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节段布鲁菌性与结核性脊柱炎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例多节段布鲁菌性脊柱炎(布病组)与34例多节段结核性脊柱炎(结核组),均行MRI检查,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MRI表现。结果布病组以腰痛为主,波状热、运动受限、下肢疼痛亦常见,其中3例伴髋关节疼痛;结核组以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为主,运动受限、午后盗汗、发热亦常见,且9例伴脊柱后凸畸形,其中2例背部可见包块,1例伴下肢瘫痪。两组下肢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病组多累及2个椎体,且腰骶椎发病率最高,尤其以腰5骶1最常见,多侵袭椎体前、中、后部,椎间隙狭窄常小于正常1/2;结核组多累及4个椎体,且胸腰椎发病率最高,均侵袭椎体前、中、后部,椎间隙狭窄常大于正常1/2。两组累及椎体范围、椎间隙狭窄小于正常1/2、病变椎体为胸腰椎及腰骶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病组位居前三位的MRI征象分别为椎体未变扁、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结核组位居前三位的MRI征象分别为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椎管狭窄。两组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伴椎管狭窄、腰大肌脓肿、腰大肌脓肿伴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伴椎管狭窄、椎体未变扁、周围肌肉水肿、脊髓水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布鲁菌性与结核性脊柱炎临床症状、MRI表现存在差异,综合分析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避免误诊或等待检查结果而加重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不典型脊椎结核及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表现不典型的早期脊椎结核患者6例及化脓性脊椎炎患者7例,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分析其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及增强检查后MR特点.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病例的MRI特征.结果 化脓性脊椎炎中早期椎间隙变窄(8/10,80.00%)、椎体上/下部条状异常信号(12/18,66.67%)、终板下线样高信号(13/18,72.22%)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椎结核(均无以上征象).脊椎结核中椎体前部局限异常信号(4/12,33.33%)、跨椎体脓肿(5/6,83.33%)发生率明显高于化脓性脊椎炎(均无以上征象).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能鉴别早期表现不典型的脊椎结核及化脓性脊椎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BS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共48个椎体受累,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最少。CT显示42个病椎,24个椎体仅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18个椎体有骨质破坏并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2例椎间隙变窄,2例椎旁脓肿。MRI显示48个病椎,6个椎体表现为骨髓水肿,15个椎体骨质破坏伴不同程度的骨髓水肿及骨质增生硬化,27个椎体骨髓水肿伴椎体骨质增生、硬化,4例椎间盘T2WI信号增高,2例椎间隙变窄,4例椎旁脓肿,1例硬膜外脓肿。结论B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徐芳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2):2290-2292+2300
目的:探讨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3例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转移瘤骨折28例,骨质疏松骨折75例。入选人员均接受MRI检查,比较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转移瘤骨折中,椎旁软组织肿块、硬膜外肿块、椎体后缘皮质后凸、伴其他椎体转移灶及累及椎弓根征象出现率均高于骨质疏松骨折,而在骨质疏松骨折中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征象的出现率则较高(P<0.05);转移瘤骨折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在MRI表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借助MRI检查,能够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予以准确鉴别,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病理学检测及MRI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将两者结合用于脊柱炎症早期鉴别诊断的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观察病理与MRI征象改变,探讨病理学及MRI在早期化脓性脊柱炎与布氏杆菌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22例化脓性脊柱炎及20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活检及MRI检查,病理学切片观察结果包括病变骨组织结构及活力,组织细胞及其主要成分;MRI观察结果包括病变部位信号改变及征象变化。比较分析2组患者病理及MRI检查结果的构成比,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 结果与结论:下列结果中,化脓性脊柱炎组发生率高于布氏杆菌脊柱炎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椎间盘明显异常信号,椎体病变位置椎体前+后方,病变椎体形态明显变化,椎旁软组织异常信号,骨内或椎旁脓肿形成。提示病理学及MRI在早期化脓性脊柱炎与布氏杆菌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与转移瘤性椎体骨折(MVCF)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OVCF和22例MVCF患者骨折早期(≤2月)的MRI资料,观察记录MRI资料中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出现其他椎体转移灶、椎体后缘皮质后凸、椎弓根累及、出现硬膜外肿块、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椎体后部骨碎块后移、伴随多处椎体骨折这8种征象,所得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VCF的MRI征象多骨折椎体后缘皮质后凸、椎弓根受累及、出现硬膜外肿块、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出现其他椎体转移灶;OVCF的MRI征象中多有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椎体后部骨碎块的后移及伴随多处椎体骨折两种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影像技术有助于早期鉴别OVCF与MVCF,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RI液体征象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良性椎体压缩骨折101例,恶性椎体压缩骨折49例。