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2):37-41
目的 研究侧脑室内注射神经肽S 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SPF 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切口痛组、瑞芬太尼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待切口痛-瑞芬太尼组小鼠造模成功后侧脑室注射给药,分为NS(生理盐水)组和2 nmol/L NPS 组(神经肽S)、4 nmol/L NPS 组、6 nmol/L NPS 组、8 nmol/L NPS 组。通过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NPS 及NS,检测小鼠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结果 与同组基础值相比,术后切口痛组、瑞芬太尼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明显减少;术后6 h、24 h、48 h 与对照组相比,切口痛组、瑞芬太尼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明显减少;成功构建切口痛-瑞芬太尼组痛觉过敏小鼠模型并侧脑室注射给药后,与NS 组相比较,NPS 组给药后的小鼠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明显增加;与给药前相比,NPS 各浓度组的小鼠机械痛缩足阈值和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在给药后30 min 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在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疼痛模型中,侧脑室注射NPS 对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纳洛酮对瑞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瑞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给予镇痛剂量瑞芬太尼的小鼠分为RS组(瑞芬太尼与生理盐水合用组)以及RN1组、RN2组和RN3组(瑞芬太尼与小剂量纳洛酮100 ng/kg、10 ng/kg、1 ng/kg合用组)4组.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纳洛酮对瑞芬太尼镇痛小鼠热板法痛阈(HPPT)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 与RS组比较,RN1组、RN2组和RN3组的HPPT在5 min、10 min、20 min显著增高(P<0.05),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论 1~100 ng/kg的纳洛酮能够增强瑞芬太尼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鞘内注射和侧脑室注射七氟烷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从整体水平探讨七氟烷的镇痛作用部位.方法 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比较鞘内和侧脑室注射七氟烷对小鼠热板法痛阈(the pain index in hot-plate test,HPPT)及扭体次数的影响.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中,昆明小鼠各80只.随机分为侧脑室注药组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肽FF (NPFF)对内吗啡肽2(EM-2)在急性痛与炎症痛中镇痛作用的调节。方法雄性昆明系小鼠,体重(20±2) g,侧脑室埋管后,水浴甩尾实验和福尔马林痛实验各随机分为8组,即盐水对照组、EM-2组、NPFF受体拮抗剂RF9组、EM-2+RF9组、低剂量NPFF+EM-2组、中剂量NPFF+EM-2组、高剂量NPFF+EM-2组、高剂量NPFF+RF9+EM-2组,每组8只小鼠。侧脑室注射药物NPFF、EM-2和RF9。小鼠水浴甩尾实验研究NPFF对EM-2中枢镇痛的调节作用,福尔马林痛实验研究NPFF对EM-2急性痛与炎症痛镇痛的调节作用。结果水浴甩尾实验结果显示,EM-27.5 nmol可延长小鼠的甩尾潜伏期, NPFF 5,10,15 nmol可剂量依赖性增强EM-2的镇痛作用。福尔马林痛实验结果显示,EM-215 nmol对第一相急性痛与第二相炎症痛均有镇痛作用, NPFF 10,15,20 nmol可剂量依赖性增强EM-2的镇痛作用。在2个实验中,RF9与NPFF联合给药后,RF9能拮抗NPFF对EM-2镇痛的增强作用。结论在小鼠水浴甩尾实验和福尔马林痛实验中,NPFF通过作用于NPFF受体拮抗剂RF9,剂量依赖性增强EM-2对急性痛和炎症痛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RIH)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模型组(M组)、瑞芬太尼+切口痛模型组(RM组)及PKC抑制剂组(Inhibitor组).R组、RM组及Inhibito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m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髓趋化因子配体2(CCL2)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组,瑞芬太尼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PBS组,生理盐水+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组。瑞芬太尼组大鼠通过尾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h,建立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观察瑞芬太尼痛敏大鼠脊髓CCL2的表达。另外,观察瑞芬太尼输注前30min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对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以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结果】瑞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大鼠热痛和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5),建模后第1天大鼠脊髓CCL2蛋白表达水平(0.66±0.07vs.0.18±0.04;P<0.001)和平均荧光密度(0.170±0.009vs.0.047±0.006;P<0.001)显著升高;预先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不仅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P<0.001),而且显著缓解瑞芬太尼引起的大鼠热痛过敏和机械痛过敏(P<0.05)。