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在腰腿痛病例中的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发生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一年内因腰痛或坐骨神经痛行腰椎MR检查和常规X线检查的患者1223例,分析腰椎MRI中终板Modic改变在椎间盘节段、年龄和椎间盘退变分类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223例6115个腰椎椎间盘中,257例(21.0%)320个椎间盘(5.2%)邻近终板发生M0dic改变,其中Ⅰ型48例(3.9%)51个椎间盘(0.8%),Ⅱ型206例(16.8%)266个椎间盘(4.3%)、Ⅲ型3例(0.2%)3个椎间盘(0.05%)。椎间盘节段L5S1 168个、L4-5 95个、L3-4 29个、L2-3 18个、L1-2 10个,发生率分别为13.7%、7.8%、2.4%、1.5%、0.8%。突出、脱出和滑脱病例发生率较高(辟0.00)。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P=0.005)。40岁以上是Modic改变发生较多的年龄段(P=0.001)。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与年龄均和Modic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回归方程为Y=-5.955+0.198A+1.528L+1.883D(Y为M0dic改变,A为年龄,L为椎间盘节段,D为椎间盘退变程度),P=0.000,EXP值:D=6.571,L=4.609,A=1.220。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和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和年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Modic改变Ⅱ型最多,Ⅰ型次之,Ⅲ型最少;多发生于L4-5和L5S1椎间盘节段;女性高于男性;40岁以上是易发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腰椎终板的Modic改变情况,分析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腰椎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终板Modic改变各型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540个椎体中,Ⅰ度滑脱149个,Ⅱ度滑脱17个;L1椎体滑脱10个,L2椎体26个,L3椎体41个,L4椎体46个,L5椎体43个。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计1080个腰椎终板,351个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ModicⅠ型172个(15.93%),Ⅱ型144个(13.33%),Ⅲ型3个(0.28%),混合型32个(2.96%);L1/2节段34个(3.15%),L2/3节段61个(5.65%),L3/4节段65个(6.02%),L4/5节段77个(7.13%),L5/S1节段114个(10.56%)。腰椎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75.30%,非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多见,各型中以Ⅰ型多发,Modic改变的发生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一年内因颈肩痛而在本院行颈椎MR和常规X线检查的患者共1023例,回顾性分析颈椎MR中所表现的Modic改变在人群、椎间盘节段、年龄、颈椎曲度和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3例共计6138个颈椎椎间盘中90例(8.8%),108(1.8%)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I型32例(3.1%),34个椎间盘(0.6%);Ⅱ型55例(5.4%),71个椎问盘(1.2%)Ⅲ型3例(0.3%),3个椎间盘(0.06%).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 O个、C3-4 10个、C415 18个、C5-6 52个、C6-7 23个、C7 T1 5个,发病率分别为O%、0.2%、0.4%、1.0%、0.4%、0.1%.Modic改变和椎间盘退变明显相关(P=0.000).40岁以上是Modic改变发生较多的年龄段(P=0.000).通过Binary Logistic检验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为y=一15.514+3.047D+0.684C+0.210L+0.152,4(y为Modic改变、A为年龄、L为椎问盘节段、D为椎间盘退变程度、C为Cobb角分组),P=0.000,EXP值,D=21.048,C=I.982,L=1.233,A=1.164.结论 颈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腰椎低,其发生和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年龄和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椎问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Ⅱ型最为多见,I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3-6椎间盘.40岁以上是Modie改变易发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脊髓型颈椎病例中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行颈椎正、侧位X线和颈椎矢状位、轴位MR检查并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426例,回顾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及轴位MRI中存在Modic改变在人群、年龄、病程、椎间盘节段、颈椎曲度和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特点和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426例共2556个颈椎椎间盘中54例(12.7%)69个椎间盘117个终板(2.3%)发生Modic改变。 Ⅰ型15例(3.5%),22个椎间盘42个终板(0.8%); Ⅱ型31例(7.3%),34个椎间盘61个终板(1.2%); Ⅲ型8例(1.9%),13个椎间盘14个终板(0.3%)。按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 0个、C3-4 5个、C4-5 16个、C5-6 26个、C6-7 19个、C7T1 3个,发病率分别为0、0.2%、0.6%、1.0%、0.7%和0.1%。Modic改变和椎间盘退变明显相关。40岁以上患者是Modic改变发生较多的年龄段。通过Binary Logistic检验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为Y=-14.314+4.037D+0.784C+0.310L+0.203T +0.162A(Y为Modic改变、A为年龄、T为病程、L为椎间盘节段、D为椎间盘退变程度、C为Cobb角分组),P=0.001,EXP值:D=23.038,C=1.893,L=1.307,T=1.187,A=1.164。