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与大肠埃希菌肝脓肿(ECLA)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细菌性肝脓肿,分析这两种肝脓肿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资料,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145例。比较KPLA与ECLA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预后。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45例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66例,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42例。与KPLA患者相比,ECLA更好发于年龄较大人群(t=-2.250,P=0.027),多合并胆道疾病(χ2=10.019,P=0.002)、腹部手术史(χ2=27.481,P 0.001)、肿瘤(χ2=17.745,P 0.001),多出现复发性肝脓肿(χ2=13.745,P 0.001)。KPLA好发于糖尿病患者(χ2=17.505,P 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患者相比,ECLA患者TBil水平较高(U=880.000,P=0.001),Alb(t=-2.625,P=0.010)、PLT(U=1719.000,P=0.036)水平降低。影像学分析显示,ECLA常见多发肝脓肿(χ2=23.372,P 0.001),KPLA脓肿直径多大于5 cm(χ2=7.637,P=0.006)。并发症方面,ECLA更易出现肺部感染(χ2=18.857,P 0.001)和肺气肿(P=0.013)。ECLA易出现多重耐药菌,两组在治疗方面均多采用抗生素联合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入院APACHEⅡ评分(比值比=0.049,95%可信区间:0.026~0.266,P 0.001)。结论 ECLA多发生于年龄较大且合并胆道疾病患者,易复发,影像学常见多发性脓肿,易合并肺炎及肺气肿,ECL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需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BLA患者分为KPLA组(n=8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KPLA)组(n=61),另有14例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肠埃希菌等其他阳性菌株。比较KPLA和NKPLA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BLA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与NKPLA相比,KPLA更好发于男性(χ~2=4.50,P=0.03),多有糖尿病的基础(χ~2=27.28,P0.001),患者诉腹痛的比例较低(χ~2=5.24,P=0.02),而NKPLA组患者较KPLA组在基础疾病方面多有胆道疾病、腹部手术史及腹腔内肿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8、20.87、21.68,P值均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组相比,NKPL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2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均以右侧、单发多见,但KPLA患者出现分隔形成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2组患者均出现了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肾周感染等并发症。2组患者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治疗为主,其中KPLA组的治疗有效率(93.83%)高于NKPLA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1)。结论 BLA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KPLA好发于男性,患者多有糖尿病基础,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出现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内20年来Lemmel综合征诊治方法的变化,为今后规范该病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1998年1月-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23例及国内公开报道的384例Lemmel综合征患者,共计407例。按收治时间分为1998-2007年(A组,n=139)和2008-2017年(B组,n=268)。记录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临床表现上B组患者较A组发病年龄升高[(67.8±17.8)岁vs(62.3±12.3)岁,t=-13.238,P=0.019]、胆管炎发生比例高(45.9%vs 32.4%,χ~2=6.903,P=0.009)。诊断方法上,B组多层螺旋CT(MSCT)(26.9%vs 8.6%,χ~2=18.576,P<0.001)、超声内镜(EUS)(15.7%vs 5.8%,χ~2=8.352,P=0.00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75.0%vs 33.1%,χ~2=67.303,P<0.001)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63.4%vs 36.7%,χ~2=26.377,P<0.001)使用比例明显增加,但误诊率并没有下降(22.8%vs28.1%,χ~2=1.385,P=0.239)。治疗上,和A组相比,B组以ERCP手术治疗为主,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为辅的治疗模式(χ~2=34.758,P<0.001)。内镜手术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χ~2=40.211,P<0.001),外科手术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χ~2=26.785,P<0.001),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科手术与内镜手术治疗组比,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但内镜手术治疗更具有微创、恢复快和经济优势。结论 Lemmel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不断增大,诊断上以MSCT、EUS、MRCP和ERCP及其联合方法为主,目前ERCP术为其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并且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肝脓肿患者。根据病原学结果分为肺炎克雷伯菌组(KP组)与非肺炎克雷伯菌组(非KP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C-index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利用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9例有明确病原学结果的肝脓肿患者,KP组48例,非KP组41例。与非KP组患者比较,KP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χ2=12.508,P<0.001)、高血压病(χ2=4.215,P=0.040)、脂肪性肝病(χ2=6.832,P=0.009)的比例较高,而合并恶性肿瘤病史(χ2=15.039,P<0.00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并与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Na评分(MELD-Na)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55例。