【结论】CCL2通过激活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痹痛宁片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抗炎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和小鼠琼脂肉芽肿炎症模型;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小鼠扭体法。结果:痹痛宁片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以及琼脂肉芽肿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提高热板法致痛小鼠的痛阈值,延长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以及降低扭体次数。结论:痹痛宁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果木姜子镇痛作用活性部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果木姜子镇痛作用的成分和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安慰剂组、阿司匹林组、曲马多组和大果木姜子石油醚、二氯甲烷、正丁醇提取部位的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各组灌胃给药,安慰剂组灌服生理盐水。①扭体法:给药后45min腹腔注射0.6%醋酸0.2mL/g,观察记录给药后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②热板法:雌性小鼠,灌胃给药2h后,以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痛觉反应时间。③甲醛法:给药2h后,小鼠左后足底注射20μL2.5%福尔马林,测定小鼠5~10min、20~30min的痛觉反应。结果①大果木姜子各提取部位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与安慰剂组比较,石油醚提取部位对小鼠的扭体次数减少明显(P0.01)。②大果木姜子石油醚提取部位、二氯甲烷提取部位对热板法致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与安慰剂组比较,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1)。③大果木姜子石油醚提取部位对甲醛致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5~10min(I相)和20~30min(II相)的痛觉反应时间,与安慰剂组比较,镇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大果木姜子脂溶性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中枢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口痛大鼠经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时脊髓核呼吸因子1表达的临床变化。方法临床纳入52例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2-224)g,根据诱发药物的不同分为四组,分别是对照组、切口痛组、瑞芬太尼组及(切口痛+瑞芬太尼)组,每组13只;对照组和切口痛组大鼠麻醉后皮下输注生理盐水,切口痛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制定右后足切口痛模型,(切口痛+瑞芬太尼)组经皮开始同时皮下输注瑞芬太尼;于术前24h、术后2h、6h、24h、48h测定后足机械缩足阈(PWMT),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RF-1的表达情况。结果切口痛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术后个时点的PWMT明显低于对照组,脊髓NRF-1的表达水平冥想上升,P0.05;(切口痛+瑞芬太尼)组术后各时点PWMT明显低于切口痛组,且脊髓NRF-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通过调节脊髓核呼吸因子1(NRF-1)的表达,可以诱发切口痛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ductal gray,PAG)中Mu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Mor)和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euron-restrictive silencer factor,NRSF)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32只小鼠采用 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4组(n=8):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IR组)。采 用Von Frey细丝和BME-410A型热痛刺激仪测量小鼠术前24 h和术后2,6,24,48 h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s,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Western印迹检测术后48 h 小鼠PAG中Mor和NRS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术前基础值比较,I组、R组和IR组术后2~48 h PWMT和PWTL均 显著降低(P<0.01);术后2,6 h时R组较I组PWMT和PWTL略高(P<0.01),术后24,48 h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I组比较,IR组术后PWMT和PWTL显著降低,并持续到术后48 h(P<0.01)。与C组和I组比较,R组和IR组Mor 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NRSF表达显著升高(P<0.01),C组和I组之间Mor和NRS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中短时程输注瑞芬太尼可诱导小鼠术后痛觉过敏,同时瑞芬太尼还诱导PAG中Mor水平降低及NRSF水平增 加,该变化可能参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复方聚维酮碘片及其主要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复方聚维酮碘片(CPI)的镇痛作用,分析其主要成分对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小鼠部涂抹或灌胃给药,采用光辐射热甩尾法和酸扭体法,观察CPI、聚维酮碘(PI)和双氯芬酸钠(DS)的镇痛作用。结果CPI鼠尾局部涂抹给药无明显镇痛作用。灌胃给药,CPI和DS对小鼠光辐射热甩尾反应和醋酸扭体反应均呈剂量相关性镇痛作用。PI灌胃给药对小鼠光辐射势甩尾反应无抑制作用。结论 CPI对热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镇痛作用。CPI的镇痛作用主要由DS产生。  相似文献   

12.
