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心脏的电学重构和机械重构效应,并且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后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差别。方法选取因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而住院行CRT的老年患者50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非缺血性心肌病39例。分别对其术前、术后1、6个月进行电学重构指标、机械重构指标检测并随访其短期及长期的疗效。电学重构指标包括心电图P波、PR间期、起搏QRS间期、自身QRS间期、校正QT间期值(QTc)及QT离散度(QTd);机械重构指标包括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肺动脉压(PAP)、室间机械延迟(IVMD)、左室间隔与后壁运动延迟(SPWMD)。结果 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成功完成CRT。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13±1.25)年,随访过程中共10例患者死亡。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个月时各项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的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效应明显低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有显著差异(P<0.05),非缺血性心肌病组长期生存率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两组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短期临床效果相类似,但长期随访临床效果有显著性差异,非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CRT术后的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效应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非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行CRT的有效率亦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对50例心力衰竭合并束支阻滞符合CRT指南标准的患者行CRT,按照病因分为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对其术前、术后1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QRS时限、脑钠肽(BNP)、心功能(NYHA分级)检测并随访其长期的生存率.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接受CRT,两组术后1个月各项检查结果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2.04±1.21)年,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在术前利用心肌核素扫描检测存活心肌数量进而评估CRT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AV、VV间期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缺血性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2例缺血性心肌病与24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因心力衰竭植入CRT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 w及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以及组织多普勒,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反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r)、主动脉瓣射血时间速度积分(VTIa)、右心室侧壁与左心室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及间隔对左心室后壁的运动延迟时间差(SPWMD)。植入术后1 w在超声指导下行AV、VV间期优化。结果 AV、VV间期优化后随访6个月,缺血性心肌病组与扩张性心肌病组比较:LVED(P=0.48)及LVEF(P=0.88)均无差异;VTIa(P=0.55)及VTImr(P=0.98)均无差别;右心室侧壁与左心室壁收缩达峰时间差(P=0.49)及SPWMD(P=0.15)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组与扩张性心肌病对AV、VV间期优化的CRT均反应良好,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7月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术46例的资料。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包括:二尖瓣脱垂18例,二尖瓣缺血性9例、感染性7例、退行性6例、风湿性3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2.17%),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9例,随访时间6~48月。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Ⅰ级29例,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无反流24例,轻度反流10例,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对二尖瓣脱垂及退行性者疗效较好;扩张性心肌病,不宜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将76例实施CRT手术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缺血性心肌病组(36例)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组(40例),所有病人实施CRT手术后均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和死亡率。结果 CRT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0%与66.67%,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B型利钠肽(BNP)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均较手术前增加(P0.05),且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BNP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手术前增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容积(LAV)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组LVEF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LVEDD、LVESD和LAV均低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对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CRT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Shi HY  Jin W  Wang F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99-1104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疗效,总结CRT无效的原因.方法 研究施行CRT的患者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41~82岁.患者术前均采用血流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的方法进行收缩不同步的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或左室射血分数绝对值增加>5%的患者.结果 CRT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死亡,46例患者存活.其中NYHA心功能分级至少改善1级者40例,临床有效率为75.5%;超声心动图有效者37例(69.8%).术后6个月:左心室缩小;左室射血分数由(27.4±6.7)%增加到(40.4±10.0)%,P<0.01;左心房内径缩小;二尖瓣反流减少;肺动脉收缩压由(49.6±13.6)mm Hg(1 mm Hg=0.133 kPa)降低为(38.7±14.5)mm Hg.窦性心律组(42例)的超声有效率显著高于心房颤动组(11例).在窦性心律患者中,与CRT无效组(10例)相比,有效组(32例)起搏前的QRS较宽(P<0.05),肺动脉收缩压较低(P<0.05),左室射血前时间较长(P<0.05);起搏前两组间腔室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和组织多普勒的各个收缩不同步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T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减少二尖瓣反流,降低肺动脉收缩压.窦性心律组的CRT疗效优于心房颤动组.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占多数的研究中,QRS宽度、左室射血前时间和肺动脉收缩压可能预测CRT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AMI合并MR患者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42~75岁,平均(61.5±10.4)岁。EuroScore评分4~12分,平均5.8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无法行介入治疗。