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证候要素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对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证候要素评分,评分≥7分证候要素诊断成立,分为风、火、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组,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运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证候要素分值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气虚组PT值低于血瘀组、风组(P<0.05),其余各组间PT值以及各组间APTT、FIB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证候要素分值与FIB值具有负相关性(P<0.05);痰、气虚证候要素分值与PT值具有负相关性(P<0.05,P<0.01).结论 风、火证候要素评分分值越高,纤维蛋白原含量相对降低,血液可能呈相对低凝状态;痰、气虚证候要素评分分值越高,凝血酶原时间相对缩短,血液可能呈相对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第1、7和14天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发病第14天的NIHSS评分作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依据评分进行分组(发病第14天NIHSS评分≥7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7分为预后良好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发病第1、7和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发病第14天的血瘀证(比值比为2.924,95%置信区间为1.231~6.946,P=0.015)和发病第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值比为1.956,95%置信区间为1.701~2.250,P=0.000)是预测缺血性中风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从重复测量均数变化趋势图可看出,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重,且其NIHSS分值在疾病过程中持续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近期预后。本研究还为实施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动态证候干预提供了循证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宁夏五市脑卒中首发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研究,以明确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从而为病证结合防治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就诊于宁夏地区五市中医院的410例脑卒中首发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脑卒中证候调查量表;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宁夏脑卒中发病类型以脑梗死为主(304/410,74.15%)。脑梗死患者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血瘀、气虚、痰湿、阴虚、火热证;脑出血患者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火热、痰湿、阴虚、血瘀、气虚证。证候以组合形式为多,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二证和三证组合频率均显著增高,单一证候出现的频率均显著降低。脑梗死和脑出血复合证候发生的频率不同,脑梗死依次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痰热腑实、阴虚风动、痰湿蒙神、肝阳上亢;脑出血依次为肝阳上亢、痰热腑实、痰湿蒙神、阴虚风动、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结论宁夏脑卒中患者发病类型以脑梗死多见;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但二者均以证候组合形式为多,其中二证组合最为多见,单证候最为少见;脑梗死的复合证候频率以气虚血瘀为最高,肝阳暴亢为最低,脑出血以肝阳暴亢为最高,气虚血瘀为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证候演变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14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在住院第1、2、3、7、14天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研究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IHSS在不同时点与多个证候要素呈正相关,证候要素可以解释约60%NIHSS的变化。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要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程度、证候要素在预测NIHSS中的权重均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及相关病情程度。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53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型诊断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记录,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型较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多见,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特发性疲劳的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候。方法现况调查方法收集专病门诊268例特发性疲劳患者,分析其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结果证候要素共有8个,由高至低依次为气滞、气虚、火热、阴虚、血虚、阳虚、痰、血瘀。主要证候有气滞化火兼气虚162例,气机郁滞兼气虚84例、气阴两虚气滞化火83例,为主要证候组合类型,其他证候组合有气滞化火气虚痰阻、痰热郁滞兼气虚、气滞痰郁化火、气滞兼气(阳)虚、气滞化火气虚血瘀等。结论特发性疲劳临床以气滞、气虚与火热为主要证候要素,气滞化火兼气虚及气机郁滞兼气虚为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其在发病14天内的证候要素分布和随时间的演变情况。方法纳入脑梗死发病6 h内,经静脉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的患者56例。分别在其发病的第1、3、5、7、14天采集中医证候要素信息。综合各项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患者的证候要素演变中,第1天内风证占主导地位,其次血瘀证及痰湿证所占比例也较高,随着病程进展,内风证在第3天迅速降低,至第14天消失;痰湿证、血瘀证有下降趋势,但所占比例仍较高。随着时点推移,气虚证逐渐增多,在第7天成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内火证在第5天升高后又趋于初始比例,阴虚证所占比例始终较低,且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结论脑梗死超早期,患者证候要素以实证为主,其中以风证为主导,证候组合以风、痰、瘀之间的2个基本证候组合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与既往研究脑梗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相比较,本研究中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其临床证候组合形式逐渐减少,且实证逐渐减少,气虚证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137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要素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分别于入院时、发病第7天、14天、28天,4个时点进行证候采集和评价,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阴虚风动证→痰火证→痰瘀证→气虚血瘀证.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证候演变规律为风痰证→痰火证→痰瘀证→痰瘀证.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与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存在不同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风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诊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证候分布及证候要素组合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283例中晚期NSCLC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70项中医四诊信息,对每一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作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83例中晚期NSCLC中共有25种辨证分型,出现比例较大的有:气阴两虚型、气虚型、气虚血瘀型、痰湿瘀阻型;气虚、血瘀是主要证候要素,分别占65.7%、48.4%,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阴虚、痰湿、饮停胸胁、痰热、气滞、阳虚;常见两两证素组合依次为:气虚与血瘀、气虚与阴虚、痰湿与血瘀、气虚与痰湿、阴虚与血瘀.结论 初诊中晚期NSCLC证候分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以辨证素为切入点,证素间相互组合成证的辨证思路比较符合中晚期NSCLC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