分析液体征象出现与骨折病因及压缩程度的关系(卡方检验)。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依据为:穿刺活检,明确的影像发现,临床及MRI随访,有无明确肿瘤病史。结果液体征象位于邻近骨折的终板处,信号强度于T2WI类似于脑脊液信号。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出现液体征象分别为33%和7%,经卡方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6,P〈0.001)。组织学检查证实液体征象区为骨质坏死、水肿及纤维组织。在良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因椎体压缩程度不同,液体征象出现率不同。结论MRI液体征象可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骨质疏松和转移瘤压缩性骨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5例(52个椎体)骨质疏松和48例(60个椎体)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并分析和记录各种征象.结果: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在T1WI上46.15%(24/52)椎体呈低信号,T2WI上32.69%(17/52)椎体呈高信号.转移瘤压缩性骨折在T1WI上91.67%(55/60)呈低信号,T2WI上95.0%(57/60)椎体呈高信号.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以“楔形”和“凹陷型”多见,分别占46.15%(24/52)和44.23%(23/52).转移瘤压缩性骨折中,26.67%(16/60)的椎体为“倒楔形”,扁平型占58.33%(35/60).18个椎体伴随椎弓根骨质破坏和椎旁软组织肿块.结论: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在MRI上存在多种差别征象,MRI对于二者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8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85例脊柱转移瘤,单椎体受累17例,多椎体受累68例,呈跳跃式分布52例。共191个椎体受累,均显示有椎体信号异常,其中28%仅有信号改变而椎体形态基本正常,72%合并压缩性骨折,"扁形"和"倒楔形"压缩性骨折占86%,43%有椎弓根受累,27%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结论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较为理想的影像手段,骨髓的脂肪替代为其早期MRI征象。压缩性骨折、椎体信号异常、跳跃式分布、椎弓根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及间盘回避等征象是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脊柱良恶性骨折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脊柱良、恶性压缩性骨折MRI影像表现,探讨MRI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0例骨质疏松所致良性骨折和18例转移瘤所致恶性骨折的MRI征象。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矢状位、轴位)。观察比较良、恶性压缩骨折压缩椎体的形态、椎体信号强度及分布、椎弓根受累、椎管狭窄、椎旁软组织肿块等特征。结果:良、恶性骨折压缩椎体信号无特异性(P>0.05);压缩椎体信号呈带状分布多见于良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椎管狭窄、椎体内异常信号结节常见于恶性骨折(P<0.05)。椎弓根受侵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是恶性骨折的特异性征象(P<0.01)。结论:压缩椎体MRI特征性表现能够准确鉴别老年人良、恶性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不同的椎体终板破坏分型分析布鲁菌性脊柱炎(BS)与结核性脊柱炎(TS)的骨质破坏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37例BS和35例TS患者术前均行脊柱MR检查。将椎体终板骨质破坏按形态学特征分为5型(边缘型、中央1型、中央2型、混合型、完全型),对BS及TS的MRI图像进行分型,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S中央1型椎体终板骨质破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S(P<0.001);TS混合型椎体终板骨质破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S(P<0.001);BS和TS边缘型、中央2型、完全型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S和TS病变部位及MR其他观察结果(包括椎体T1WI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高信号、椎间隙狭窄、椎间盘信号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S和TS在病变椎体终板骨质破坏的形态学上存在差异,有助于两者在MRI影像上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12例为相邻2个椎体受累,主要累及腰椎,尤以腰4发病率最高。MRI表现: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2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表现为骨髓水肿改变;骨质破坏11例,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周围伴骨髓水肿及骨质硬化;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8例;12例椎间盘有炎性改变,椎间隙多无或轻度变窄;13例均有椎旁软组织肿胀,其中3例形成椎旁脓肿,2例形成硬膜外脓肿,脓肿范围较小,增强扫描脓肿壁厚而不规则强化。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增强减影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病理证实为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完整MRI资料,统计常规MRIFSE序列T1WI、STIR(短时间反转恢复)、T2WI增强和增强减影4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发现脊椎转移瘤的病灶数量、影像征象(包括毛刺征、边缘不规则与牛眼征),组间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3例共发现66个椎体转移瘤,其中有椎体形态改变35个,椎体形态正常31个,有椎体形态改变的椎体转移瘤在各成像方法中检出率为100%,无差异性,无椎体形态改变的椎体转移瘤检出率以STIR最高;对诊断椎体转移瘤有特征性意义的影像特征的检出率以增强减影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增强减影成像对发现椎体转移瘤瘤灶与瘤灶的影像特征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提高椎体转移瘤检出率与正确率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的骨转移:MRI 与核素骨扫描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比较分析MRI与核素骨扫描(BS)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方法 71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在治疗前分别行核素骨扫描和盆腔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盆腔范围内骨转移显示情况。