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斌;任景怡;郑金刚;谭潇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04):379-38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常起病隐匿且恶化迅速,短期内可进展为急性左心衰竭、顽固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早期识别,并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COVID-19患者死亡率,改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报道和作者团队的诊治经验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和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心肌损伤的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肌酶学指标动态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至3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8例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依据住院期间心肌酶或肌钙蛋白I检测值,正常范围患者归为非心肌损伤组(n=13),异常升高患者归为心肌损伤组(n=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并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动态分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变化情况。结果18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患者占27.8%(5/18)。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发病至住院时间、体温、心率、舒张压、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171)。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入院时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血肌酐、CRP、N端脑钠肽前体两组患者中也未见明显差异。动态分析发现心肌损伤组重症患者在住院第4~5天左右,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N端脑钠肽前体逐渐出现升高,在第9~11天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收缩压较高可能与容易出现心肌损伤相关,心肌酶谱异常出现在住院的早期,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对心肌损伤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共122例COVID-19确诊病例,其中轻型/普通型共92例,重型/危重型共30例。通过实时RT-PCR确诊病例,并收集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分析,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根据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将所有COVID-19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轻型和普通型,另一组为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结果显示:重症/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样蛋白A、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心率、体温、呼吸次数、死亡率和肺部病变范围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而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氧饱和度则低于轻型/普通型患者(P<0.05)。比较不同病情分型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结果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酶指标、心肌酶升高所占比例和hs-cTnI水平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11.1%vs.42.3%)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为42.3%;重症COVID-19患者心肌酶、hs-cTnI水平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我国武汉地区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COVID-19)。现已有近8万例临床诊断患者,死亡2700余例。随着临床病例资料的不断丰富,研究人员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外,也出现了心肌损伤、爆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和心功能衰竭等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脏损害症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更高。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报道,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机制和防治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筛查、及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9日至2020年3月28日收治在武汉协和医院九楼病房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对照组)142例和心肌损伤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部病变范围>50%发生比率及重型/危重型发生比率在心肌损害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CRP、肺部病变范围>50%与心肌损害的发生呈正相关,OI与心肌损害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其中CRP的影响最大(OR=... 相似文献
8.
自2019年12月以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暴发.该病毒具有传播能力强、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长、可隐性传染等特征,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和临床资料的不断丰富,2019-nCoV感染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外,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肌损伤情况逐渐受到重视.根据已... 相似文献
9.
魏之瑶;钱海燕;徐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06):439-442
自2019年12月以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暴发。该病毒具有传播能力强、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长、可隐性传染等特征,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和临床资料的不断丰富,2019-nCoV感染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外,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心肌损伤情况逐渐受到重视。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我们总结了目前已知的2019-nCoV感染患者的心肌损伤表现、特征、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并对可能的损伤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王朗;何文博;余小梅;刘华芬;周文杰;江洪;干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06):461-466
目的 分析心肌损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1日至2月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入院确诊为COVID-19患者,根据入院5周后的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33例)和生存组(16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合并症、入院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肌损伤界定为血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水平>0.04 μg/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OVID-19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心肌损伤和无心肌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结果 共纳入202例患者,年龄为63(51,70)岁,其中男性88例(43.6%),85例(42.1%)患者具有临床合并症,125例(61.9%)为重型/危重型患者。截至3月11日死亡33例,全部为危重型患者。死亡组患者年龄、男性及合并基础病比例、呼吸频率、入院时hs-cTnI水平以及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死亡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生存组[6(4,9)d比32(23,36)d,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是COVID-19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HR=5.382,95%CI 2.404~12.050,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心肌损伤患者(P<0.001)。 结论 心肌损伤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发生了心肌损伤的患者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心肌损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1日至2月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入院确诊为COVID-19患者,根据入院5周后的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33例)和生存组(16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合并症、入院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肌损伤界定为血... 相似文献
12.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可引起急性心肌损伤.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时往往病情进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预后极差.通过监测相关指标早期识别心肌损伤,尽早实施综合救治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营养心肌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免疫... 相似文献
14.
15.
16.
贺行巍;赖金胜;程佳;王孟文;刘玉建;肖志超;徐昶;李树生;曾和松;干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06):456-460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评估合并心肌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3日至24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54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确诊病例,年龄68.0(59.8,74.3)岁,男34例(63.0%),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高敏心肌肌钙蛋白>正常上限3倍以上,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慢性肾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合并心肌损伤组和未合并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24例(44.4%),糖尿病13例(24.1%),冠心病8例(14.8%),既往脑梗死3例(5.6%)。住院期间合并心肌损伤24例(44.4%),院内死亡26例(48.1%)。按有无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合并心肌损伤组(24例)和未合并心肌损伤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心肌损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肌损伤组[75.0%(18/24)比26.7%(8/30),P=0.001]。同时心肌损伤组的C反应蛋白[153.6(80.3, 240.7)ng/L比49.8(15.9, 101.9)ng/L]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852.0(400.0, 2 315.3)ng/L比197.0(115.3, 631.0)ng/L]水平也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肌损伤组(P均<0.01)。 结论 重型/危重型COVID-19多为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发生心肌损伤的比例高。合并心肌损伤的患者具有更高的院内死亡率。因此,应加强住院期间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功能的监测,重视合并心肌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自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疫情流行以来,由于其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给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深入研究发现,SARS-CoV-2感染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心肌损伤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可能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对合...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β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肺组织炎症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毒S蛋白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为受体致患者肺组织损伤且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人类对2019-nCoV本身及作用机制、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等方面尚不完全清楚。在COVID-19初期,轻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感冒或普通肺炎表现类似,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免疫学特征及2019-nCoV核酸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COVID-19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心理支持、对症支持、预防感染、抗病毒及免疫增强治疗等手段来促进患者生命康复。针对2019-nCoV的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仍在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于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出现,后经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该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属,与人类SARS冠状病毒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类似,均可感染人类.该肺炎虽主要引起呼吸道症状,但报道称部分患者合并心肌损伤.本综述简要探讨COVID-19合并心肌损伤可能机制,为抗疫一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