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联合应用对人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效果,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膀胱癌 BIU- 87 细胞后, 应用噻唑蓝( MTT) 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 通过计算合用指数( CI) 分析协同作用, 流式细胞术( FCM) 检测 BIU- 87 细胞凋亡率, 吖啶橙( AO) 荧光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学变化,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色素 C 在细胞内分布变化, 并检测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 3 ( Caspase- 3) 活性改变。结果单独应用时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的中效浓度分别是 159μmol/L 和 28 μmol/L, 联合用药时下降为 55 μmol/L 和 11 μmol/L, CI=0.74。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导致 BIU- 87 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的凋亡率高于各自单用( P <0.05) 。线粒体细胞色素 C 含量在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较对照组减少, 联合用药时减少最为明显, 细胞浆内细胞色素 C 含量在联合用药时增加也最为明显( P <0.05) 。Caspase- 3 活性在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较对照组升高, 联合用药时升高最为明显( P <0.05) 。结论丝裂霉素 C 与 C2- 神经酰胺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共同诱导细胞凋亡, 协同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线粒体细胞色素 C释放和 Caspase- 3 活性变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江红 《中医学报》2011,(9):1074-1075
目的:对同厂家维C银翘片的含量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国家药品标准》WS3-B-4000-98-2003维C银翘片标准对同厂家、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含量测定,考察其质量.结果:18批样品含量全部符合规定,但样品维生素C(C6H8O6)、对乙酰氨基酚( C8H9NO2)含量等有高低之不同.结论:同厂家、不同批次维C银翘片的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KCα结构与转位的关系。方法:用PCR的方法构建了4个PKCα突变体,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与pEGFP-N1结合后转移至质粒中,构建PKCα突变体-EGFP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它们在C2C12细胞中的表达及转位情况。结果:pPKCα-EGFP-N1转染C2C12肌细胞24h后,细胞内表达的PKCα-GFP融合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核中未见分布。pPKCα-βI~EGFP-N1、pPKCβI-α-EGFP转染C2C12细胞24h的表达产物集中在胞浆。pPKCα(-)~EGFP-N1、pPKCα(m)-EGFP-N1转染C2C12细胞24h的定位与野生型明显不同。结论:PKCα的调节区(C1V1C2)尤其是RACK结合区(C2)、PKCα的催化区(C3V4C4)尤其是ATP结合位点与PKCα的转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龙血竭中新化合物-剑叶龙血素C的分离与测定含量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水(75:25,v/v)为流动相,流速为1 m/min,检测波长为295nm,柱温50℃;用外标法定量。【结果】剑叶龙血素C在27.25~327 ng范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7,理论塔板数以剑叶龙血素C计为4500;方法回收率为96.90%,RSD为1.2%。【结论】本方法是测定龙血竭中剑叶龙血素含量的准确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5.
崔斌 《当代医学》2007,(21):41-42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补体C3、C4水平,以探讨年龄及性别因素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900名长春市50-89岁健康人进行补体C3、C4测定,同时检测99名45岁以下的健康人群作对照.结果 显示各项指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只有80-90岁年龄组与其它各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女性低于男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补体C3、C4在正常人群中其含量相对稳定,年龄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 C银翘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方法 ]采用 FK - C18色谱柱 (10μm ,4 .6 mm× 2 5 0 mm ) ,水 -甲醇 (6 5∶ 35 )为流动相 ,2 4 9nm为检测波长 ,柱温为室温。[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在 0 .172 8~ 4 .32μg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 (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99.8% ,RSD为 0 .96 % (n =4 )。 [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iRNA-31-5p在过量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抑制小鼠肌原细胞系C2C12增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10 μmol/L RA及无RA条件下,qPCR检测C2C12细胞增殖过程中miRNA-31-5p及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e,Dmd)表达的水平;分别转染miRNA-31-5p mimics(miRNA-31-5p mimics组)、miRNA-31-5p inhibitor(miRNA-31-5p inhibitor组)、Duplex N.C(Duplex N.C组)及N.C inhibitor(N.C inhibitor组).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实验(CCK-8)检测0h,24 h,36 h及48 h的OD值,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实验(BrdU)检测48 h细胞中BrdU阳性细胞比率.