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相关性,及对DKD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06月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90例。依据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各30例;同期随机抽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常规检测指标,分析HbA1c、Betatrophin与上述指标相关性,运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HbA1c、Betatrophin联合检测在DK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四组性别、BMI、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FBG、Scr、TG、mALb、UACR、HbAlc、Betatrophin为DKD2>DKD1>DKD0>NC(P<0.05);eGFR、HDL-C为NC>DKD0>DKD1>DKD2(P<0.05);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清中Betatrophin表达水平与年龄、URE...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和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与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指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通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数据库收集2002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接受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并根据肾活检结果将其分为DKD组和NDKD组(包括DKD合并NDKD),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KD和NDKD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507例患者,DKD患者114例(22.5%),NDKD患者393例(77.5%)。病理表现:NDKD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30.0%)和IgA肾病(19.1%),其中有5.6%患者为DKD合并NDKD。临床表现:与NDKD组患者相比,DKD组患者有更长的糖尿病史(>1年,76.3%比36.1%,P<0.001),更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1%比4.8%,P<0.001),24 h尿蛋白量更高[3.69(1.70,6...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DKD患者常常并发贫血, 其贫血特点是:与非糖尿病相关肾脏疾病(non-DKD, NDKD)相比, 贫血发生更早、危害性更重, 认识不足, 贫血机制复杂, 防治更难。近年来国内外肾脏病学会或组织先后发布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肾性贫血诊治指南或共识, 但对DKD贫血的诊疗指导, 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成立了以肾脏病专家为主体, 联合内分泌、心血管内科、血液科专家组成的DKD贫血共识专家组, 通过对DKD贫血管理与现状调研, 参考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指南/共识, 结合专家经验, 形成该共识。该共识内容首先介绍了DKD患者贫血特点、DKD贫血的危害及相关机制, 然后对DKD贫血筛查、贫血纠正启动时机、药物选择与注意事项、铁剂应用、DKD患者输血等临床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诊疗建议并达成共识, 旨在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对DKD贫血的认识与管理, 提高我国DKD贫血患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尿足细胞排泄特征并研究替米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入选72例2型DKD患者,依据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将其分为2组.DKD 1组,30 μg/mg≤ACR<300 μg/mg; DKD2组,ACR≥300 μg/mg,分别给予替米沙坦40 mg/d,治疗12周.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酶细胞化学镜检法检测单克隆抗体podocalyxin标记的尿足细胞,比较替米沙坦治疗前、后DKD患者与健康人群尿足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2组DKD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ACR和尿足细胞数差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DKD 2组患者血肌酐、ACR和尿足细胞数高于DKD 1组(P<0.05).替米沙坦治疗12周后,DKD 1组患者ACR下降,尿足细胞数减少;DKD 2组患者ACR和尿足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尿足细胞检测可预测早期DKD,替米沙坦可能通过保护足细胞延缓DKD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对照两个时段2型糖尿病患者DKD发病情况和特点探讨其发病因素及其表现差异。方法:随访1995—2000年(A组)274例和2009—2010年(B组)423例2型糖尿病10年。统计分析DKD发病情况。结果:统计结果显示:B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明显优于A组,而B组DKD发生率及进展速度明显高于A组。回归分析显示:A组DKD发生与患病时间、血糖、血压相关而B组中的与尿液尿素氮/体重相关,临床表现与A组中的相比也存在差异。结论:A组DKD发病与相关传统因素中的血糖、血压、患病时间,而B组则转变为蛋白质摄入量。而后者引发DKD所需时间短、进展快,常常没有5期经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7例,依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组)38例:UAER〈30mg/24h;糖尿病肾脏病组(DKD组)69例:UAER≥30mg/24h。DKD组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分为2组,DKD早中期组34例:GFR〉30ml/min;DKD中晚期组35例:GFR≤30ml/min。测定血清SAA及CCA-IMT水平,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DKD组SAA水平、CCA-IMT较SDM组高;DKD中晚期组SAA水平、CCA-IMT较SDM组、DKD早中期组升高。