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心肌损伤的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肌酶学指标动态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至3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8例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依据住院期间心肌酶或肌钙蛋白I检测值,正常范围患者归为非心肌损伤组(n=13),异常升高患者归为心肌损伤组(n=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并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动态分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变化情况。结果18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患者占27.8%(5/18)。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发病至住院时间、体温、心率、舒张压、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171)。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入院时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血肌酐、CRP、N端脑钠肽前体两组患者中也未见明显差异。动态分析发现心肌损伤组重症患者在住院第4~5天左右,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N端脑钠肽前体逐渐出现升高,在第9~11天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收缩压较高可能与容易出现心肌损伤相关,心肌酶谱异常出现在住院的早期,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对心肌损伤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共122例COVID-19确诊病例,其中轻型/普通型共92例,重型/危重型共30例。通过实时RT-PCR确诊病例,并收集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分析,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根据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将所有COVID-19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轻型和普通型,另一组为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结果显示:重症/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样蛋白A、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心率、体温、呼吸次数、死亡率和肺部病变范围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而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氧饱和度则低于轻型/普通型患者(P<0.05)。比较不同病情分型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结果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酶指标、心肌酶升高所占比例和hs-cTnI水平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11.1%vs.42.3%)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为42.3%;重症COVID-19患者心肌酶、hs-cTnI水平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地区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COVID-19)。现已有近8万例临床诊断患者,死亡2700余例。随着临床病例资料的不断丰富,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外,也出现了心肌损伤、爆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衰竭等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脏损害症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更高。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报道,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机制和防治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筛查、及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9日至2020年3月28日收治在武汉协和医院九楼病房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对照组)142例和心肌损伤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部病变范围>50%发生比率及重型/危重型发生比率在心肌损害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CRP、肺部病变范围>50%与心肌损害的发生呈正相关,OI与心肌损害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其中CRP的影响最大(OR=... 相似文献
6.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可引起急性心肌损伤.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时往往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极差.通过监测相关指标早期识别心肌损伤,尽早实施综合救治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营养心肌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免疫... 相似文献
8.
9.
自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疫情流行以来,由于其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深入研究发现,SARS-CoV-2感染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心肌损伤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可能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合...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β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肺组织炎症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毒S蛋白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为受体致患者肺组织损伤且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人类对2019-nCoV本身及作用机制、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等方面尚不完全清楚。在COVID-19初期,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感冒或普通肺炎表现类似,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免疫学特征及2019-nCoV核酸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COVID-19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心理支持、对症支持、预防感染、抗病毒及免疫增强治疗等手段来促进患者生命康复。针对2019-nCoV的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仍在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于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出现,后经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该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属,与人类SARS冠状病毒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类似,均可感染人类。该肺炎虽主要引起呼吸道症状,但报道称部分患者合并心肌损伤。本综述简要探讨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可能机制,为抗疫一线医师治疗合并心肌损伤的COVID-19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以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引起造成多器官受累的传染性疾病,是当下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SARS-CoV-2不仅可以导致严重的肺炎,也可以导致其它脏器功能损伤,尤其是心肌损伤一直被持续关注和广泛报道。病毒所致心肌损伤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病毒通过心肌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进入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直接损伤,还可能与免疫炎症反应、心脏局部供/需氧不平衡、血栓形成等多种途径造成心肌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020-03-12该院收治的61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61例患者中有49例(80.33%)有湖北地区短暂居住史,7例(11.48%)未去外地,但有密切接触史; 5例(8.20%)发病前未去过疫区但有乘坐高铁或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史。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有6例患者无任何症状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61例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水平多表现为正常,而hs-CRP水平以升高为主。COVID-19病灶可分布于任何肺叶,早期可仅在一个肺段或肺叶出现,但也可在两肺多发。典型者的肺部病灶位于肺叶的中、外带长轴与胸壁平行分布,CT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影、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束增粗为主要特征,进展期可表现为肺实变。45例(73.77%)患者在治疗3 d后肺部病变开始逐步吸收消散,16例(26.23%)在治疗后第2次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较前不同程度增多,在第3次和(或)第4次复查CT时病灶逐步吸收消散。在病灶吸收过程中,磨玻璃影、部分斑片实变影密度变淡,范围减少。23例(37.70%)后期肺内病灶吸收演变为纤维条索影,6例(9.83%)小叶间隔增厚,11例(18.03%)胸膜下弧线影,1例(1.63%)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支扩,5例(8.20%)胸膜增厚粘连,3例(4.92%)完全吸收。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及转归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全面总结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正确评价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8例),普通型组(31例)和重/危重型组(16例)3组,对所有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COVID-19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3~85岁,平均(46.63±18.63)岁。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时长为(7.00±5.02)d,住院时间为(17.07±10.51)d。3组间及两两分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病情越重。相较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重/危重型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75%)、咳嗽(57%)、肌痛或乏力(43%)为主,其余症状还包括咳痰,头痛,胸闷、气短及腹泻等。24例(37%)有武汉暴露史,19例(29%)有家族聚集性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WBC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D-二聚体,CRP,IL-6及ESR水平升高。在重/危重型组患者中,8例(50%)出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9例(9/14,64%)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此外,重/危重型组患者中,CRP、IL-6、降钙素原和ESR水平都显著升高。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一般以发热、咳嗽、肌痛或乏力为主要症状。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和炎症相关的指标上升更显著,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来,疾病的高传染性使确诊人数剧增,同时死亡人数也在日益增加。现全球已有200余个国家或地区出现感染病例。疾病的早诊可以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同时使感染者得到有效的隔离和救治,提高生存率。目前,中国COVID-19的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本文对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聊城市2019年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8日到2020年2月24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经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的35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患者,收集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年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及胸部CT表现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中11%与武汉市或湖北其他地区具有明确接触史,77%无明确暴露史;83%为聚集性发病,17%为输入性病例;中位就诊时间为5(0.00~8.00)天,43%患者具有基础疾病;71%患者初始症状为发热,60%初始症状为咳嗽,14.3%初始可无任何症状;实验室检查中94.3%的患者白细胞正常及下降,45.7%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可下降,74.3%和45.7%患者SAA和CRP可升高,14.3%患者PCT正常;91.4%患者初次核酸检测为阳性,91.4%患者胸部CT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多发磨玻璃样病灶;入组患者91.4%为普通型,治疗上均给予给予α-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洛匹那韦及利托那韦治疗,71.4%给予了抗菌药物治疗,14.3%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好转,22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SARS-COV-2具有传染性强,家庭聚集性感染可能是本市的主要播散方式,普通型多见,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治疗后均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能力强、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长、可隐性传染等特征,目前全球累计已有超过480万人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外,心脏受累亦不少见,本文通过目前可获得的文献和临床资料,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脏受累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机制、临床表现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自身一线抗疫临床经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脏受累的治疗进行了讨论,以供临床一线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