在血液中过度堆积,表现为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血压或胰岛素抵抗等,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种病理变化类似中医"卫气内伐于脉"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9.
精浊是男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于20~50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白浊,小腹及会阴等部位的疼痛不适,可伴有失眠、健忘、焦虑等症状.本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