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PKP)后不同时机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OVCF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PKP,观察组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对照组术后1月使用唑来膦酸。比较2组术前、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局部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检测2组骨转换生化指标(BTMS),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β-CTX);记录2组椎体压缩骨折再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及髋部BMD T值高于对照组, PINP、β-CTX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OVCFs患者行PKP后尽早使用唑来膦酸,可减轻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校正后凸角度,且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成型术(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具有明确手术指征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椎体成型术(PVP)+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仅行椎体成型术。观察术后6个月、1年的骨密度(BMD)、疼痛可视量表评分(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BMD、VAS、JOA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年内骨质疏松性再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使用椎体成型术联合唑来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外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活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OVCFs患者98例,回顾术后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唑来膦酸组52例、未经特殊处理的对照组46例。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值的差异,以及上述时间点骨密度值及血清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骨吸收指标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含量的差异。结果术后1月、术后3月,两组患者的VAS、ODI分值均较术前下降,骨密度T值较术前增大,血清中骨形成指标ALP、PⅠNP的含量较术前增加而骨吸收指标TRACP、β-CTX的含量较术前降低,且唑来膦酸组上述时间点各个指标水平变化趋势大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OVCFs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及术后唑来膦酸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并增加骨密度、优化骨代谢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疗效及再骨折风险。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20例,按照治疗药物分为唑来膦酸组(A组)56例,阿仑膦酸钠组(B组)64例。治疗疗程3年,两组均在治疗基线及治疗后每年评估1次。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腰椎及全髋骨密度,评估椎体及髋关节骨折情况。比较治疗后骨密度变化及骨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基线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及全髋骨密度均高于基线(P0.05),A组腰椎骨密度治疗次年均高于前1年,A组腰椎及全髋骨密度每年均优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再骨折风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及静脉双磷酸盐均可减轻骨质疏松骨痛,提高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密度,静脉用唑来膦酸临床效果优于阿仑膦酸钠。两者均可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76-277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骨密度、骨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差异。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骨密度、骨标志物PINP和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骨密度、骨标志物PINP和β-CTX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确切,而在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骨标志物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庞彬  李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3):1951-1954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股骨转子间脆性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PFNA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和对照组(仅PFNA治疗),每组50例,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半年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前,两组甲状旁腺素(PTH)、总25(OH)维生素D3(VITD-T)、N-中段骨钙素(OSTEOC)、血浆骨碱性磷酸酶(BAP)、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PTH、VITD-T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半年观察组PTH、VITD-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OSTEOC、BAP、TPINP、β-Cross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半年TPINP、β-Cross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半年观察组OSTEOC、BAP、TPINP、β-Cross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能够明显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的骨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钙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对比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骨密度(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骨钙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低于对照组,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常规钙剂治疗能够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患者骨钙素水平,降低骨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促进骨密度增加,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592-3593
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密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术后使用唑来膦酸,对照组术后未使用唑来膦酸,对两组术后骨密度、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进行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VAS评分对比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65.31%,对照组为63.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髋部、腰椎骨密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时,观察组腰椎、髋部骨密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不对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造成影响,可提高术后1年骨密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18-3819
探讨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均接受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于术后给予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两组前髋部骨密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髋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代谢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血清OPG、OS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密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骨代谢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辅助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符合条件的K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应用唑来膦酸,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和B组40例(仅给予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前和治疗后3、12个月行VAS评分、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测定、并发症观察。结果 :治疗后2组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12个月后A组进一步下降,B组有所上升,与3个月时比较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BAP及25-羟基维生素D明显升高,TRACP-5b在A组明显升高,B组变化不明显。