在10 μmol/L RA条件下,qPCR检测C2C12细胞在下调miRNA-31-5p后,Dmd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在10 μmol/L RA条件下,细胞中miRNA-31-5p在36 h及48 h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正常条件下的表达水平,P<0.01;Dmd在36 h及48 h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相同时间点正常条件下的表达水平,P<0.01.CCK-8结果显示在0 μmol/L RA条件下,miRNA-31-5p过表达抑制C2C12细胞增殖,10 μmol/L RA条件下,细胞的增殖活性进一步降低;0μmol/L RA条件下,miRNA-31-5p低表达促进C2C12细胞增殖,10 μmol/L RA作用下,miRNA-31-5p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活性在第48 h显著高于N.C inhibitor组,P<0.01.10 μmol/L RA的作用下,miRNA-31-5p mimics组细胞BrdU阳性率与Duplex N.C组比降低27.6%,P<0.05;miRNA-31-5p inhibitor组细胞BrdU阳性率与N.C inhibitor组相比升高24.1%,P<0.05.转染48 h后,miRNA-31-5p inhibitor组Dmd的相对表达量较N.C inhibitor组明显上调,P<0.01;在10 μmol/L RA作用下,miRNA-31-5p inhibitor组细胞Dmd的表达升高,与MC inhibitor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miRNA-31-5p可参与10 μmol/L RA导致的C2C12细胞增殖抑制,而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是通过对Dmd靶向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疾病活动和合并感染时的血清学特点,探讨补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至2014年在我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63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和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进行分组,比较感染组(n=20)和非感染组(n=43)以及活动组(n=44)和非活动组(n=19)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补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差异,并分析SLEDAI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中的CRP、ESR、IgA和SLEDAI高于非感染组(P<0.05);活动组中的ESR、IgG高于非活动组,而补体C3低于非活动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SLEDAI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666,P<0.01),而与CRP和补体C4无相关性(r=0.073,r=0.143;P>0.05).结论 SLE患者在感染时CRP升高,C3、C4未降低或降低不明显;在疾病活动时,C3降低,C4未降低或降低不明显,CRP未升高或升高不明显.提示CRP和C3的变化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或感染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126-129
目的分析补体C3、C4对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 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8月台州医院首诊为p SS的女性患者346例为p SS组,选取同期女性健康体检者2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用ROC曲线分析补体C3、C4对女性p SS的诊断价值。结果 p SS组补体C3、C4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体C3、C4与p SS呈显著负相关(r=-0.526,P0.001;r=-0.528,P0.001)。补体C3诊断p SS的最佳截断值为0.92 g/L,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 (95%CI:0.792~0.859),约登指数49%;补体C4诊断p SS的最佳截断值为0.22 g/L,AUC为0.826(95%CI:0.791~0.861),约登指数51%;补体C3联合补体C4诊断p SS的AUC为0.861(95%CI:0.831~0.891),约登指数57%。结论补体C3、C4可作为诊断女性p SS的有效血清学指标,二者联合诊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磁共振示踪技术定量比较了不同时期的大鼠C6胶质瘤的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并对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作为示踪剂导入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内,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与清除,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half-life)。对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腱生蛋白C、胶原蛋白IV型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分析。结果与10 d C6胶质瘤相比,20 d胶质瘤有效扩散系数((6.67±1.78)×10-5mm2/s vs.(1.26±0.27)×10-4mm2/s;t=4.265;P0.01)及清除速率常数((7.67±2.29)×10-5mm2/s)vs.(1.46±0.36)×10-4mm2/s);t=3.87;P0.05)减小,迂曲度增大((3.99±0.57)vs.(2.83±0.29);t=4.11;P0.01)),半衰期延长((0.86±0.23 h)vs.(1.64±0.12 h);(t=5.91;P0.01))。20 d胶质瘤的细胞外基质的硫酸软骨素蛋白糖((0.48±0.07)vs.(0.32±0.09);t=4.663;p0.01)、腱生蛋白-C(0.29±0.04)vs.(0.58±0.11);t=6.50;P0.01)和胶原蛋白IV型(0.24±0.07)vs.(0.33±0.06);t=3.81;P0.05)的含量较10 d胶质瘤明显增加。结论随C6胶质瘤进展,细胞间隙扩散参数发生变化;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我们相信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神经胶质瘤微环境,并将为经间质途径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C区的DNA改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DNA改组技术进行不同基因型别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C区的人工进化。方法:首先利用PCR扩增了三段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的460bp基因片段,然后将其等量混合,在Mg^2+存在的条件下,用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Ⅰ)切割成50bp左右的小片段。这些小片段在不外加引物的条件下,利用PCR反应进行重聚,再将重聚物经过一轮正常的PCR扩增。结果:获得了与原片段大小相当的基因片段。结论:这一技术为进一步筛选高活性的HCVC区基因打下基础,有利于从一组序列同源性程度较高的基因库构建随机嵌合基因,并为改组其他基因家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了解GBV-C和HCV的共同感染率,及不同引物和自制DIG标记探针检测GBV-C的效果。方法:定量RT-PCR检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的HCV,RT-nested PCR检测HCV RNA阳性标本中的GBV-C,分析部分标本扩增产物的棱苷酸和氨基酸序列,Southern杂交鉴定GBV-C扩增产物的特异性.结果:211例丙型肝炎病人血清标本中,GBV-C 5’-NCR和GBV-CNS3区检出率分别为31.8%和22.8%,总阳性率为35.1%.部分标本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RT-nested PCR获得的检测结果可靠,但序列中存在较高频率的随机突变.