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细胞癌(HCC)是肝脏的原发恶性肿瘤,其发生过程十分复杂,氧化应激学说是其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众多重要学说之一。自噬是细胞清除胞内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受损细胞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噬在肝纤维化和HCC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氧化应激有密切关系。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从自噬与HCC的关系、氧化应激与HCC的关系来分析二者在HCC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指出自噬在HCC发病进程中调控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可能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若能够激活或阻断自噬调控氧化应激的某个关键通路,或可为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寡糖链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435名受试者的血清及相关资料,共分为五组,其中健康对照组(HC)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组60例、其...  相似文献   

4.
目前,HBV感染是全球公认的肝细胞癌(HCC)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辅助因素,如性别、年龄、家族史、ALT/AST、吸烟饮酒史、代谢综合征以及合并HCV、HIV感染等可能独立或与HBV协同促进HCC的发生。综述了HBV相关HCC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MGB探针技术对70例HCC患者和57例CHB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和分析。结果HCC患者中C基因型占74.29%,B基因型占24.29%%,BC基因型占5.71%。HCC患者c基因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HB患者(P〈0.05)。HCC(40~50)岁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患者中B基因型分别占16.67%、28.57%;C基因型分别占83.33%、68.57%,两年龄组患者B、c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HCCB、C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BeAg阳性率、HBeAb阳性率、e系统(HBeAgHBeAb)阴性率及HBVDNA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南京地区HBV相关HCC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少量为BC混合型。HCC患者的基因型与发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HCCB、C基因型患者的HBeAg表达状态以及HBVDNA复制水平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HCC的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HCC全转录组数据以及对应的临床数据,在人类自噬数据库(http://www.autophagy.lu/)下载自噬相关基因,通过共表达分析找到自噬相关lncRNA。然后,根据K-M分析及Cox分析构建临床预后模型预测HCC患者生存风险及临床相关性分析。最后,针对这些自噬相关lncRNA进行GSEA功能富集分析和临床样本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919条自噬相关lncRNA,其中AC009403.1、AC099850.3、AL365203.2、AL117336.3和AC015908.3具有临床预后价值且能预测HCC患者生存风险。根据构建的风险模型将高表达AC015908.3患者归为低风险患者,AC099850.3,AL117336.3和AL365203.2归为高风险患者,独立预后分析也验证了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预后肝癌患者的生存风险。GSEA功能富集...  相似文献   

7.
肿瘤抑制基因P53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对P53基因网络的调控作用,有助于阐明两者在肝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本文重点对P53基因网络的调控、P53基因突变、凋亡调节异常及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P53基因网络调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HBSP)在乙肝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HBV感染肝脏疾病患者152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CHBC)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2例、肝硬化(LC)患者38例、HCC患者32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SP水平,荧光定量法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逆转录酶区A181T(rtA181T)位点突变对Huh7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别转染1.3mer HBV野生型质粒(WT组)、1.3mer HBV rtA181T突变型质粒(181T组)及1∶1共转WT和rtA181T突变型质粒(WT+181T组)。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BV表面蛋白(HBs)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外HBs Ag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内源性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及P62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LC3后,免疫荧光检测自噬颗粒。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免疫荧光观察181T组、WT组及WT+181T组细胞内均有HBs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81T组细胞内的HBs表达高于WT组和WT+181T组。ELISA检测3组细胞培养上清的HBs 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39,P0.001),其中181T组细胞外的HBs Ag水平(0.111±0.056)远远低于WT组(3.157±0.490)和WT+181T组(2.240±0.797)(P值均0.001);WT组、181T组和WT+181T组均可见LC3-Ⅱ自噬颗粒聚集,181T组LC3-Ⅱ表达水平高于WT组和WT+181T组,而P62水平低于WT组和WT+181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81T组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Beclin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WT组和WT+181T组(P值均0.05)。结论 HBV rtA181T突变可导致HBs Ag分泌障碍,并增加Huh7细胞的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10.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风险。在一线抗病毒药物中,更多的研究显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降低HCC风险的作用可能优于恩替卡韦,尤其在亚裔患者当中;极有限的研究表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降HCC风险的作用可能优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IFN降HCC风险的效果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现有可及的药物中,IFN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或是HCC高风险患者降低HCC风险的最佳选择。但上述不同药物降HCC风险作用的比较,循证证据级别偏弱,均有赖于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阐明。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形、基础情况,权衡患者HCC发生风险、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经济的可承受性,制订个体化的抗病毒策略。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实现肝癌很好控制、减轻肝癌负担的重要措施。其中,确定肝癌的高危人群和制定适合的肝癌筛查策略是实现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关键。肝癌风险评估模型是对肝癌的高危人群便捷和快速识别的重要手段。在肝癌风险分层评估的基础上,应用影像学技术、血清学标志物、液体活组织检查、代谢组学及糖组学等方法,实现肝癌精准早筛、早诊,从而达到早治目的。  相似文献   

