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次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与常规剂量治疗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肾病科通过肾穿刺病理和检测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诊断为IMN且使用RTX治疗的患者25例,在基础支持治疗方案基础上,单次小剂量组15例,使用RTX 200 mg/次;常规剂量组10例,使用RTX 500 mg/次,两组均为1次/周,总剂量2000 mg,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治疗3个月,单次小剂量组总缓解率33%,常规剂量组总缓解率60%,两组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单次小剂量组总缓解率40%,常规剂量组总缓解率70%,两组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小剂量组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3.42±2.59)g、(1.96±3.25)g,血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6.40±9.90)g/L、(40.35±5...  相似文献   

2.
<正>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最常见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之一[1],对显著的蛋白尿及肾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均建议积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治疗缺乏反应。近年来,国外报道利妥昔单抗治疗IMN疗效显著,甚至对部分患者推荐为首选方案[2],但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  相似文献   

3.
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已有近20年经验。本文回顾总结了RTX治疗IMN的疗效,包括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和初发的IMN;RTX与保守治疗、环孢素、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治疗IM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RTX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疗效;RTX治疗IMN疗效的影响因素,如RTX剂量、RTX用药间隔、血M型磷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探究利妥昔单抗对比一线类免疫抑制剂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Rituximab、Glomerulonephritis、Membranous、Clinical Trial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利妥昔单...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 INS)是儿童及成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糖皮质激素是INS治疗的基础用药。对于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 IRNS)患者,多数需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类药物。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利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IRNS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就IRNS的发病机制及RTX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由2名评价者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采用Revie...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8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首次确诊或长期随访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120例,依据血清磷脂酶A2受体抗体情况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进行组间资料比较,用Kaplan-Meie...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或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间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分别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小剂量激素(利妥昔单抗组)和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激素(他克莫司组)治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肌酐水平的变化,评估治疗总体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49例,其中利妥昔单抗组62例,他克莫司组87例,2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利妥昔单抗组的总有效率(70.97%)与他克莫司组(64.3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利妥昔单抗组复发率远低于他克莫司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效降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提升(P0.01),且2组对24 h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改善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肌酐变化方面,利妥昔单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肾功能稳定,他克莫司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1),提示出现肾功能损害。在不良反应方面,利妥昔单抗组主要表现为感染、输注反应,他克莫司组则表现为感染、肝肾功能损害、血糖升高、胃肠道反应、脱发等,利妥昔单抗组的不良反应类型和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更少。结论利妥昔单抗与他克莫司均能有效缓解特发性膜性肾病,降低蛋白尿,但与他克莫司比较,利妥昔单抗具有不良反应低、复发率低、更经济便利的优点,有望成为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MN。IMN约占MN发病人群的80%,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s),但烷化剂的致癌风险及CNIs应用后的疾病高复发等缺点,使得这两类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在MN的致病机制中,B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特异性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中,RTX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MN均获肯定的疗效。单药与联合给药,哪一种治疗方案使得患者获益更多,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多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高脂血症等肾病综合征表现起病,是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常见类型。个体预后差异较大。免疫抑制剂是治疗IMN中主要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在治疗IMN具有重要地位。最近研究显示新型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治疗IMN中也具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住院并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20例,给予他克莫司剂量0.05~0.1 mg·kg~(-1)·d~(-1),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 mg·kg~(-1)·d~(-1)(或甲泼尼龙0.4 mg·kg~(-1)·d~(-1))。分别于治疗后的3、6、12、18个月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脂、肝肾功能、血糖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监测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谷浓度)。结果 20例患者在随访的各个阶段,监测其血肌酐、尿素氮、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糖指标的波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为(6.74±3.08)g,血白蛋白为(23.57±4.51)g/L;与治疗前比较,随访3、6、12、18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3.69±2.65)g、(2.48±2.21)g、(2.19±2.10)g、(1.26±1.42)g,P0.05],血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33.16±6.87)g/L、(36.96±6.63)g/L、(37.30±7.62)g/L、(39.84±4.31)g/L,P0.05]。随访18个月时,9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8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85%(17/20);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的不典型膜性肾病(AMN)与狼疮膜性肾病(LMN)、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关系,寻找对诊断LMN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临床和病理学指标。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行肾活检,临床、病理资料保存完整的患者为对象。分组:AMN组(n = 28):血清ANA滴度≥1∶80,少于4条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病理呈肾小球基底膜病变伴系膜增生和(或)免疫荧光C1q阳性;IMN组(n = 100);LMN组(n = 45)。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IgG亚型染色,半定量分析染色强度。对各组部分病例肾活检组织行免疫荧光双染色(IgG-TRITC,C3-FITC),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肾小球沉积的IgG和C3的空间分布。 结果 (1)AMN组起病年龄(38±17)岁,女∶男比为2.5∶1,介于LMN和IMN之间。3组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MN组女∶男比高于IMN组(P = 0.017)。AMN组血液系统异常、血抗SSA抗体阳性百分比较高(21.4%、40.7%)。(2)AMN组系膜增生、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致密物出现的百分比高于IMN组(P < 0.01)。(3)AMN和LMN组肾小球IgG3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分别为78.9%、73.9%;IMN组IgG4沉积占优势的百分比为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MN组与AMN、LMN组比较, P < 0.01)。(4)IMN组常出现IgG和C3在上皮下的共沉积现象,而在AMN和LMN组中少见。(5)在鉴别LMN和IMN的指标中,敏感性较高的有肾小球IgG4不占优势(91.3%);特异性较高的有内皮下电子致密物(100.0%)、血抗SSA抗体(95.5%)、肾小球IgG3占优势(94.4%)。 结论 AMN的临床表现与IMN类似,而各项病理学特点,尤其是肾小球IgG亚型沉积特点与LMN更为接近。它有可能是狼疮肾炎中较为隐匿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14.
