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舒惠蓉 《现代保健》2012,(16):48-49
目的 探讨采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 年10 月-2011 年10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降颅压、脑细胞保护和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5 h 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早期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的9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保护脑细胞、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的有4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49例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溶栓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23.25±3.18)、(23.47±2.56)分,治疗后分别为(15.36±2.02)、(9.74±1.59)分,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流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水平较对照组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栓溶解治疗尿激酶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某院收治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从股动脉插管至血管闭塞部位,尿激酶1万U/min持续泵人,用量25~100万单位;并选取同期年龄、病情、发病时间相匹配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记录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变化及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28d后研究组患者显效20例(55.6%),总有效率为77.8%(28/36);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30.6%),总有效率为69.4%(25/36)(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恢复患者脑部血流灌注,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发病时间<6h且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U,30 min内滴注完,同时准备动脉溶栓:行全脑血管造影,经微导管在靶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加入0.9%氯化钠中持续以1万U/min泵入,总量不超过100万U.静脉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60 min内滴注完.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溶栓后90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生活质量及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7d和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溶栓组[(8.97±4.56)分比(11.01±3.65)分,(6.88 ±2.31)分比(8.34±3.05)分,(4.06±3.02)分比(6.73±2.15)分](P<0.05或<0.01).两组溶栓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BI评分[(79.55±19.64)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69.31±21.35)分](P=0.0162).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mRS评分0~2分(疗效良好)率[72.0%( 18/25)]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52.0%( 13/25) ](P=0.0198).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该方法可能是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寻找脑梗死尿激酶溶栓应用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24 h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48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首先进行PT,APTT等指标检查,检查合格后,观察组给予尿激酶15万U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进行溶栓,对照组给予尿激酶5万U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进行溶栓,溶栓后,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22/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67%(10/2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2 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6/2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4/24),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时,尿激酶15万U的溶栓效果要明显优于尿激酶5万U,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7,(6):831-83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0例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0%、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诊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诊溶栓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血液流变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以上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SOD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诊溶栓静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有效,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于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选择发病6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rt-PA(0.6~0.9 mg/kg)治疗组58例与低UK(l万~1.5万IU/kg)治疗组5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后7 d与14 d的mRS评分、治疗后24 h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评分,并评价两组的疗效及脑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4 h与治疗后7 d,两组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d与治疗后14 d,两组的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 h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rt-PA组的总有效率(87.93%)略高于UK组(79.32%),rt-PA组SICH发生率(3.45%)略低于UK组(8.62%),P均0.05。结论 rt-PA与尿激酶治疗发病6 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前者的安全性略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CNFD)差值、并发症、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CNFD评分差值、总有效率、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45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以促进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方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1年8月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炎性因子、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I量表和NIHS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IL-1β、hs-CRP、GFAP、Ang-II、TNF-a和MDA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P<0.05)。结论 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提升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