心功能平均3.1级(NYHA),心源性休克2例,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体表超声Doppler检查,根据反流面积及缩流径宽度,将MR分为1+~4+级,其中1+~2+级12例,3+级16例,4+级6例;根据反流部位及室壁运动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Carpentier二尖瓣反流功能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b型22例;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及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梗死对心脏结构造成的损伤程度,34例左心室舒张末径37~70 mm,平均(51±7.8)mm,其中>65 mm 6例。综合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径线决定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本组采用以下标准:(1)CarpentierⅠ型患者,如MR达到4+级;(2)Carpentier II型,MR为3+~4+级患者;(3)CarpentierⅢb型、MR为4+级同时左心室舒张末径>65 mm患者,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余均采用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本组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8例,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20.5±8)个月。结果:全组死亡2例(5.9%),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亡1例。搭桥根数平均为2.3根/例。完全再血管化27例(79.1%),不完全血管化7例(21.9%)。心功能分级平均1.06级(NYHA)。二尖瓣反流随访结果:28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组,12例MR完全消失或微量,13例MR为3+级患者手术后减少为微量到少量,MR矫正成功率为89.3%;3例MR无改善或恶化,均为不完全血管化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1例术后为MR 2+级,4例MR消失。结论:通过综合分析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决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是否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完全再血管化是手术的关键。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搭桥,是心肌损伤最小化的前提下,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绍兴第二医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右心房加CRT的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CRT;3例心房颤动患者植入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剂量(62.45±18.25)mg。术后4周、12周跟踪随访患者,观察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二尖瓣反流。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和功能障碍。起搏后QRS间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18)ms vs.(156±23)ms,P<0.05]。术后随访4周心功能分级提高到Ⅱ~Ⅲ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2.5±17.6)mm,射血分数40%±13%,二尖瓣中度反流,6 min步行距离(486±189)m;12周时随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5±12.4)mm,射血分数46%±17%,二尖瓣轻中度反流,6 min步行距离(565±139)m。结论CRT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可以缓解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轻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访观察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二尖瓣反流(MR)患儿术后MR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MR术后病例229例(166例行二尖瓣成形术、63例二尖瓣未处理),比较不同类型先心病合并MR患儿行心脏畸形矫正后,二尖瓣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术后早期、远期MR的转归情况。结果:144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同时二尖瓣成形组与29例仅行VSD修补二尖瓣未处理组患儿相比,术后早期和远期MR改善率前者均高于后者;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MR组与16例主动脉缩窄(CoA)合并MR组,术后早期二尖瓣成形组MR改善率均高于未处理组(P均0.05),而术后远期二尖瓣成形组与未处理组MR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先心病合并MR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VSD合并MR者,建议在修补缺损同时对较重度MR行二尖瓣成形术;而PDA或CoA合并MR患儿可先矫正心脏畸形,再根据患儿远期预后,决定是否行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1989年2月至1992年2月间连续288例经造影证实不伴有中、重度反流的二尖瓣狭窄患者接受单球囊(249例,86%)或双球囊(39例,14%)成形术。A组102例伴有轻度二尖瓣反流(MR),B组186例无MR。两组的年龄、性别和症状均相似。A组同B组相比:  相似文献   

12.
二尖瓣反流(MR)是临床常见的瓣膜功能异常,相关指南将其分为原发性或器质性二尖瓣反流(OMR)和继发性MR,后者根据病因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缺血性MR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1].其中,FMR是指瓣膜本身无病变而继发于左心功能或几何结构改变发生的二尖瓣关闭不全,通常是指继发于心功能不良、扩张型心肌病等的MR.二尖瓣的主要功能为保证血液舒张期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而收缩期不逆流入左心房,因此其关闭功能的异常可加重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前负荷,使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从而导致反流进行性加重,即所谓的"二尖瓣反流加重二尖瓣反流"[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继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间住院的10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32例。根据肺动脉压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65例)和非肺动脉高压组(40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收集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NYHA分级),并检测血红蛋白(HGB)、尿酸(sUA)、肌酐(Cr)、血钠(Na)、白蛋白(sAl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心脏彩超检测的指标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房内径 (RAD)、右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程度(MR)、肺动脉收缩压(PAP)。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结果。结果 两组资料分析比较,肺动脉高压组的NYHA分级、sUA、NT-proBNP、LAD、LVEDD、RAD、RVD、MR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组的TC、sALb、LVEF均低于非肺动脉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样本根据筛选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二尖瓣反流程度(OR=3.495, 95%CI: 1.743~7.010, P<0.001) 与扩张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有极显著正相关,左房前后径值(OR=1.129, 95%CI: 1.043~1.221, P<0.01)与扩张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有显著正相关,血清白蛋白(OR=0.799, 95%CI: 0.693~0.992, P<0.01) 与扩张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有显著负相关。结论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左心房扩大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病情评估、指导治疗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舒张充盈模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03至2014-03于我院接受CRT的6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术前舒张充盈模式,分为非限制性充盈组(n=36)和限制性充盈组(n=25)。随访12个月,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各组CRT疗效。以心力衰竭再入院或心原性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生存曲线,评估各组预后。结果 :(1)非限制性充盈组:CRT反应率为66.7%(24/36),高于限制性充盈组的28.0%(7/25)(χ2=8.826,P=0.003);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改善(P均0.01)。