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终板Modic发生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病程、年龄和颈椎曲度存在相关性,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Modic改变中 Ⅱ型最为多见,Ⅰ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40岁以上多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上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Modic改变与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47例患者共58个椎间盘邻近椎板存在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的22.4%。其中男16例;女31例,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人数分别为16例、25例、6例,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L5/S1(28个)、L4/5(17个)、L3/4(9个)、L2/3(4个)。在肥胖人群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P<0.05),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生率高于一般劳动者(P<0.05),劳动量和体重与ModicⅢ型改变有相关性(P<0.05),与其他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吸烟与Modic改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体重及劳动量等因素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生物力学损伤可能在Modic改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探讨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退行性变的相关性。方法对腰腿痛就诊的348例患者根据Modic分级标准对患者腰椎矢状位MRI资料进行评估,记录有无Modic改变、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椎间盘退变,并通过X线测定椎间隙高度。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探讨Modic改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腰椎节段、间盘膨出、间盘突出、间盘脱出、椎间隙改变、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 348例共1 740个腰椎椎间盘中,89例(25.6%,包括手术患者7例)139个椎间盘(7.9%)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以Ⅱ型为多。按性别统计: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不同年龄组统计:50~59岁组最多,为34.31%;Modic改变在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者、椎间隙高度降低者、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腰椎Ⅰ度滑脱者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腰椎终板存在Modic改变,最常见的类型为Ⅱ型,Ⅰ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其多发生于L5~S1节段,其次为L4~5。腰椎Modic的发生与年龄、腰椎节段、间盘膨出、间盘突出、间盘脱出、椎间隙改变、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存在相关性。Modic改变可能是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切除术后终板信号转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我院采用显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根据Modic分型标准分组,Modic 0型33例、ModicⅠ型25例、ModicⅡ型27例。采用VAS及ODI评估手术疗效,观察术后Modic退变的临床转归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1年。末次随访时,终板Modic退变发生率由术前61.1%升至84.7%,60例患者手术节段为ModicⅡ型。术前Modic 0型33例,末次随访时7例转变为Ⅰ型,15例转变为Ⅱ型,11例仍为Modic 0型。术前ModicⅠ型25例,末次随访时18例转变为Ⅱ型,2例逆转为Modic 0型,5例仍为Ⅰ型。术前ModicⅡ型27例,随访期间无Modic分型变化。术前三组腰腿痛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腰痛VAS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任意两者间腰痛VAS及ODI改善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依次为:ModicⅠ型Modic 0型ModicⅡ型。结论显微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伴Modic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术后Modic分型可以相互转变,可能是腰痛恢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对511例腰痛患者(男263例,女24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腰椎MRI上L4/5和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HIZ进行评估,统计两者及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将有Modic改变和/或HIZ的椎间盘分为Modic组、Modic-HIZ组、HIZ组,比较3组的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程度、腰痛VAS和ODI评分。结果:511例患者中,190例(37.18%)209个节段有Modic改变,127例(24.85%)142个椎间盘有HIZ,18例(3.52%)18个节段出现Modic改变和HIZ共存的现象。