SAA水平与腰臀比、CAEA-IMT、三酰甘油呈正相关;年龄、SAA及UAER是影响CCA-IMT的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清SAA明显升高,并与CCA-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lasmacytoma variant translocation 1,PVT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DKD患者76例(DKD组)和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81例(T2DM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健康志愿者79名为对照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纳入对象外周血LncRNA-PVT1表达水平,比较各组纳入对象LncRNA-PVT1表达、肾功能、血糖水平的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LncRNA-PVT1表达与肾功能指标和血糖指标水平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LncRNA-PVT1表达对DKD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KD组、T2DM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榆林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214例病程超过5年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作为T2DM组,根据是否合并DKD将T2DM患者分为DKD组和non-DKD组两个亚组,另选择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入组人员血清FGF-23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FGF-23基因rs7955866、rs13312756、rs3812822位点多态性。结果 DKD组和non-DKD组血清FGF-23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且DKD组显著高于non-DKD组(均P0.01)。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在rs7955866、rs13312756、rs381282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KD组和non-DKD组比较,两组rs795586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频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rs13312756、rs381282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rs7955866 A等位基因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OR=1.706,95%CI 1.146~2.540,P=0.007)。结论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FGF-2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KD临床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和分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与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指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通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数据库收集2002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接受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并根据肾活检结果将其分为DKD组和NDKD组(包括DKD合并NDKD),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KD和NDKD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507例患者,DKD患者114例(22.5%),NDKD患者393例(77.5%).病理表现:NDKD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30.0%)和IgA肾病(19.1%),其中有5.6%患者为DKD合并NDKD.临床表现:与NDKD组患者相比,DKD组患者有更长的糖尿病史(>1年,76.3%比36.1%,P<0.001),更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2.1%比4.8%,P< 0.001),24h尿蛋白量更高[3.69(1.70,6.74)g比2.21 (0.91,4.97)g,P<0.001],血肌酐更高[117.5 (85.8,194.5) μmol/L比89.0 (68.0,143.8) μmol/L,P<0.001],血红蛋白更低[(105.07±20.85) g/L比(124.41±25.02) g/L,P=0.002],胆固醇更低[(5.69±1.87) mmol/L比(6.43±2.75) mmol/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4.162,95%CI 1.717~10.098,P=0.002)、较高收缩压(每增加1 mmHg,OR=1.028,95%CI 1.011~1.045,p=0.001)、降压药服用史(OR=3.141,95%CI 1.496~6.591,P=0.00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5.561,95%CI2.361~13.100,P<0.001)、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OR=1.680,95%CI1.333~2.118,P<0.001)是DKD的相关因素,而血尿(OR=2.781,95%CI 1.334~5.798,P=0.006)和较高血红蛋白(每增加1g/L,OR=1.022,95%CI1.008~1.037,P=0.002)则为NDKD的相关因素.结论 DKD与NDKD之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存在差异,糖尿病病史、眼底检查、大量蛋白尿、降压药服用史、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DKD的诊断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而血尿和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对NDKD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行肾活检的指征需根据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情况,分析DKD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首次诊断为DKD的1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情况.总结我院DKD患者初诊时的情况,多因素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42例初诊时处于Mogensen分期Ⅳ期或Ⅴ期的患者占77.2%,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占24.8%,其中,36.6%患者Scr >176.8 μmol/L.对初诊时为Ⅲ、Ⅳ或Ⅴ期的病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组间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白蛋白、Scr、伴随疾病指数(Charls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白蛋白、Scr、并发心脑血管疾病、Charlson指数均为DKD死亡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7、0.908、1.002、2.006、1.371),而与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等无相关.上述危险因素在416例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随访患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的血白蛋白水平与未透析DKD患者存活时间相关(P=0.003).162例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总体预后差,平均存活时间(距首次住院诊断为DKD)短,为1.2145年.