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书中提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内经》提出的这种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原则 ,对今日养生保健颇有指导意义。1 《内经》“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含义阴阳学说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了阴阳的概念。《周易·系辞下》说 :“子曰 :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 ,阳物也 ,坤 ,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认为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金匮钩玄》一书中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通过研读丹溪《金匮钩玄》治疗杂病的内容,并对附录六篇大论进行重点分析,从“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这两大论中分析气血失调和阴不足的关系,并对《金匮钩玄》中丹溪养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金匮钩玄》书中“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的气血阴阳论是对丹溪养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该书中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主要体现在降火以滋阴、补阴血以润燥、健脾以养阴血、补血以生阴、补阳以生阴等五个方面;丹溪继承历代养阴观点并进行发展创新,对后世治疗杂病时应用养阴法有重要价值。[结论]《金匮钩玄》体现了丹溪养阴思想在杂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丰富了丹溪的养阴学术思想,促进了中医养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是《内经》的基本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  相似文献   

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用现在的话讲:万物之能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是由于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所促成的。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作好了养生之道,就能够和万物生长收藏的规  相似文献   

5.
浅谈温病养阴法临床应用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养阴“养阴”一词 ,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其原意要人们顺应四时阴阳以摄生。“养”即补养 ,养阴就是侧重于滋补人体之阴液。用生津养阴之品来滋补阴液的方法 ,称为养阴法 ,又叫育阴法、益阴法。从广义上来说 ,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因此 ,养阴法即是用生津养液、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 ,达到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目的。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所谓“存一份津液 ,便有一份生机” ,所以养…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养阴药又叫滋阴药或补阴药,适用于阴虚证。阴虚证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病。最常见的有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其基本症状是:肺阴虚多见干咳少痰、咯血、虚热、口干舌燥等症:胃阴虚多见舌绛、苔剥、  相似文献   

7.
《素问·阳明脉解》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甲乙经》中有“阳受气于四肢。”王冰、张介宾、张志聪均认为: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医家们对原文中的“本”字都是肯定的。近些年,一些中医杂志刊登文章,对“本”字提出疑问,大有以“末”代“本”之势,笔者认为“本”即根本。兹讨论如下:《难经·九难》曰:“诸阳为热。”《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关于阳是热的论述在《内经》中屡见不鲜。《素问·痹论》曰:“寒者,阳气少;热者,阳气多。”《素问·刺志论…  相似文献   

8.
朱丹溪在“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指导下,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滋阴治疗的方法治疗疾病,其滋阴并非是单纯的养阴,而是将滋阴与治脾补血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重视脾胃之气,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临床实践及保健防病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对于本句究该作何理解?历代注家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春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凉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全其真阳。持这种看法的,王冰可谓代表,他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其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百刻晓暮,食宜亦然。”但清代张志聪则认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相似文献   

10.
论因时养生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为了使大家对因时养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此对因时养生给予全面阐述。1 因时养生的基本原则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易·系辞》曰:“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此有明确论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告诉我们, 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相似文献   

11.
<正> 读贵刊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下简称《也谈》),得益非浅,然对其论点难以苟同,今不揣简陋,陈述管见。《也谈》列举了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马元台《素问注证发微》:“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  相似文献   

12.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以“调”为主论吕志杰河北中医学院(050091)武小妮河北省井陉县中医院刘忠举,王美兰河北省赤城县人民医院主题词桂枝汤/治疗应用,桂枝汤/分析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用之最广的方子是桂枝汤,故柯韵伯说: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七条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关于“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历代注家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1 认为发于阳是发生阳径 ,发于阴是发于阴径  如钱潢说 :“发于阳者 ,病入阳径而发也 ;发于阴者 ,邪入阴径而发也 ,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身热 ,阴胜则身寒’ ,阴阳更胜之变也。”2 认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 ,发于阴是发于少阴  如张隐庵说 :“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 ,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 ,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  相似文献   

15.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6.
《内经》“皮毛者,肺之合”的理论,对后世学者影响较深,心与皮毛的关系,《内经》中也有一些重要的论述,本文试作初步探讨。1 心与皮表的生理关系1.1 心气、心阳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刺禁论》曰:“心部于表。”张志聪注言:“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张景岳亦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姚止庵曰:“心为牡脏,属阳主表。”由上论可知心之阳气,能布达于肌表,有主司皮表阳气之功能,亦即皮表的温煦需赖于心阳的作用。1.2 心血、心液与皮表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  相似文献   

17.
滋阴法,乃是中医治疗学重要的法则之一。它是以急性温热病最易伤津劫液之特点为依据,而广泛运用于温病治疗的各个阶段。又与其它治法配合机会亦多,如滋阴解表,滋阴清热,滋阴攻下,滋阴息风等。其理论根据,本源于《黄帝内经》经曰:“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相似文献   

18.
正春夏也要养阳?是的,您绝对没看错,很多人就是在春夏时节未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导致身体阳气迅速流失,并产生疾病。春夏养阳古籍早有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20.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杂病,成得用此…….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