12.
HBV感染是引起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主要因素,我国HCC患者中的HBs Ag阳性率为60%~70%,因此HBV防治成为全球医疗热点问题。HBV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pre S/S、pre C/C、P、X),它们中的各种点突变、缺失、插入及截短突变与HCC发生相关。一些突变和乙型肝炎重症化有关,可作为预测HCC发生的生物学指标;一些突变产生的特定HBV抗原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等相关蛋白分子,促进细胞增殖及染色体不稳定,增加HCC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自噬(autophagy)又称细胞的自体溶解,是指隔离膜包裹胞浆蛋白和细胞器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并在其中降解的过程。自噬现象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通过对细胞内变性蛋白或受损细胞器进行降解,以维持细胞内物质循环及代谢调节的稳定,在细胞生长、分化、功能执行、自我更新、衰老及死亡中发挥着重要调控功能。近期有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性。本文就自噬发生、演变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HBx蛋白(HBxAg)被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致肝细胞癌(HCC)的病毒蛋白,能影响肝细胞的生长、转化、迁移和凋亡以及DNA的修复等过程,己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HBx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蛋白,有转录调控作用,对肝细胞内许多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肝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HBx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在HCC防治方面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首次确诊为HBV相关HCC的700例患者的资料并进行随访,起点为HCC的诊断日期,终点为死亡。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n=407)和生存组(n=293)。计量资料用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可预测1、3、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采用200次10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Alb、TBil、ALT、AFP、CHE、LSM及BCLC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风险比(HR)=1.390,95%CI:1.077~1.794]、CHE(2500~5000 U/L)(HR=1.996,95%CI:1.470~2.710)、CHE<2500 U/L(HR=3.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7-H1(B7-homolog1)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lentivirus.B7.H1转染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人肝癌细胞系HepG2、HepG2.2.15后,应用MTT法观察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blot技术检测蛋白B7-H1、Survivin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抑制B7-H1表达水平后,通过MTT检测表明细胞系HepG2.2.15细胞活性比HepG2细胞、L02细胞活性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增加,同时Westernblot显示Survivin蛋白的表达减少。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抑$1JB7.H1的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系HepG2.2.15凋亡,B7-H1可能是通过调控Survivin的变化影响HBV感染的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相似文献   

17.
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诱导肝纤维化、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以及活性病毒编码蛋白的表达来促进HCC的进展。多项研究证实病毒状态影响HCC预后,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预防或延迟HBV相关HCC复发,提高患者接受根治性或系统性治疗后的总生存期,改善综合治疗预后。因此,正确选择抗病毒药物对于HB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药物的选择进行简要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寡糖链检测(G-Test)试剂盒(荧光毛细管电泳法)辅助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患者血清样本310例,其中HBV相关HCC(HCC组)1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组)85例,其他脏器恶性肿瘤(其他恶性肿瘤组)5例。检测血清寡糖链组分的相对浓度,计算并分析G-Test试剂盒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血清AFP进行方法学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Dunn’s多重比较,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G-Test与AFP联合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HCC组患者G值[6.46(5.73~7.07)]明显高于肝炎组[3.38(2.85~4.18)]及肝硬化组[3.99(3.13~5.21)]患者(H值分别为107.9、104.2,P值均<0.001)。HCC组患者AFP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炎组患者[0.77(0.45~1.77)log10 ng/ml vs 0.58(0.41~0.89)log10 ng/ml,H=33.65,P=0.025]。G-Test的灵敏度83.53%,特异度为74.29%,总体符合率为79.36%,阳性预测值79.78%,阴性预测值78.79%。G-Test与AFP单独诊断的AUC分别为0.846与0.611,G-Test的AUC明显高于AFP(Z=5.795,P<0.001),G-Test联合AFP诊断的AUC为0.870,明显优于G-Test(Z=2.523,P=0.012)与AFP(Z=6.943,P<0.001)单独诊断效能。HCC早期与中晚期组间G-Test检出率均高于AFP>400 ng/ml检出率(χ2值分别为26.441、38.379,P值均<0.001)。AFP分别以<20、<200、<400 ng/ml为阴性临界值,G-Test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86.24%、85.93%、85.31%。结论G-Te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具有辅助诊断HCC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AFP诊断效能更好。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主要发生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基础之上,与乙型肝炎病毒(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密切相关。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兴起的诊断和治疗复杂疾病的理想模式,特别是对于 一种疾病有多器官损害表现,或一种疾病有多种治疗方法的疾病帮助更大。本期专题笔谈“HBV 相关HCC 的多学 科合作诊断与治疗”将从内科医生在HCC 多学科诊疗模式中的作用、HCC 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HBV 相关HCC 抗病毒治疗的作用及与预后关系、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 的临床分析等方面进行系列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