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给予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常规剂量组给予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常规剂量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治疗有效率(92.00%)与常规剂量组(90.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731-3733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m R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用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颅内出血性和非颅内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均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高龄组(年龄60岁)和低龄组(年龄≤60岁),每组各25例,采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对2组患者入院时、溶栓治疗后3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观察并统计2组溶栓治疗3周内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性脑出血情况及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周的NIHSS评分及mRS评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低龄组治疗后3周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优于高龄组(P均0.05)。低龄组临床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高龄组的80.00%,预后康复率、良好率分别为52.00%、92.00%,均明显高于高龄组的20.00%、64.00%(P均0.05);低龄组溶栓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0%、20.00%均明显低于高龄组的12.00%、88.00%(P均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但相对高龄患者,年龄≤60岁的低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更佳,不良反应更小,临床中可加强对高龄患者溶栓药物使用疗效的评估,以提高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王立志  罗伟良  李博生 《新医学》2012,43(6):362-365
目的: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19例)与预后不良组(27例)相比,合并房颤率低(P=0.031),溶栓前血糖较低(P=0.001),CT示早期缺血率低(P=0.04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低(P=0.001),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43-194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大小分为低龄组(年龄<60岁)和高龄组(年龄≥60岁)各55例。两组均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 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且低龄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的完全恢复率显著高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溶栓直接并发症与溶栓非直接并发症均低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但低龄患者相比起高龄患者应用效果更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以2020年1—1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均行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预后良好组11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卒中相关性肺炎、有无症状性出血转化、脑梗死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785~0.905),敏感度为78.12%,特异度为78.4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与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I与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与hs-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脑梗死治疗中急诊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的效果及之后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接纳的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患者94例,纳入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取同期入院未接受阿替普酶脑梗死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90例,纳入对对照组,对比评估患者神经缺损情况,预后情况,统计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情况,进行年龄、既往病史等单因素分析,并完成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 d、28 d、56 d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评估中观察组预后良好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及预后不良患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统计中,观察组溶栓治疗后有21例患者发生出血,占比22.34%,单因素分析中出血组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心力衰竭病史、房颤史占比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P0.05),年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P0.05),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血组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心力衰竭病史、房颤史均为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脑梗死的急诊治疗中阿替普酶溶栓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治疗后有一定出血风险,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心力衰竭病史、房颤史是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一琴 《全科护理》2021,19(16):2287-2289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现状,探讨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的9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溶栓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29例病人作为出血组,未发生的67例病人为未出血组.结果:溶栓后发生出血的概率为30.21%,其中颅内出血病人最多(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房颤、溶栓前的血糖浓度以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溶栓后出血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所占比例较大,溶栓前病人合并房颤,年龄、血糖浓度以及NIHSS评分过高为出血症状发生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对此类病人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0.6mg/kg)与标准剂量(0.9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0例发病3h内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低剂量组(n=21)和标准剂量组(n=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血事件、发病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90d死亡率。结果: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溶栓24h及溶栓7d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发病90d死亡率以及90d的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类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房颤、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90 d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和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时相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价值及溶栓治疗指导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的AIS患者,选取其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均给予多时相CTA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并比较入院时、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28 d内死亡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分析AIS患者侧支循环血流总体评分(ASPECTS)与预后(mR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栓塞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介入干预率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入院时,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两组NIHSS量表评分均较入院时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侧支循环良好组的mRS评分更低(P<0.05);AIS患者ASPECTS与mRS之间呈负相关(r=-0.396,P<0.05)。结论多时相CTA对于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可为其提供理想的参考价值,通过判断其侧支代偿,有利于早期制定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联合预测值Y;采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度。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6例(47.46%),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52.5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值增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S)评分降低、溶栓后出血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PECTS评分和基线NIHSS评分为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的因素(P0.001);两者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的联合预测值Y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敏感度为60.70%、特异度为74.19%;优于单独使用ASPECTS评分(AUC=0.672、敏感度=82.10%、特异度=48.39%)和基线NIHSS评分(AUC=0.693、敏感度=75.00%、特异度=59.68%)作为单因素预测AIS溶栓患者预后的效果。结论:在AIS患者溶栓前的基线指标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ASPECTS评分、基线NIHSS评分等可作为预测AIS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因素。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的联合变量Y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7例)与预后不良组(23例).对比两组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凤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溶栓后30 min内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4周,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4周NIHSS评分下降(P<005);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评分均下降(P<0.05),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4周和3个月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t-PA静脉溶栓后立即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2例青年脑卒中(年龄≤45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rt-PA治疗,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均完成90 d临床随访,其中预后良好组55例,占53.92%(55/102);预后不良组47例,占46.08%(47/102)。2组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卒中患者预后不良与文化程度较低,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较高,有家族遗传,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有关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及早采取针对性对策,最大限度改善青年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2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rt-PA组和UK组,每组31例。rt-PA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UK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NIHS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2组NIHS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钙化程度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24例。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把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87)及预后不良组(n=37)。收集患者就诊时完善的颅脑CT,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J测量责任动脉侧颅内段颈内动脉虹吸段的钙化容积,并收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颅内动脉钙化是否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计算钙化容积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联合预测因子,采用Medcalc 18.2.1统计软件,绘制溶栓前NIHSS评分的曲线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计算两者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指标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显著性。  结果  钙化容积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95%CI=1.05~1.21)。溶栓前NIHS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为0.69~0.85,截点值为5分,敏感度为75.7%,特异性为72.4%;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钙化容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为0.75~0.89,敏感度为75.7%,特异性为80.5%。相较于单独应用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预测因子对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更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P=0.027)。  结论  钙化容积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可以构成判断患者溶栓后预后情况的指标,且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钙化容积对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应用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