结论 我院DKD患者初诊时机较晚,大部分已处于Ⅳ期或Ⅴ期,且病情重、多并发其他疾病.年龄、白蛋白、Scr、心脑血管疾病、Charlson指数为死亡危险因素,而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等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初诊时白蛋白水平与患者存活时间相关.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DKD相关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血糖、肾功能、血脂谱、24h尿白蛋白等。应用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MDRD)。所有患者均由眼科医生进行眼底摄片。按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的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指南,将研究人群分为正常组(NCKD)、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NDRD)组及DKD组。结果:(1)共入选患者2225例,男1184例,女1041例;平均年龄为(60.5±11.7)岁。本研究人群中,DKD的发生率为15.4%,NDRD的发生率为18.5%。(2)DKD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肌酐、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水平(LDL-C)、24h尿白蛋白量均显著高于NDRD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077,95%CI为1.059~1.096,P〈0.01)、收缩压(OR=1.039,95%CI为1.032~1.047,P〈0.01)、糖化血红蛋白(OR=1.092,95%CI为1.032~1.156,P〈0.01)、TC(OR=1.171,95%CI为1.050~1.306,P〈0.01)、HDL-C(OR=0.558,95%CI为0.369~0.844,P〈0.01)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有效地延缓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病(DIc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对在我院就诊的326例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1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Glu298Asp基因型分析。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3组:UAER正常组(DM组)10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81例,临床肾病组(DKD组)143例。选择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15名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定D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KD组与对照组Glu298Asp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GG72.72%、GT26.57%、TT0.70%比GG83.41%、GT16.10%、TT0.49%,P=0.019),而DM组和MAU组则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GT基因型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NOS Glu298Asp基因与中国汉族T2DM患者DKD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血清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3,TFF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123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UAER<30 mg/24 h)42例;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DKD组,UAER 30~300 mg/24 h)46例;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组(CDKD 组,UAER>300 mg/24 h)3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FF3表达水平,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KD组的血清TFF3水平[(71.33±9.48)ng/ml]明显高于其他3组,EDKD组患者血清TFF3水平[(49.31±8.93)ng/ml]显著高于SDM组[(32.65±7.27)ng/ml],而对照组血清TFF3水平最低[(17.65±6.27)ng/ml],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TFF3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897,P<0.05).结论 血清TFF3表达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及判断DK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导致的肾脏微血管远期并发症,蛋白尿是DK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欧美和日本,DKD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在每年新发的ESRD中占40%.我国ESRD患者中DKD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根据北京透析登记结果,年度新进入ESRD患者中DKD比例由2003年的10.2%上升至2011年的35.1%[1].DKD占同期肾活检比例由上世纪的2.57 %上升到4.31%[2-4].DKD通常经临床诊断,其病理特点和意义常被忽视,因此特在此介绍糖尿病肾损伤的病理特点、相关分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sfrp)4、sfrp5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对血管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93例DKD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管钙化分为钙化组60例和非钙化组13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frp4、sfrp5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DKD血管钙化患者血清sfrp4、sfrp5水平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frp4、sfrp5水平对DKD患者血管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钙化组血清sfrp4(339.78±32.04)μg/L及钙磷乘积(55.69±6.73)mg2/dL2、甲状旁腺激素(372.03±60.28)ng/L、尿素氮(5.49±0.73)mmol/L、血肌酐(139.74±38.01μmol/L)、C反应蛋白(104.78±25.33)mg/L、肿瘤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捐献(DD)供肾糖尿病肾病(DKD)肾移植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分析我中心2012年3月~2016年12月的19例DD供肾DKD肾移植术后患者,采用环孢素为主的减激素三联方案;将来源于同一供体的19例非糖尿病受者作为非DKD组,记录DKD患者的血糖及相关指标,比较两组人/肾生存率、急性排斥(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8例受者随访时间(21.4±17.5)个月,早期移植肾脏恢复情况好,DKD组患者术后第1年人/肾生存率为93.8%/88.8%,第3年为93.8%/88.8%;非DKD组患者术后第1年和第3年人/肾生存率均为100%/100%。