HIZ组、Modic-HIZ组和Modic组分别为89例(124个节段)、18例(18个节段)、152例(191个节段),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6.0±11.0岁、49.2±9.2岁和53.5±10.6岁,仅HIZ组和Mo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9.93±2.46mm、8.73±2.45mm和7.57±2.21mm,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椎间盘退变分级均≥Ⅲ级,其中Ⅳ级+Ⅴ级退变率分别为48.39%、72.22%和75.92%,仅HIZ组与Modic组、Modic-HI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分别为8.39±0.32分、8.45±0.30分、8.61±0.54分,ODI评分分别为38.22±4.23分、38.45±4.16分、39.18±3.53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痛患者下腰椎Modic改变和HIZ的发生率较高,但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低,当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时腰痛并不会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成年中国人腰椎间盘MR影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症状中国人腰椎间盘MRI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7例(585个椎间盘)21~59岁无症状中国成年人的腰椎MRI资料,采用盲法对MRI中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疝(膨出、突出、脱出和髓核游离)、局限性高信号区(HIZ)和Modic改变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9岁患者中退变1~2级椎间盘约占89.09%(49/55),在50~59岁患者中降至20.51%(40/195),退变4、5级椎间盘所占比例分别为7.27%(4/55)和37.44%(73/195)。椎间盘膨出53例(53/117,45.30%),HIZ 40例(40/117,34.19%),椎间盘突出31例(31/117,26.50%)。患者ModicⅡ型改变发生率10.26%(12/117),高于Ⅰ型(2/117,1.71%,χ2=7.597,P<0.01)。未见髓核游离和ModicⅢ型改变。椎间盘疝、Modic改变和HIZ多发生于下腰椎。椎间盘疝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χ2=36.92,P<0.001)。Modic改变常见于30岁以上人群。HIZ在40~59岁相对高发。结论无症状国人腰椎间盘MRI以生理性退变表现为主;椎间盘脱出、ModicⅠ、Ⅱ型改变可能与腰痛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颈椎椎体终板区Modic退变的MRI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颈椎椎体终板Modic退变的发病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退变的发生率、发生节段及退变类型,统计Modic改变在颈椎各节段的分布。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退变,发生率为16.9%。患者平均年龄为50.6岁。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退变的节段为C5,6。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结论颈椎病患者存在椎体终板区Modic退变现象,退变以Ⅱ型最多,以C5,6节段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腰椎是否稳定分为腰椎稳定组和腰椎不稳定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腰椎稳定组患者分为腰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30例共计2150个腰椎椎间盘中,124例(28.84%)154个(7.16%)椎间盘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Ⅰ型34例(7.91%)、34个椎间盘(1.58%),Ⅱ型72例(16.74%)、100个椎间盘(4.65%),Ⅲ型18例(4.19%)、20个椎间盘(0.93%);L2/3 14个,L3/4 24个,L4/5 50个,L5/S1 66个,其发生率分别为0.65%、1.12%、2.32%、3.07%;其中Modic改变位于终板前部79个,后部31个,整个终板44个;仅累及上终板52个,仅累及下终板41个,累及上、下终板61个。腰椎不稳定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36.68%,腰椎稳定组为19.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Ⅰ、Ⅱ、Ⅲ型中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82.35%、69.44%、33.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正常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1.11%,腰椎曲度异常组为2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见,以L4/5和L5/S1节段多发;其与腰椎不稳和腰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Ⅰ型改变与腰椎不稳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腰腿痛患者腰椎MRI椎间盘相邻终板Modic改变分布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排除肿瘤、感染、退变性侧凸等,入选患者1 287例。调查腰椎MRI椎间盘相邻终板Modic改变在其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1 287例腰腿痛患者6 435个腰椎间盘中,450例(34.97%)675个椎间盘(10.49%)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其中Ⅰ型103例(8.0%)116个椎间盘(1.80%)、Ⅱ型313例(24.32%)519个椎间盘(8.01%)、Ⅲ型34例(2.64%)40个椎间盘(0.62%)。男182例(28.09%),女268例(41.9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者5 6例(1 4.3 2%),≥4 0岁者3 9 4例(4 3.9 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正常椎间盘8 6个(2.29%),退变椎间盘589个(2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腰椎285个(7.38%),下腰椎390个(1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女性多于男性,40岁及以上多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下腰椎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χ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56例,腰痛阳性率87.5%,χ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Modic分期Ⅰ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χ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在MRI片上观察腰椎间盘退变患者下腰椎终板形态的分布规律,分析终板形态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两组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前腰椎MRI,A组110例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35例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根据正中矢状面MRI T1像,将终板形态分为凹面、平坦、不规则三型;根据Pfirrmann法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将Ⅰ~Ⅴ级分别计为1~5分;按Modic改变分级标准判定各节段终板有无Modic改变。