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n=98)和死亡组(n=57)。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估ALBI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各评分系统之间AUC的比较采用Z捡验。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在首次出血量(U=1994.5,P=0.002)、有无肝性脑病(χ~2=14.154,P0.001)、腹水严重程度(χ~2=10.537,P=0.005)、TBil(U=1694.0,P0.001)、Alb(t=-6.633,P0.001)、AST(U=2223.5,P=0.035)、Na(U=1859.5,P=0.001)、INR(U=1259.5,P0.001)、PT(U=1331.5,P0.001)、WBC(U=2008.5,P=0.004)、RBC(t=-2.633,P=0.009)、RDW(U=1719.5,P0.001)、Hb(U=2150.0,P=0.017)、ALBI分级(χ~2=48.732,P0.001)、CTP分级(χ~2=34.646,P0.001)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入院时ALBI评分为-1.11±0.59,明显高于生存组(-1.79±0.44)(t=7.618,P0.001);MELD-Na评分为18.0(14.5~24.0),高于生存组的12.0(10.0~16.0)(U=1176.0,P0.001);CTP评分为9.0(8.0~11.0),高于生存组的7.0(6.0~8.0)(U=1078.0,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LBI评分与CTP评分、MELD-Na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3、0.668,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ALBI评分(OR=8.349,95%CI:2.658~26.232)、CTP评分(OR=1.586,95%CI:1.157~2.175)及MELD-Na评分(OR=1.188,95%CI:1.062~1.328)是影响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Na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85、8.5、17.5,AUC分别为0.818、0.807、0.789。3种评分系统预测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 ALBI评分与CTP评分和MELD-Na评分对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年死亡预测的预后表现相当,ALBI评分具有良好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门静脉血栓(PVT)对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诊断为肝硬化并住院治疗的114例患者进行规律随访,根据是否合并PVT将肝硬化患者分为PVT组(n=22)及非PVT组(n=92)。对两组患者进行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难治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病相关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PVT组失代偿事件(χ~2=7.539,P=0.006)、静脉曲张破裂出血(χ~2=5.390,P=0.020)以及难治性腹水(χ~2=19.360,P0.001)累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PVT组;两组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6,P=0.157)。PVT是失代偿事件[风险比(HR)=12.907,95%可信区间(95%CI):2.537~65.658,P=0.002]以及难治性腹水(HR=27.055,95%CI:3.191~229.414,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PVT组累积生存率低于非PVT组(χ~2=7.112,P=0.008),但在排除了Child-Pugh分级的影响后,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评分≥10的患者比较,χ~2=2.066,P=0.151;Child-Pugh评分10的患者比较,χ~2=3.068,P=0.080)。结论PVT是肝硬化患者出现失代偿事件以及难治性腹水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并不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早期判断病情进展,及时有效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作为肿瘤组,按照约1∶2比例、时间匹配的原则,随机选择非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n=70)作为非肿瘤组,将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 肿瘤组中肝胆系统肿瘤22例(64.7%),胃肠道肿瘤7例(20.6%),非消化道肿瘤5例(14.7%)。肿瘤组合并腹部手术史及肝硬化比例(44.1%、26.5%)高于较非肿瘤组(7.1%、7.1%)(χ2值分别为20.142、7.338,P值均<0.05);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6分患者比例高于非肿瘤组(44.1%vs 15.7%,χ2=9.846,P=0.002)。肿瘤组白蛋白低于非肿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667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SBP分为ACLF组(n=232)和ACLF合并SBP组(n=435)。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CLF合并SBP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并发症比较结果显示,在Alb(t=-4.110,P0.001)、ALT(U=-6.653、P0.001)、AST(t=-8.045,P0.001、血钠(t=-2.879,P=0.006)、PTA(t=-2.140,P=0.037)、INR(t=1.453,P=0.042)、Hb(t=-3.446,P=0.001)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肺部感染(χ~2值分别为48.252、16.244、13.564,P值分别为0.002、0.031、0.001)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比值比(OR)=1.119,95%可信区间(95%CI):1.052~1.189]、PLT(OR=1.035,95%CI:0.755~1.084)以及上消化道出血(OR=1.117,95%CI:0.072~1.135)、肺部感染(OR=2.275,95%CI:0.978~5.292)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38、0.022、0.036)。结论在治疗ACLF患者的过程中,应注意预防低Alb、低PLT、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肺部感染等危险因素发生,及早诊断和干预,有助于预防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例(7例合并慢性HBV感染,3例合并丙型肝炎,4例合并戊型肝炎,1例合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1例合并甲型肝炎),同时随机选择住院确诊无肝炎病毒感染的单纯PBC患者7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结果,随访分析预后特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作log-rank检验。