15.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血栓和栓塞症,其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加剧患者的病情进展,影响预后,严重时甚至可造成患者死亡。但至今为止尚无指导临床用药的可靠实验室指标,也无统一的诊疗规范或措施。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指南,从预防及治疗的角度,探讨临床上对IMN并发静脉血栓或栓塞的干预方法,并对IMN并发静脉血栓或栓塞治疗过程的监测指标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苷(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GTW)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纳入GTW治疗IMN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治疗后第6、12个月时蛋白尿缓解率、复发率,血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Cr)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886例患者,随访第6个月时,GTW亚组总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12个月时,GTW亚组总缓解率与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6、12个月时,GTW联合钙调神经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亚组与CNI亚组缓解率相当(P0.05),GTM亚组与CNI亚组缓解率相当(P0.05),GTW与CNI比较完全缓解率及总缓解率疗效相当(P0.05),然而GTW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GTW组治疗后Alb上升(P0.05),SCr稳定(P0.05);与对照组比较,SCr与Alb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GTW亚组肝酶升高及月经紊乱的发生率偏高。结论 24 h尿蛋白定量4.0 g的IMN,单用GTW治疗有效,但起效较慢;24 h尿蛋白定量3.5 g时,GTW与CNI的临床缓解率相当,但复发率较低,GTW联合CNI治疗,可相应减少CNI用量,但需注意GTW治疗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育龄期妇女慎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长疗程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04年3月至2008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8 ~ 72岁,平均(52±18)岁.采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24个月,观察疗效、他克莫司浓度变化及复发情况,通过重复肾活检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经过24个月治疗,1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4例获得部分缓解,4例无效,1例部分缓解患者复发.他克莫司浓度在初始6个月内波动于4~7 μg/L,7至12个月时保持在2.1~4.1 μg/L.治疗24个月较治疗前肾脏病理改变明显好转,未见肾间质纤维化.结论 24个月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可明显缓解病情,复发率低,肾脏病理损害明显改善,未见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膜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27例HBV-MN和3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异同。结果:(1)临床表现:HBV-MN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MN组(P〈0.05);两组临床表现构成比经Fisher精确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肾脏病理:两组均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肾脏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检查,两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等各项病理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查,HBV-MN组表现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而IMN组主要以IgG、C3在上皮下和基底膜高强度沉积。(3)中医证候:本虚证中,两组均以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两组本虚证候分布及各项本虚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实证中,HBV-MN组湿热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IMN组(P〈0.05),而IMN组中血瘀证和水气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V-MN组(P〈0.05)。HBV-MN组湿热证候积分明显大于IMN组(P〈0.05),而IMN组血瘀证候积分明显大于HBV-MN组(P〈0.01)。结论:HBV-MN多发于男性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中医证候以脾肾气虚挟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19.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12 Japanese children (8 boys, 4 girls) with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 aged 2.9–15.8 (mean 7.7) years at onset. All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either screening or a routine urinalysis; proteinuria was present in all, haematuria, which was macroscopic in 4, in 11. Three had nephrotic syndrome (NS) at or soon after onset. Stages on electron microscopy, performed in 10 patients, were I in 3, II in 5 and III in 2. Steroids alone or with cyclophosphamide were administered to 5 patients, including the 3 patients showing NS. Complete remission of proteinuria occurred in 8 patients 0.3–1.6 (mean 0.6) years after onset, and proteinuria did not recur. After a follow-up of 1.6–11.6 (mean 5.9) years, these 8 patients were in complete remission and the remaining 4 had only mild proteinuria; none had hypertension or impaired renal function. Thus, we infer that IMN in Japanese children may have a better course and outcome than IMN in non-Japanese children. Based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ese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added to ours) and non-Japanese (mostly Caucasian) children with IMN, this was confirmed: it is possible that steroid 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is more effective in inducing remission of NS and preserving ren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