分析下腰椎终板的形态特点及三种分型与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改变等的关系。结果:①435个下腰椎节段中,凹面型终板最多(215/435),A组中占50.6%(167/330),B组中占45.7%(48/105),且主要分布于L3/4(108/215)、L4/5(83/215)节段;平坦型终板占29.0%(126/435),并主要位于L5/S1节段(76/126);不规则型终板最少(94/435),A组中占23.0%(76/330),B组中占17.1%(18/105),也主要位于L5/S1节段(45/94)。②A组患者中,凹面型终板退变程度平均为3.31±0.81分,平坦型为3.66±0.64分,不规则型为4.16±0.67分,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以平坦型(37/110)和不规则型(43/110)终板占多数,无突出节段则以凹面型(137/220)终板占多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规则型终板比凹面型和平坦型更容易伴发Modic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凹面型和平坦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B组患者中,凹面型终板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平均为3.23±0.86分,平坦型为3.54±0.85分,不规则型为3.94±0.54分,仅凹面型和不规则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相同终板形态时A组和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之间有相关性。终板形态由凹面型到平坦型再到不规则型,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影像学上终板形态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MRI上HIZ与Modic改变及腰椎间盘退变间的相关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4-12间就诊的411例患者,根据患者腰椎MRI观察腰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及HIZ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在各节段均存在正相关,但各节段之间的关联性以邻近节段显著;L_(4-5)、L_5-S_1两个节段的腰椎退变程度与HIZ的出现存在正相关;腰椎间盘节段的Modic改变与HIZ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odic改变及HIZ的出现均提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而且Modic改变的出现提示了腰椎临近节段的退变,但两者均为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峡部裂性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终板Modic改变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6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类型腰椎滑脱Modic改变的类型,分析不同类型腰椎滑脱中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体重指数、劳动量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滑脱113例,其中ModicI型7例(6.2%),ModicⅡ型38例(33.6%);峡部断裂性滑脱151例,其中ModicI型12例(7.9%),Modic1I型23例(15.2%),Modicm型28例(18.5%)。腰椎滑脱伴Modic改变的患者中,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滑脱节段。不同类型腰椎滑脱中Modic改变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体重指数、劳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滑脱中Modie改变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体重指数、劳动量存在相关性;Modic改变在退变性滑脱中Ⅱ型较多,在峡部裂性滑脱中以Ⅲ型多见,并且Modic改变易发生在滑脱节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 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腰椎MR成像椎间盘终板区Modic征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区椎体MRI征象特征及其在腰腿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有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病人132个椎间节段和86例正常成人112个椎间节段腰椎间盘近终板区椎体MRI信号改变(Modic征)发生率,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手术前、后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法评定。MRI敏感性=阳性/(阳性+假阴性)×100%。结果腰腿痛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Modic征发生率分别为53.03%、3.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Ⅰ、Ⅱ、Ⅲ型发生率分别12.7%、23.9%和2.1%。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者多表现为Ⅰ、Ⅱ型病变(P<0.05)。病程在1年以内者多表现为Ⅰ型和Ⅱ型病变,超过1年者以Ⅲ型变化为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74.68%改善为18.37%,手术效果良好。Modic征对诊断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敏感性为73.9%。结论腰腿痛病人腰椎MR成像Modic征发生率较正常人高,且以Ⅰ、Ⅱ型多见,是诊断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较敏感的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信号改变.1987年由de Roos等[1]率先报道,1988年Modic等[2、3]正式系统地阐述了Modic改变的特点,并根据MRI信号的差异提出了Ⅰ、Ⅱ、Ⅲ型分型,具体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近20余年来,关于Modic改变的研究主要涉及发病机制、发病概率、与椎间盘退变及慢性腰痛的关系、治疗方式的探讨等方面.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研究腰椎Modic改变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现将其中一些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