结果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与单纯PBC患者比较,其女性患者比例、ALP、CHO、IgG水平偏低(χ~2=12.22,P=0.002;U=225.00,P0.001;U=363.50,P=0.036;t=2.79,P=0.007);未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症状;存在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肝特异蛋白抗体、抗心肌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APC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5.0%vs 3.9%,χ~2=5.608,P=0.016);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9.5个月(2~312个月),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良事件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PBC患者(25.0%vs 64.5%,χ~2=8.43,P=0.005),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和累积不良事件未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数处于PBC早期,血清中存在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未见肝炎病毒感染对PBC患者生存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69-2375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的风险因素。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组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组间合并慢性HBV感染比例(χ~2=5.616,P=0.018)、无症状肝损伤比例(χ~2=9.451,P=0.002)、肝衰竭比例(χ~2=9.453,P=0.002)、需调整抗结核方案比例(χ~2=16.787,P0.001)、首次肝损伤时间(Z=-4.001,P 0.001)、肝功能恢复时间(Z=-1.735,P 0.001)、肝性脑病比例(χ~2=4.114,P=0.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肝损伤时间 8周(OR=3.94,95%CI:1.02~15.25,P=0.047)、无症状肝损伤(OR=7.64,95%CI:1.63~35.86,P=0.010)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慢性HBV感染(OR=14.42,95%CI:2.66~78.09,P=0.002)、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11.97,95%CI:2.03~70.50,P=0.006)是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OR=0.07,95%CI:0.01~0.51,P=0.0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抗结核药物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合并HBV感染、无症状肝损伤、发现肝损伤时间晚、低蛋白会增加严重肝损伤发生风险。定期随访、肝功能监测、适当营养支持和HBV筛查对降低抗结核期间的肝损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164-1168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是否为HTGP)分为高脂组(n=38)和非高脂组(n=39)。分析对比组间临床特征,包括年龄、孕期、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U检验;根据孕期分为早期组(n=4)、中期组(n=14)和晚期组(n=59),比较不同孕期血脂水平,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高脂组平均年龄大于非高脂组(t=-3.000,P=0.004);高脂组伴发糖尿病的比例高于非高脂组(χ~2=8.867,P=0.003);高脂组孕妇与非高脂组相比发病主要集中在孕晚期(P0.001);高脂组血钠水平明显低于非高脂组(Z=-6.328,P0.001);对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高脂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6.3%、81.6%,均高于非高脂组33.3%、41.0%(χ~2值分别为14.342、13.310, P值均0.001)。两组住院天数、ICU入住率、住院费用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Z=-2.077、χ~2=11.537、Z=-3.525,P值均0.05)。孕晚期TC、TG水平明显高于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非高脂组相比,高脂组发病更集中在孕晚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花费更多。  相似文献   

1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81-1084
目的应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测量肝脾硬度(LSM/SSM),无创性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食管静脉曲张(EV)。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4月—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72例,根据胃镜结果分为两组:无EV组和EV组,比较两组患者脾脏厚径(SD)、长径(ST)、LSM及SSM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SM、SSM诊断EV的价值,并利用Z检验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EV组患者 121 例,无 EV 组51 例,两组间 ST(t=8.143,P0.001)、SD(t=7.363,P0.001)、LSM(Z=3.024,P=0.002)、SSM(t=15.142,P0.001),有无腹水(χ~2=22.10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M诊断EV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46(95% CI:0.570~0.718),取最佳截断值13.16时,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3.47%、47.06%、78.9%、54.5%;SSM 诊断 EV 的 AUC 为 0.951 (95% CI:0.907~0.978),取最佳截断值 38.08 时,Se、Sp、PPV、NPV 分别为80.99%、96.08%、98.0%、68.1%。SSM诊断准确性优于LSM(Z=6.096,P0.001)。结论 LSM、SSM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无EV,SSM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3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EVB患者84例,随机分为套扎组(A组,应用EVL联合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B组,应用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治疗),每组42例。