DKD组与非DKD组AR发生率分别为10.5%(2/19)与5.3%(1/19);DKD组发生DGF 2例,非DKD组1例;DKD组发生感染6例,非DKD组4例;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发生移植肾破裂1例,重症肺炎1例。术后2~39个月穿刺病理显示DKD组患者移植肾脏均未出现糖尿病相关改变。结论:DKD患者接受减激素为中心的免疫抑制方案疗效及安全性均可,值得进一步在DKD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Beclin1、ATG7水平与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部诊断为DKD共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纳入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共3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Beclin1、ATG7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在糖尿病肾病(DKD)足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在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缓解中的作用。方法(1)本研究纳入了65例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蛋白尿)的患者,并纳入了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白蛋白/肌酐(ACR)的尿排泄比例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无蛋白尿(ACR<30 mg/g,n=24)、微量白蛋白尿(ACR 30~300 mg/g,n=18)和临床蛋白尿(ACR>300 mg/g,n=23)。另选择25例经肾活检确诊的DKD患者作为DKD组。正常肾脏组织标本均取自泌尿外科同一时期肾脏肿瘤切除患者10例。将各组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DR在各组患者的血液、尿液样本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VDR与尿蛋白的相关性。(2)在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中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将遗传背景均为C57BLKs/J的雄性db/db小鼠及同窝出生的db/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KD对照组(B组)、DKD二甲基亚砜处理组(C组)、DKD帕立骨化醇(VDR激动剂)处理组(D组),C、D组连续腹腔注射处理8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0周龄时开始连续干预8周,在小鼠22周龄(开始干预后12周)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尿生化指标对比;Western印迹法检测β⁃catenin、VDR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in及足细胞损伤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无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无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的糖尿病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2)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无蛋白尿糖尿病组和DKD组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与无蛋白尿糖尿病组患者相比,DKD组患者血浆中VDR的mRNA和蛋白水平亦较低(均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D组肾组织中VDR的表达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4)DKD患者血浆中VDR mRNA相对水平与ACR呈负相关(r=-0.342,P<0.05)。(5)各组尿液上清液中VDR的水平与血浆中的水平呈相反趋势。(6)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B组、C组肾小球足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高于D组(均P<0.05),VDR蛋白的表达低于D组(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组、C组肾小球足细胞podocin的表达低于D组(均P<0.05),α⁃SMA的表达高于D组(均P<0.05)。结论VDR高表达缓解DKD足细胞损伤及蛋白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T2DM)及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关系。方法:入选T2DM患者52例,DKDⅣ~Ⅴ期患者53例,血糖正常健康者(NGT)50例。统一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压,HbA1c,三酰甘油,25羟化维生素D3[25-(OH)D3]、BUN、Scr、PTH,24h尿蛋白等指标。新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及新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评估胰岛素β细胞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NGT组,T2DM组及DKD组血清25(OH)D3的含量逐渐减少,维生素D与HOMA2-%β(r=-0.34,P=0.03)、Scr(r=-0.32,P=0.04)呈负相关。与NGT相比,新诊断T2DM组的HbA1c、三酰甘油升高(P〈0.05),其HOMA2-%β、25-(OH)D3较NGT组降低(P〈0.05)。DKD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BUN、Scr、PTH等指标较T2DM组升高(P〈0.05)。HbA1c、HOMA2-%β、25-(OH)D3较T2DM组降低(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T2DM患者的β细胞功能减退及DKD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迅猛增加之势.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大部分西方国家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最主要病因及国内导致ESRD的第2大病因.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建议将由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命名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以取代目前使用的"糖尿病肾病".DKD是指临床考虑为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经肾穿刺病理检查证实后,则称为DKD.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可能存在DKD,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可能存在DK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