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在硅油填充状态下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硅油填充眼在随访时发现下方视网膜浅脱离.在硅油填充状态下行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完成视网膜表面增殖膜剥离、视网膜下液抽吸,并在视网膜复位后行硅油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根据患眼病情辅以巩膜外垫压或环扎.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眼术后眼表反应轻且视力迅速恢复至术前水平.1眼在术后20d出现视网膜再脱离,经传统的硅油取出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成功复位视网膜.结论: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是一个治疗硅油填充眼早期视网膜再脱离的有效方法,可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患者,行23G巩膜双通道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

结果:患者17例17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9%。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为手动/眼前~0.4。术后3d观察眼压升高>21mmHg者6眼,经降眼压治疗后均下降,术后3mo随访眼压为16.3~24.6mmHg。

结论:23G巩膜双通道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对早期简单的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有效、手术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3.
段安丽  齐越  刘卫华 《眼科》2010,19(6):389-392
目的 探讨应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的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0年北京同二医院43例43眼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裂孔、巩膜环扎或外垫压、外放液方法治疗.对硅油填充眼,先行巩膜扣带术,术后1~4周后再行硅油取出.主要指标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结果 43眼中,12眼为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或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脱离,经一次巩膜扣带术,11眼复位,1眼失败后再次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 24眼为硅油填充眼,其中22眼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4周后行硅油取出,2眼视网膜未复位,取油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硅油再填充,最终1眼完全复位,1眼广泛视网膜增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光感消失,眼球萎缩 7眼为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眼,行巩膜扣带手术后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再次硅油填充.随访3~72个月,经一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39眼(90.7%),最终42眼(97.7%)视网膜复位.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除手术失败且裂孔位于周边部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巩膜扣带术式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眼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根据眼底表现分别采用硅油取出后的眼内视网膜复位术、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巩膜扣带术,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眼行硅油取出后的眼内视网膜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10眼.复位率(76.996),7眼行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6眼,复位率(85.7%),6眼行巩膜扣带术,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结论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是多种的,根据不同的眼底表现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宾  刘武  陈惠茹 《眼科》2006,15(6):419-421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特点及处理方式。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55例(55眼)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患者。方法分析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患眼的临床表现,并分别采取硅油取出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手术及单纯巩膜扣带术复位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主要指标视网膜再脱离临床表现、视网膜复位情况及视力。结果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特点为下方脱离为主,范围常小于2个象限,多伴有再增生及裂孔。50眼再次行手术治疗,39眼行硅油取出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9眼行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手术,2眼行单纯巩膜扣带术。随访期间,完全复位41眼(78%),部分复位7眼,未复位2眼。结论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较为复杂,需根据视网膜再脱离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巩膜外垫压联合玻璃体内注气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无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间在西京医院眼科行巩膜外垫压(或联合环扎)联合玻璃体内注气术治疗的52例(52只眼)玻璃体手术后在无硅油填充状态下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视网膜复位的效果、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视网膜复位36只眼(69.2%);4只眼术后早期视网膜复位不良即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注入术;12只眼于再次手术后2个月后视网膜脱离复发,需行玻璃体切除术.视力提高32只眼(61.5%),不变3只眼(23.1%),下降8只眼(15.4%).术后发生黄斑前膜和气体性白内障各有1例(1只眼),余未见发生严重并发症者.结论 巩膜外垫压联合玻璃体内注气术对部分玻璃体手术后无硅油填充眼的视网膜脱离具有一定疗效,可减少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2 1例 2 1眼 ,采用单纯巩膜扣带术 ,术中放出少许硅油调整至正常眼压。结果2 0眼视网膜复位 ,1眼 2月后视网膜脱离复发 ,行硅油取出、膜剥离再次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 2 1例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 ,随访 3~ 2 4个月 ,视网膜复位好。结论 单纯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中的部分病例具有一定价值 ,特别是对未合并广泛前部和 (或 )后部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下方象限或周边部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一定需再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并观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10-01/2012-01因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在我院住院的患者45例45眼,其中原发性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38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7例。手术方法包括巩膜环扎、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引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光凝、C3F8填充术或硅油填充术。结果:患眼45眼均行巩膜环扎术,均于手术中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液体,6眼行C3F8填充,39眼行硅油填充术,45眼视网膜脉络膜全部复位,视网膜裂孔封闭。其中23眼术后视力≥0.1。结论: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环扎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经巩膜穿刺口脉络膜上腔积液引流的联合手术方式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11例(11眼)。其中10眼行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和眼内视网膜光凝,另1眼未做巩膜扣带。6眼手术中采用全氟化碳液(重水)-硅油置换,硅油眼内填充;5眼为气体-液体交换,硅油填充。结果 11眼手术后视网膜均完全复位。随访观察中视网膜复位良好,2眼已取出硅油。但其中1眼取出油后又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并出现新裂孔,又做了硅油填充术。2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2眼发生了并发性白内障,其中1眼已做了白内障手术。未发生全氟化碳液(重水)眼内残留或角膜变性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巩膜扣带、硅油眼内填充、视网膜激光光凝能有效治疗有巨大裂孔的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术合巩膜外环扎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2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巩膜外环扎治疗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术后3~12mo行玻璃体腔硅油取出术。观察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均复位,术后3mo患眼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状态下眼压(16.09±3.58mmHg)、硅油取出术后6mo眼压(14.69±3.10mmHg)均高于术前(6.78±1.90mmHg)(均P<0.05)。硅油取出术后6mo,15眼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无低眼压及眼球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巩膜外环扎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视网膜复位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再次手术率低。  相似文献   


