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双层脂质囊泡,它通过主动分选机制包裹特定细胞内容物,包括多种特异性蛋白质、脂质和核酸,靶向作用于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研究发现,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均可释放外泌体,并参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细胞间物质传递及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2.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是一类以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 disease,H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由于机体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增加,抗氧化能力减弱,引起脂质、蛋白和DNA等发生损伤。目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就是通过协调抗氧化基因包括解毒蛋白和抗氧化酶的表达来维持机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1]。  相似文献   

3.
酒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有一些研究对其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本综述就酒依赖的表现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酒依赖的病理机制及治疗和预防复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神经退行性疾病多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作为生物标记物来辅助临床进行诊断。近年来,人们发现染色体末端的端粒能够作为衡量生物衰老程度的指标,并发现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评估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风险、疾病进展、不良预后的血液标记物,但目前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了解端粒相关生物标记物在年龄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是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现就端粒-端粒酶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介绍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由Waddington在1939年提出,目前认为它主要研究不涉及DNA序列突变的可逆性、可遗传性基因功能调控,这种调控主要通过DNA甲基化状态、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及非编码RNA的作用而实现旧0。哺乳动物的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二联核苷酸中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而CpG二联核苷酸在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较为密集。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几年里,表观遗传学有了飞速发展,一些复杂性疾病与DNA甲基化、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以及非编码RNA调控这4个表观遗传过程相关。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表观遗传学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几年里,表观遗传学有了飞速发展,一些复杂性疾病与DNA甲基化、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以及非编码RNA调控这4个表观遗传过程相关。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表观遗传学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密切相关.以肿瘤抑制基因为代表的CpG岛甲基化所致基因转录失活已成为肿瘤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可逆性使其成为治疗性干预肿瘤病人的理想靶标.本文主要从肿瘤抑制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可逆性两方面来阐述脑胶质瘤的可能发生机制、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复杂精神障碍,由于其高发生率和严重性已成为精神医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课题.目前,临床上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治较为棘手,主要与其生物遗传学机制不清有关.近年来,国外开始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本文通过PRISMA系统综述,从候选基因及全基因组两方面对国外已有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丧失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帕金森症病(Parkinson disease,PD)分别为认知障碍和运动障碍两大类疾病的典型代表。目前有关诱导这类神经疾病发生的因素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表明,除蛋白异常聚集之外,大脑中微量元素铁的过度沉积及其相关联的氧化应激效  相似文献   

11.
铁的正常代谢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必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脑内铁的代谢紊乱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脑内铁正常和异常代谢调节情况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线粒体是双层单位膜围成封闭囊状结构的细胞器,通过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超过90%的能量,被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2005年,Lemasters[1]首次提出"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这一概念,主要指细胞内的线粒体在细胞衰老、活性氧产生过多等刺激下发生去极化损伤,被双层膜结构特异性包裹后与溶酶体融合,最终降解,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一组由慢性进行性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传统遗传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诸如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及DNA甲基化通路的异常变化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仅通过尸检研究人脑组织内表观遗传变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新近一系列研究试图探寻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细胞内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为精神分裂症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虽然研究表明该疾病具有很高的遗传性, 但目前仍存在争议。相较之下, 表观遗传学可以更好地解释ASD的发病机制, 弥补了遗传学研究中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ASD表观遗传机制的相关研究, 论述表观遗传学在A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海藻糖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二糖,在神经退行性病中具有“自噬诱导”和“分子伴侣”的双重保护特性,再加上其无毒性,成为一种治疗神经变性病的最佳候选药物.进一步了解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病的应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正>表观遗传(epigenetic)是指在基因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化,而且这种改变在个体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遗传并具有可逆潜能。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等。表观遗传参与大脑分化与发育,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参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物质成瘾、孤独症等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7.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其病理特征是神经元进行性丧失。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梓醇是一种中草药内提取的活性成分,大量的体内外实验研究已证实,梓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及神经保护等多种功能,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梓醇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因此,该文在此基础上就梓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巨大负担。目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手段有限,且效果不佳。最近研究结果显示,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可能具有治疗神经变性性疾病的潜能。SIRT1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够提高神经元对毒性物质(如MPTP、淀粉样蛋白和突变的SOD等)的抵抗力,促进神经网络的形成。本文就SIRT1在神经变性疾病中可能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其特征为进行性运动功能丧失,因此ALS患者又被称作“渐冻人”。该病与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和亨廷顿病构成神经科四大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中,以ALS预后最差,多数患者起病后3—5年内死亡。1869年人们首次描述ALS,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尽管对该病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其病因和机制依然不清,  相似文献   

20.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过程,通过溶酶体的介导作用完成对于一些大分子、细胞器以及一些半衰期较长的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使细胞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元不可逆性降解、神经胶质细胞过度增生以及一些异常蛋白在胞内累积从而产生细胞毒性,造成细胞代谢失调所引起的慢性、进展性认知障碍疾病。目前研究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常伴随有细胞自噬过程的下调,而激活细胞自噬过程可以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因此,通过研究细胞自噬过程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可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