观察2组止血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了解EVL后静脉曲张根除率、早期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Wilcox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二分类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 A、B 2组止血率分别为97.62%、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A组1年~2年(15.38%vs 38.89%,χ~2=5.323,P=0.021)、2~3年(15.38%vs 48.48%,χ~2=10.448,P=0.001)再出血率均低于B组。A组14例(33.33%)有不良反应,B组7例(16.67%)有不良反应。A组3年内死亡4例,B组3年内死亡9例。A组治疗后1周的ALT、AST水平较治疗前1周明显改善(Z值分别为-2.177、-2.044,P值分别为0.029、0.041),2组治疗后1周的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lb均较治疗前1周明显改善(A组:Z=-4.007,t=3.866,Z=-4.152,t=-4.623,P值均0.001;B组:t=-5.069,Z=-3.870,Z=-3.909,Z=-5.245,P值均0.001),2组治疗后1周的PT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Z=-3.902,P0.001)。A组EV总消失率为85.71%,复发率为14.29%,肝功能分级与门静脉内径之间有明显关系(F=3.319,P=0.047)。入院症状、住院天数、Child-Pugh分级、合并自发性腹膜炎、门静脉内径、PT、INR、ALT是套扎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EVL是治疗肝硬化EVB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接受核苷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复发后进展为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40例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生化指标和病毒学等临床资料,根据第12周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18)和死亡组(n=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停药后复发并进展为肝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停药前中位抗病毒治疗时间、停药至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中肝硬化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81.8%vs 27.8%,χ~2=11.831,P=0.001)。存活组患者Alb(t=2.302)、GGT(Z=-3.671)、胆碱酯酶(Z=-2.134)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TBil水平(Z=-4.241)、PT(t=-2.727)、国际标准化比值(t=-2.343)、MELD评分(t=-3.909)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2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加急性肝衰竭分级[比值比(OR)=9.865,95%可信区间(95%CI):1.455~67.370,P=0.020]和肝硬化(OR=9.988,95%CI:2.048~48.709,P=0.004)为影响停药复发肝衰竭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其预后转归与抗病毒治疗方案、疗程和病毒学指标无关。有肝硬化基础、肝衰竭分级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肝硬化患者停药风险极大,应坚持长期乃至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概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1年1月至2016年8月本院36例诊断符合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但不符合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诊断的ANCA阳性的间质性肺炎(ANCA-IP),19例同时符合IP及AAV诊断(AAV-IP)及40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分割法、多元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ANCA-IP、AAV-IP、IIP三组间比较年龄(χ~2=0.177,P=0.915)、性别(χ~2=3.555,P=0.1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困难更常见于IIP组(χ~2=17.042,P=0.001); AAV-IP组患者WBC(χ~2=11.333,P=0.003)、Cr(χ~2=17.371,P=0.001)、CRP(χ~2=8.549,P=0.014)、ESR(χ~2=13.062,P=0.001)均显著高于ANCA-IP及IIP组;ANCA-IP患者胸部HRCT更多表现为蜂窝肺(χ~2=6.671,P=0.036)。(2)ANCA-IP组内治疗方式对比,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有显著差异(χ~2=6.440,P=0.040),与大剂量激素+CTX组相比,小剂量激素/对症治疗组患者预后更好(χ~2=6.438,P=0.011);IIP患者不同治疗方式间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29,P=0.865)。(3)随访过程中,1例(2.8%)ANCA-IP患者在25月后进展为AAV。(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激素+CTX的治疗方式(OR=0.029,P=0.018)是存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ANCA-IP患者病情可能长期保持稳定而不进展为AAV,它可能是AAV疾病的早期阶段,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应避免过度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住院期间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437例,依据GP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GPS评分组的死亡比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生存回归筛选随访期间[30(5~825)d]患者死亡的的影响因素。结果 HBV-ACLF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68.0%(297/437)。GPS评分越高的分组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比例、肝性脑病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就越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性脑病(Ⅰ~Ⅱvs无肝性脑病:HR:2.520,95%CI:1.479~4.293,P=0.001;Ⅲ~Ⅳvs无肝性脑病:HR:3.678,95%CI:1.920~7.047,P0.001),肝肾综合征(HR:2.374,95%CI:1.452~3.881,P=0.001),消化道出血(HR:1.616,95%CI:1.153~2.262,P=0.004),抗病毒治疗(HR:0.668,95%CI:0.518~0.862,P=0.002),GPS评分(1 vs 0:HR:2.055,95%CI:1.653~2.702,P=0.001;2 vs 0:HR:4.520,95%CI:3.288~6.932,P=0.007)和HBV-ACLF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 GPS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好,且高GPS评分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64-236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为消化系统功能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治疗的NAFLD患者326例,采用FibroTouch进行肝脏弹性值(LSM)检测,按照有无肝纤维化分为无肝纤维化组(A组,LSM 7.3 kPa,n=161)和肝纤维化组(B组,LSM≥7.3kPa,n=165)。