(2)限制性充盈组(n=25):仅出现术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1);术后6个月LVEF,FS及LVESV均无显著改善,LVEDV较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充盈模式是CRT有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2个月,2例患者死亡,限制性充盈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76.0%(19/25),高于非限制性充盈组的44.4%(16/36;χ2=5.213,P=0.022)。结论:舒张充盈模式影响CRT疗效,非限制性充盈模式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获益显著,限制性充盈模式的患者,CRT反应率低、疗效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探讨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3例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2±15.5)岁。其中25例患者置入二尖瓣成形环(成形环植入组),所置入的二尖瓣人工瓣环平均直径为(29.5±1.5)mm,8例患者行交界环缩术(交界环缩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二尖瓣病变均为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成形环植入组反流面积为(8.5±4.1)cm2,交界环缩组反流面积为(5.7±1.3)cm2。成形环植入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4.2±29.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8.2±23.4)min,交界环缩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9±28.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7.8±22.2)min。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成形环植入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12.5)h,交界环缩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8.8)h。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环植入组少量反流8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交界环缩组少量反流4例,无或微量反流4例。结论:二尖瓣反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时可以经房间隔切口或房间沟切口行成形环植入术和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上述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效果确切,对于二尖瓣反流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以减少体外循环和阻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二尖瓣反流(MR)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诊疗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大型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05-01至2015-04-30期间入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中度及中度以上MR的1 741例患者,其中680例(39.06%)≥60岁的患者分入老年MR组,1 061例(60.94%)60岁的患者分入非老年M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式的差异。结果:老年MR患者平均年龄为(66.98±5.94)岁,老年MR最常见的病因类型为退行性MR(41.18%)。老年MR组中合并冠心病(37.79%vs 17.43%)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45.44%vs 25.17%)、糖尿病(19.56%vs8.48%)、高脂血症(35.29%vs 19.51%)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老年MR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MR组患者的Euro SCOREⅡ评分较高[(5.54±2.42)分vs(3.15±1.66)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57.72±12.37)mm vs(57.33±10.19)mm],合并联合瓣膜病变的患者比例(35.59%vs 40.81%)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54.71%vs 63.90%)较低,与非老年MR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术式(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或成形术)选择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时,老年MR组中生物瓣的应用率高于非老年MR组(53.88%vs 18.67%,P0.001)。结论:近四成中度及中度以上MR住院患者为老年MR患者。老年MR患者的反流病因以退行性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与非老年MR患者相比,老年患者退行性MR多见,合并症的比例较高,心功能较差,手术风险评分较高,接受手术干预治疗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二尖瓣反流(MR)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现状,分析房颤是否与MR治疗决策及预后相关.方法 选择中度以上老年MR患者2248例,分为房颤组(537例)和非房颤组(1711例),比较2组基线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差异.结果 老年MR合并房颤发生率为23.89%.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年龄更大(P...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舒张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将 3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合并二尖瓣反流组及无二尖瓣反流组 ,观察其二尖瓣及肺静脉血流频谱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无二尖瓣反流组中仅有 41.2 %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 E/ A小于 1,其余均表现为 E/A大于 1,甚至 E/ A大于 2。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反流组 E/ A均大于 2。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肺静脉血流频谱 ,与正常人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S峰均明显降低 ,D峰 >S峰 ,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在收缩功能减退同时有舒张功能异常 ,二尖瓣血流频谱可出现“假性正常化”,掩盖其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异常 ,应用肺静脉血流频谱有助于识别二尖瓣血流频谱“假性正常化”,但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时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反流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及住院死亡病例。18例中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7例无反流,8例为轻微反流,3例仍为中度反流;28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2例无反流,9例为中度反流,13例为轻度及轻微反流,4例仍为重度反流。所有患者术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减小,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P0.05)。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4%。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二尖瓣反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在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主动脉瓣狭窄合并MR流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按照患者的MR流严重程度分为A组(轻度)和B组(中度、重度)。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的LVEF、LVEDD、MR和NYHA分级,比较两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死亡率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的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1个月时的LVEF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在术后1个月时的死亡率、LVEDD、MR和NYHA分级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死亡率和ADL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手术可用于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不同程度MR流患者的治疗中,反流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远期死亡率和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