自制的GBV-C 5‘-NCR和NS3 DIG标记探针有较高的特异性,可用于检测相应的扩增产物。结论:GBV-C 5‘-NCR引物的检测效果优于GBV-C NS3,GBV-C与HCV有较高的共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VitC)对体外培养的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取体外培养的C2C12细胞,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重悬,调整细胞密度,按200 μL/孔接种,常规培养,待细胞融合率达80%且未出现细胞分化时,将细胞分6组:阴性对照组(C2C12 细胞中加入单纯无血清培养基)、H2O2组(C2C12 细胞中加入含500 μmol/L H2O2的无血清培养基)和VitC 1,2,3,4组(C2C12 细胞中加入含500 μmol/L H2O2的无血清培养基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VitC:10,20,60,100 mg/L)。分别在干预0,6,24,36,48,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各组C2C12细胞的增殖。在干预36 h后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各组C2C12细胞凋亡率。结果:在干预36和72 h时,各浓度的VitC组的吸光度(OD)值均较H2O2组显著升高(P<0.001),其中以VitC 4组升高最为显著,而且VitC 4组在干预36 h时的吸光度值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在干预36 h时,VitC 2,3和4组的C2C12成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H2O2组;VitC 2和3组的C2C12成肌细胞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VitC 4组的C2C12成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itC能够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C2C12成肌细胞的凋亡,高浓度的VitC可能在干预36 h时对C2C12成肌细胞有促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检测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进行了检测。其中急性丙型肝炎患者15例,慢性丙型肝炎15例,结果显示:急性期患者血清C3、C4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1),慢性期患者血清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P<0002),且亦低于急性期患者,(P<001,P<002)。结果表明:由于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肝功能受损后可加重免疫病损,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丙型肝炎一系列临床表现,选取患者血清C3、C4水平进行检测,根据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了解肝脏损害程度、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carbon,C/C)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形成新型种植体(CCH),研究它们与骨结合界面的性质,为开发新型种植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C/C和CCH种植体植入14只兔胫骨内,分别于术后4、8、16周处死动物。对种植体骨界面作扫描电镜观察、X线能谱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16周时C/C、CCH与植床骨组织结合紧密,未见胶原纤维,CCH孔内的HA部分被吸收,有骨组织长入。X线能谱结果表明C/C、CCH种植骨界面处有Ca、P元素的富集。结论:C/C、CCH与骨形成骨性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白念珠菌芽管单抗Mab03.2C1C2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Mab03.2C1C2分别与白念珠菌孢子悬液、白念珠菌孢子和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混合液、白念珠菌孢子和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混合液共同孵育,观察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Mab03.2C1C2能显著降低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率及在芽管形成条件下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其抑制作用与该单抗的浓度成正比.结论Mab03.2C1C2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通过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而抑制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白念珠菌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19.
C2     
For the Coronary Artery Surgery Study (CASS), large variable amounts of data on different form-types are collected on many different patient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C2, a "state-of-the-art" command-oriented data base system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maintaining a large complex data base and performing subsequent analyses on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C2 provides a friendly, interactive interface with the researcher as well as a powerful method for data extraction, data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rging of files from the CASS data base.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磷脂酶Cγ1(PLCγ1)及NF-κB在结直肠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PLC抑制剂U73122用于研究PLCγ1在高转移的人结肠癌细胞LoVo和低转移的SW480细胞中对于细胞-基质黏附的影响.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用于研究NF-κB在结直肠癌细胞与基质黏附中的作用. PLCγ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结果抑制PLCγ1对SW480细胞与基质的黏附无明显影响.但在LoVo细胞中,PLCγ1和NF-κB的抑制均可显著降低细胞与基质的黏附(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 且抑制作用可被EGF部分恢复.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EGF可刺激PLCγ1的磷酸化.EMSA结果显示,抑制PLCγ1可以抑制EGF刺激的NF-κB的激活.结论EGF-PLCγ1-NF-κB 信号通路在高转移的结肠癌细胞与基质的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