11.
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巩膜外垫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硅油充填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时行巩膜外垫压术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适应症和手术要点。方法 :对 14例硅油充填视网膜再脱离眼行巩膜外垫压术 ,术中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确定视网膜裂孔或牵拉条索的位置 ,在对应的巩膜上行硅胶海绵垫压。结果 :14只眼中 ,术后 10只眼视网膜复位 ,成功率 71 4% ,其中 6只眼视力提高 ,眼压正常。 4只眼视网膜未复位。结论 :巩膜外垫压术对硅油充填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而且节省费用和时间 ,如果选择病例适当 ,这种手术方案能够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Jiang Y  Li X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16-418
目的 总结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行硅油正视网膜复位术的疗效,探讨该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17例(17只眼)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者,在保留硅油的条件下,做睫状体扁平部3切口,在导光纤维的导引下行剥膜、断膜、视网膜切开、内放液、内激光光凝、视网膜下全氟化碳液体取出、补充硅油等使视网膜得位。结果 17只眼中,术后视网膜重位14只眼,成功率为82.4%。术中硅油误入前房1只眼,误入脉络膜上  相似文献   

13.
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治疗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对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治疗的45例(45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9眼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6.67%,23眼(51.11%)视力提高。结论矾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凝是治疗硅油眼视网膜再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此手术方法经济、省时。  相似文献   

14.
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 ,硅油填充期间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 2 8眼硅油填充期间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 ,对不同眼底表现分别采取巩膜外顶压联合眼外激光封孔 ,硅油取出、剥膜、再次眼内填充 ,硅油下视网膜剪开等术式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 8眼有 2 5眼解剖复位 ,3眼复位后再脱离 ,成功率为 89 3%。其中一次手术成功率 78 6 %。结论 :术后增殖膜形成牵引是硅油填充期间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 ,对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再脱离 ,应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硅油填充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硅油填充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手术的疗效,探讨该手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观察19例(19只眼)硅油填充术后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保留硅油的条件下,做常规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三切口,原灌注口接硅油灌注管,在导光纤维的导引下行膜剥离、视网膜增殖疤痕切开松解、内排液、补充硅油、眼内光凝等手术使视网膜复位的手术治疗。结果19只眼中,术后视网膜基本复位,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14例,前房、玻璃体出血2例,视网膜创伤疤痕增殖病灶过大,周边局部牵引性脱离复发2例。结论有硅油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填充下的膜剥离松解手术,具有方法简便、节省时间、剥膜止血容易等优点,是严重增殖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注硅油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并对如何改进硅油应用方法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硅油注入病例。结果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4%,随访12~41个月,复位率降为70%,并发症总发生率90%,其中白内障发生率为78%(有晶体眼白内障为97.5%),硅油进入前房、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各为24%,10例行硅油取出,其中5例视网膜再脱离,另有2例先发生前房出血后视网膜脱离。结论硅油长期在眼内导致严重并发症,硅油取出后又有视网膜再脱离及其它新并发症的危险,临床上应用硅油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熊凤枝  段安丽 《眼科》2002,11(6):361-363
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1只眼巩膜扣带手术失败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9只眼行二次扣带术,22只眼行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注气或硅油填充术,结果:随访3-6个月,27只眼视网膜复位(87.09%),视力提高20只眼,不变9只眼,下降2只眼,结论:巩膜扣带术失败原因有多种,主要与间接检眼镜使用不熟练,裂孔定位不准确有关,只要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二次手术仍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和硅油填充手术手视网膜再脱离的治疗。 方法:回顾总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inapthy PVR)5例5只眼和外伤性PVR3例3只眼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再脱离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为经睫状体平坦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内排溶剂化物、硅油填充,2只眼加视网膜下膜剥离取出。 结果: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6只眼,2只眼下方仍有浅脱离,术后视力提高6只眼,不变2只眼。 结论: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与增殖性视网膜前膜和下膜形成有关,治疗原则为玻璃体切除、解除增殖膜的牵引和充分地液/油交换.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3-15)  相似文献   

19.
Outcome after silicone oil removal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vitreoretinal surgery, silicone oil injection has become a standard technique and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complex retinal detachment. As silicone oil leads to long term complications, removal of silicone oil from the eye is recommend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after silicone oil removal, retinal redetachment, visual acuit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sed. METHODS: The authors analysed 115 consecutive cases of silicone oil removal (115 eyes), all operated by one surgeon. The series consisted of retinal detachments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103 eyes),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six eyes), or ocular trauma (six eyes). The mean duration of intraocular silicone oil tamponade was 13.3 months, with a mean postoperative follow up of 1.8 years. RESULTS: Anatomic success after silicone oil removal, defined as a complete retinal attachment, was achieved in 95 of 115 eyes (82.6%). Redetachment occurred in 20 eyes (17.4%), mostly within the first 6 months after silicone oil removal. Including the successfully reoperated eyes, the authors present a final anatomic success rate of 108 eyes (93.9%). Visual acuity improved or remained unchanged in 93 eyes (80.9%). CONCLUSION: While reattachment an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quite similar to other studies, a better visual outcome was achieved in these cases. The duration of the silicone oil tamponad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attachment rate. The authors recommend not to apply standard criteria for the timing of silicone oil removal, but to decide individually, considering the underlying disease, as well as the previous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