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双相障碍患者长期治疗中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发生率及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单用心境稳定剂或联用抗精神病药连续6月以上的门诊双相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及实验室检测.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代谢综合征标准.结果 共入组128例,双相障碍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7%(47例).药物类别及用药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关(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614,-0.797;P值分别为0.028,0.001).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双相障碍患者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用药时间越长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越高.联用抗精神病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上应注意监测代谢指标及对代谢异常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不同心境状态与免疫及应激因子的相关性,为探索不同心境状态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198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双相躁狂发作患者1182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536例,双相混合发作患者271例.对3种不同发作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心境障碍问卷(MDQ)对诊断为抑郁障碍的精神专科住院患者进行双相障碍的筛查,评估MDQ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DQ对48例抑郁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评定,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障碍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 SCID- Ⅰ/P)为标准对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并与MDQ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8例患者中,以MDQ得分≥7分判断为双相障碍者13例(27.1%);SCID- Ⅰ/P诊断为双相障碍者17例(35.4%),其中MDQ得分≥7分者11例.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DQ筛查双相障碍的敏感性为0.647,特异性为0.935.结论 住院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采用MDQ有助于从抑郁障碍中筛查出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双相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临床相和性别差异,以期为双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河南省精神病医院2015年9月-2018年1月的住院患者甲状腺功能生化指标,包括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和游离甲状腺素(FT_4),筛选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双相躁狂)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抑郁)患者2 207例,同期选择415例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临床相和不同性别的双相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结果①双相躁狂患者的T_3、FT_3水平高于双相抑郁患者,TSH、T_4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双相抑郁患者的TSH、T_3、T_4、FT_3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或0. 01);②在双相躁狂患者中,男性T_3、FT_3和FT_4水平高于女性,而TSH、T_4水平低于女性,在双相抑郁患者中,男性T_3、FT_3和FT_4水平高于女性,而TSH水平低于女性(P0. 05或0. 01);③在男性患者中,双相躁狂患者的T_3和FT_3水平均高于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患者的T_3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或0. 01);在女性患者中,双相躁狂患者的T_3和FT_3水平高于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患者的T_3、T_4、FT_3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或0. 0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可能存在临床相和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双相障碍中抑郁发作的研究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①躁狂发作往往为时短暂,且现有的治疗相当有效,可使患者短时间内缓解;②抑郁发作更为常见,在双相障碍发作周期中所占的时间远远长于躁狂,且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1-2]. 在过去10余年里,双相障碍的治疗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总的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大多数接受规范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很难达到临床痊愈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奥氮平单药与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躁狂或混合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60例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或混合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单用药组29例和合用药组31例.分别给予奥氮平单药和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治疗.疗程4周.于基线时,治疗l,2,3和4周,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双相障碍版、Young躁狂量表(YMR...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相障碍(BPD)患者围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期用药情况及药物重整.方法:收集采用MECT的BPD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用药信息,依据《成人择期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指南》、《电抽搐治疗原理与临床应用》和《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临床药师评价患者围MECT期用药风险因素,并提供相关用药建议进行药物重整.结果:3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等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12月于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治疗的全部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发病年龄、确诊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指标.结果 共收集450例双相障碍患者的资料.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23.25±7.11)岁,58.7%首次发病在25岁之前,确诊年龄为(29.12±5.94)岁.全部患者中,63.8%既往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61.6%的患者曾被误诊,误诊前两位疾病分别是重性抑郁发作和精神分裂症.443例(98.4%)双相障碍患者因疾病复发而住院,复发原因主要为不依从服药(55.8%)和治疗不规范(24.8%).患者发作次数与用药种类的卡方检验显示,患者发作次数越少,用药种类越少;发作次数≤2次者用药种类与其他发作次数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55,P=0.004).结论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发病年龄早,首发症状多为抑郁发作.双相障碍误诊率高,复发率高,治疗依从性差.发作次数少的患者合并治疗药物种类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主要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精神药物的超说明书用药现况,为制订我国精神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住院患者8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精神科超说明书用药调查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象住院期间的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依据药品说明书判定其超说明书用药状况(主要统计指标为超说明书用药总体使用率、超适应证使用率、超人群使用率、超剂量使用率和超用途使用率等),根据我国主要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分析其超适应证用药的合理性。结果834例住院患者中精神分裂症334例(40.0%),抑郁症275例(33.0%),双相障碍225例(27.0%);调查样本超说明书总体使用率为85.9%(716/834),其中超适应证用药率为85.1%(710/834),超剂量使用率为9.4%(78/834);儿童青少年患者超人群使用率为18.2%(8/44),老年患者超人群使用率为18.4%(23/125);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超适应证用药率分别为71.6%(239/334)、96.4%(265/275)、91.6%(206/225);抗焦虑药、镇静催眠剂的超适应证使用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超适应证使用均属于无等级推荐使用,其他超适应证用药多属于A级推荐和B级推荐,D级推荐者仅2例;双相障碍患者情感稳定剂的超适应证使用率较高(78.6%,162/206),原因是国产丙戊酸钠无双相障碍适应证。结论被调查单位精神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但多数符合我国精神障碍的防治指南,提示超说明书用药在我国精神科临床中具有较多的临床需求,但需加强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尚无关于藏族重度抑郁障碍(MDD)患者临床特征的报道.本研究对汉族、藏族MDD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521例MDD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的诊断标准.年龄18 ~64岁.排除双相障碍、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的水平。方法以2016年5月-10月在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168例)、精神分裂症(231例)和抑郁症患者(100例)为患者组,以同期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者11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水平。结果各组血清Hcy水平组内比较,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相障碍组和精神分裂症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双相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对照组与抑郁症组间的血清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呈高表达,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未升高,Hcy水平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应对策略的差异,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n=83)和缓解期单相抑郁障碍患者(n=7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DI-2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抑郁组D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双相抑郁组CERQ-C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自我责难、沉思因子评分和不适应性调节策略总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缓解期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应对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7.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8.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20.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含量与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共71例,均为山东省精神卫牛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分别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DSM-Ⅳ)的重性抑郁障碍、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和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相抑郁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双相抑郁组21例(男9例,女12例),双相躁狂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总分≥20分,双相躁狂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6分.排除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及物质滥用、依赖者.对照组31名(于2008年1月筛选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健康职工及家属,男15名,女16名).所有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入组前征得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