氧化苦参碱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的镇痛作用,并初步探讨其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生理盐水组,OMT 50、100和 200 mg·kg-1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0 mg·kg-1)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20 mg·kg-1+OMT 100 mg·kg-1组。应用冰醋酸制备小鼠疼痛模型,以15 min 内发生扭体次数为疼痛定量指标;将雌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组同前,将小鼠置于(55.0±0.5)℃的热板上制备疼痛模型,以小鼠舔后足反应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结果:腹腔注射OMT 50、100和200 mg·kg-1能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延长小鼠舔后足潜伏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P<0.001);预先给予L-NAME能增强OMT对抗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作用。结论:OMT能剂量依赖性地对抗冰醋酸热板所致的小鼠疼痛反应,其镇痛作用可能不是完全通过NO-cGMP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的镇痛作用及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采用热板镇痛法、尾尖部压痛法、扭体法、甩尾法等4种方法,用小鼠和大鼠两种动物全面验证当归四逆汤的镇痛效果.[结果]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对热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所诱发的动物疼痛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一定时效、量效关系.其中对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且中剂量、高剂量组作用可持续至360min;对小鼠醋酸致痛引起的扭体次数有降低作用(P<0.05),且高剂量组的扭体抑制率达到53%.[结论]当归四逆汤对热板镇痛法、尾尖部压痛法、扭体法、甩尾法等四种疼痛模型都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养胃颗粒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取养胃颗粒配制的不同剂量对实验小鼠给药,应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小鼠热板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研究其镇痛抗炎作用。结果养胃颗粒可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延长小鼠舔足时间,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程度。结论养胃颗粒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牛黄解毒颗粒剂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黄解毒颗粒剂对2,4-二硝基酚致大鼠发热体温及霍乱菌苗引起的家兔体温的升高,有明显的解热作用。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刺激法表明,该颗粒剂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小鼠二甲苯致耳部水肿,大鼠蛋清引起的足肿胀的炎性水肿模型亦呈现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川芎天麻镇痛、镇静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按析因设计的方法设置16个不同的配伍比例。采用热板法与醋酸扭体法来观察各配伍比例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旷场实验与悬尾实验来观察各配伍比例对大鼠的镇静作用。[结果]川芎∶天麻为1∶3(3 g/kg)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在热板实验中的痛阈值(P0.01);川芎∶天麻为1∶4(3 g/kg)可以显著减少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溶液后的扭体次数(P0.01);川芎∶天麻为1∶4(2 g/kg)可以显著降低大鼠在旷场实验仪中的自主运动活性(P0.01);川芎∶天麻为0∶4(2 g/kg)可以显著缩短大鼠在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1)。[结论]川芎、天麻配伍可以对小鼠和大鼠产生镇痛、镇静作用,其中川芎、天麻最佳配伍比例为1∶4。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花丹止痛喷雾剂的抗炎、镇痛作用,为进一步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及测定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PGE_2)含量观察白花丹止痛喷雾剂的抗炎效应;采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观察白花丹止痛喷雾剂的镇痛作用。【结果】中剂量白花丹止痛喷雾剂(1 mg/mL)明显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率,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热板痛阈值,延长小鼠的疼痛潜伏期(P0.05或P0.01);高剂量白花丹止痛喷雾剂(2 mg/mL)能减少大鼠足炎症组织中PGE_2的含量(P0.05),且在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方面的作用显著优于扶他林组。【结论】白花丹止痛喷雾剂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了复方镇痛膏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尾悬挂法和协同阈下剂量水合氯醛催眠的方法观察了对小鼠的镇定作用。结果发现该药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小幅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显著延长悬挂小鼠的不动时间,显著提高阈下剂量水合氯醛致小鼠的睡眠率。证明复方镇痛膏具有显著的镇痛镇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与cobratoxin(CTX)镇痛作用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醋酸致痛和热板致痛实验方法,观察NOS抑制剂氮-单甲基-左旋精氨酸(L-NMMA)对CTX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小鼠醋酸致痛和热板致痛实验中,腹腔注射(ip)CTX(30、45、68μg/kg)呈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L-NMMA(5、10mg/kg,ip)与CTX(45μg/kg)合用,对后者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促进作用。结论CTX(ip)的镇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L-NMMA(ip)与CTX合用,对CTX表现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促进作用,提示CTX的镇痛和NOS抑制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芍芪多苷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通过大鼠酵母致热法研究芍芪多苷的解热作用;通过小鼠热板法、扭体法和福尔马林法研究芍芪多苷的镇痛作用。结果芍芪多苷21.3 mg/kgig 1h后可显著抑制酵母诱导的发热大鼠体温的上升,21.3、42.5、85 mg/kgig 2h后各组均可显现降低致热大鼠体温的效应;芍芪多苷120mg/kgig在热板实验中可延长小鼠的舔足潜伏期,30、60、120mg/kgig可显著抑制小鼠的扭体反应,60、120 mg/kgig可减少福尔马林实验第2时相小鼠舔咬注射足的时间。结论芍芪多苷对酵母致热大鼠具有解热作用和一定的镇痛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