治疗后A组骨密度显著增加,B组显著降低。A组25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未发生新骨折,但B组发生新骨质疏松骨折2例。结论 :唑来膦酸辅助KP治疗OVCF可进一步缓解疼痛,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唑来膦酸治疗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名年龄≥70岁的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9)每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组(n=37)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一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随访12个月后观察所有研究对象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椎骨、全髋骨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骨代谢标记物β-CTx、PINP和BSAP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32%和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一年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骨密度和降低骨代谢标记物水平,降低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预防高龄骨质疏松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丢失的作用。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共3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手术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值(Z值)的变化。结果术后1年两组随访的骨密度值均较术前出现减少。其中对照组ROI平均值及各ROI区较术前相比显著降低。术后1年对照组ROI 1~4区骨密度值显著低于研究组。结论唑来膦酸可有效减少高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椎体成形术中在椎体内注入人工骨,观察组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 11%,显著高于对照组92. 45%(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0%、1. 89%、3. 7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7 d、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 67%,显著低于对照组9. 44%(P 0. 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可以降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期后路内固定术,观察组45例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术,对照组40例行后外侧植骨术,比较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前缘和后缘高度、骨性融合时间和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随访时间(24.28±5.12)月。观察组伤椎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骨性融合时间、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术后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显著,可使椎体获最佳的骨性融合,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和甲状旁腺激素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手术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20例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入院进行治疗的OVCF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即对照组、唑来膦酸组、特立帕肽组和唑来膦酸联合特立帕肽组。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PVP)后分别给予四组患者钙尔奇、唑来膦酸、特立帕肽、唑来膦酸联合特立帕肽进行治疗。观察四组患者用药后的疗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密度(BMD)、血清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I型胶原C末端肽(CTX-1)和不良反应。结果经4种用药方式治疗后的OVCF患者在治疗后均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愈合效果(P0.05)。与对照组相比,特立帕肽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同时PIPN和CTX值也显著降低,唑来膦酸组患者的ODI分值者显著降低(P0.05),其中经唑来膦酸组联合特立帕肽治疗组的疗效最好,与其他几组比较差异最显著(P0.01)。唑来膦酸组、特立帕肽组和联合用药组在年龄、性别和骨折时间的用药效果在VAS、ODI、RMD、PIPN、CTX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物安全性研究发现,唑来膦酸和特立帕肽仅引起少数患者发生中度或重度的反胃、心悸、头痛或眩晕等症状,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与单独药物组比较,PVP术后采用特立帕肽联合唑来膦酸治疗OVCF的效果最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疼痛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的浓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骨密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宋淑敏 《临床医学》2021,41(2):98-10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抗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9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骨密度值下降,其中腰椎骨密度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骨密度值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及颈部骨密度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骨钙素、P1NP、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钙素、P1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在对照组略有升高,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改善骨密度、降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3-124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治疗,对照组术中采用低粘度骨水泥治疗。术后第2d以及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腰椎功能情况、Cobb角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前VAS评分、Cobb角以及ODI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2d以及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以及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0%,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VP治疗时,用高粘度骨水泥灌注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腰椎功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及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压缩率、骨钙素、骨密度、CTX-1水平均降低,脊柱后凸角均减小,但观察组骨钙素及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CTX-1水平低于对照组,脊柱后凸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伤椎功能及骨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经皮椎弓根外固定复位伤椎前中柱,并纠正后凸成角畸形,随后行椎体内植骨。结果本组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2.35±24.67)min;术中平均失血(155.34±17.39)m L。术后即刻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或P0.01),随访期间有所下降(P0.05);术后即刻脊柱后凸成角显著小于术前(P0.01),随访期间有所增加(P0.05)。术后Frankle分级由术前E级10例(28.57%)增加至26例(74.29%)(P0.01)。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低,但远期仍可发生伤椎椎体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定向球囊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22例,分别接受传统PKP(对照组,n=61)和定向球囊PKP(试验组,n=61)。比较2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骨折椎体楔形角、Cobb角。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缩短、X线透视次数减少(P0.001)。试验组总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13)。2组患者骨折椎体手术前后楔形角、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骨折椎体楔形角及Cobb角均较手术前减小(P0.001)。试验组手术后1 d及3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后5 d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前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DI均较手术前减小(P0.001)。结论:定向球囊PKP术能有效减少胸腰椎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水泥渗漏率及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