根据不同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分为F0~1组(LSM 7.3 kPa)、F2组(7.3 k Pa≤LSM 9.7 kPa)、F2~3组(9.7 kPa≤LSM 12.4 kPa)、F3~4组(12.4 kPa≤LSM 17.5 kPa)、F4组(LSM≥17.5 k Pa)。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指标、胃肠激素指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应用Spearman分析LSM值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与B组患者肝功能、胃肠激素指标比较,ALT(Z=-3.778,P 0.001)、AST(Z=-3.320,P=0.001)、GGT(Z=-3.040,P=0.002)、CCK(t=-2.944,P=0.003)、LPS(Z=-2.317,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1组(n=161)、F2组(n=89)、F2~3组(n=46)、F3~4组(n=16)、F4组(n=14)5组间ALT(χ~2=23.113,P 0.001)、AST(χ~2=23.415,P 0.001)、ALP(χ~2=15.962,P=0.003)、GGT(χ~2=20.172,P 0.001)、CCK(F=2.687,P=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M值与DBil、ALT、AST、ALP、GG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8、0.266、0.225、0.137、0.213,P值均0.05)。结论 NAFLD肝纤维化进展能够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及胃肠功能,检测NAFLD肝纤维化患者血清CCK、LPS水平对胆囊收缩功能及胃肠功能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早诊早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15)和腹腔镜组(n=15),常规组采用开腹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微创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1.02±0.51)d vs(1.98±0.36)d,t=5.956,P0.001;(8.83±0.81)d vs(11.83±0.42)d,t=5.830,P0.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ALT水平较常规组降低[(125.8±91.9)U/L vs(214.1±99.6)U/L],血清Alb水平较常规组升高[(33.2±3.7)g/L vs(28.9±4.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94,P值分别为0.02、0.01)。结论临床中应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相对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肝功能损伤小等特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9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MS分为MS组(n=178)和非MS组(n=41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根据AP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n=317)、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SAP)(n=171)、重型急性胰腺炎(SAP)(n=102),比较3组患者的MS成分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趋势χ~2检验,双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Goodman-Kruskal Gamma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S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MS合并AP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脂性(48.3%)和胆源性(24.7%),SAP更易合并MS(χ~2=141.519,P0.001),AP合并MS患者有着更高的临床系统评分、更多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住院时间更长、ICU入住率与病死率更高(P值均0.05)。随着MS成分(超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增加,AP严重程度随之增加(G=0.540,P0.001)。不同AP严重程度组间比较,BMI(F=9.291,P0.001)、HDL-C(χ~2=40.35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SAP较MAP、MSAP患者有着更高的BMI、更低的HDL-C(P值均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AP病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091,95%可信区间(95%CI):1.041~1.143,P0.001]。根据AP严重程度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设立MAP组对比非MAP组为模型1,SAP组对比非SAP组为模型2。结果显示,模型1中MS患者发生非MAP是MAP的5.867倍(OR=5.867,95%CI:3.072~11.207,P0.001);模型2中MS患者发生SAP是非SAP的7.214倍(OR=7.214,95%CI:3.018~17.244,P0.001)。模型1和2均显示HDL-C为AP病情发展的保护因素(OR=0.593,95%CI:0.387~0.910,P=0.017; OR=0.314,95%CI:0.160~0.614,P=0.001)。结论 AP入院时合并MS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其中BMI和HDL-C水平与患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两种治疗时间间隔对小肝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肝动脉栓塞治疗当日或第2日序贯射频消融)和对照组(肝动脉栓塞治疗后1~2周序贯射频消融),每组各35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与术后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0±2.76) d vs (14.31±2.19) d,t=-10.93,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完全消融率(95.12%vs 95.00%,χ2=0.001,P=0.980)、不良反应发生率(25.71%vs 20.00%,χ2=0.324,P=0.569)及1年复发率(11.43%vs 14.29%,χ2=0.128,P=0.7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实验室指标与观察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