结果 71例前列腺癌患者,以盆腔范围为观察目标,确诊为骨转移瘤者19例。MRI正确诊断18例,假阴性1例,无假阳性,其诊断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00%,正确诊断率为986%;核素骨扫描正确诊断17例,假阴性2例,假阳性8例,其诊断敏感性为895%,特异性846%,正确诊断率859%。以病灶为统计单位,在盆腔范围内,共92个病灶确诊为转移;MRI诊断正确91个病灶,假阴性1个;核素骨扫描诊断正确66个病灶,假阴性26个,假阳性18个。敏感性MRI为989%,而核素骨扫描为717%。结论 在显示骨转移瘤方面,MRI较核素骨扫描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但受扫描范围限制。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检测椎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正常成人椎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为正常对照组,回顾性总结分析32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动脉异常二维声像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分别与其MRI或DSA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323例异常椎动脉中,内径狭窄76例,闭塞伴斑块26例,走行明显扭曲43例,超声与MRI或DSA检查结果一致;彩色多普勒显示峰值流速明显减低216例,Vmax<25cm/s,椎动脉血流方向与颈动脉部分相反、流速曲线显示以收缩期部分反向血流9例,MRI或DSA检查未能做出诊断;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方向与颈动脉完全相反、流速曲线显示以收缩期完全反向血流11例(SSS),MRI未能做出诊断,DSA确诊1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测椎动脉对临床脑血管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它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生化检验或手术资料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岁,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在灌注参数图上测量上述疾病患者病变椎体的容积转运参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血浆容积分数(V_p)值,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4者的差异。结果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变组椎体与非病变组椎体的K~(trans)、K_(ep)、V_e、V_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的病变椎体中,K~(trans)=1.723±0.266,K_(ep)=2.177±0.690;非急性期K~(trans)=2.177±0.690,K_(ep)=1.508±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分析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间65例由临床确诊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图像,分析其好发部位、椎体形态、各序列信号特征及周围组织情况。结果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常见于腰椎,多累及椎体前部及中部。其中41例(63.1%)病变椎体形态变化不明显,T1WI显示为低信号,T2WI显示为等或高信号影,精确频率反转恢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SPAIR)序列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53例(81.5%)椎间隙狭窄。58例(89.2%)椎管外软组织受累,椎旁脓肿58例(89.2%),硬膜外脓肿17例(26.2%),脓肿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SPAIR序列呈边界模糊的混杂高信号,内含大小不等、壁厚薄不均且壁明显强化的脓腔。28例(43.1%)患者出现伴随征象,包括椎小关节炎、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结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该病具有重要价值,其中SPAIR序列去除脂肪组织的干扰,可以较敏感地发现病灶,对于病灶及周围情况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和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及MRI图像。结果 MR显示2个椎体受累者29例,3个椎体受累者5例,4个椎体受累者2例;腰1椎体受累3例,腰2椎体受累6例,腰3椎体受累15例,腰4椎体受累24例,腰5椎体受累18例,骶1椎体受累3例;30例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累及,21例有椎间隙变窄,15例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27例有不同程度椎旁软组织肿胀。CT显示2个椎体受累27例,3个椎体受累4例,有骨质破坏椎体63个,有6例椎体骨质破坏不明显,9例椎体软组织肿胀不明显。MRI较CT更能清晰显示椎体骨髓水肿及椎旁软组织情况,但对细微骨质破坏不如CT。结论 MRI和MSCT相结合,能提高布氏杆菌脊柱炎侵犯程度和累及范围。   相似文献   

19.
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学特征(附3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4例脊柱结核病人资料,CT20例,MRI24例,其中10例病人进行了MRI、CT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互比较。结果脊柱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等;MRI表现为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韧带下播散等。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CT和MRI影像学各有特征,CT在显示死骨、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而MRI在显示韧带下播散,硬膜及脊髓侵犯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