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选择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  视网膜脱离68例患者70只眼, 根据视网膜脱离类型和程度行不同的视网膜复位手术, 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一次手术复位者62只眼(其中19只眼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 视网膜复位率88.6%;6只眼再次手术, 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7.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数指以下者46只眼, 占65.7%;术后平均随诊(5.3±2.2)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05者58只眼, 占82.9%。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6, P=0.000)。术后并发症分别表现为疼痛1只眼, 视网膜前局限性增生3只眼, 并发白内障5只眼, 术后一过性高眼压8只眼。  结论  及时行合理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是确保视网膜解剖复位、恢复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9例(29只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除术后确诊为PCV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1例; 年龄40~84岁, 平均(61.5±11.5)岁。术前视力:光感者5只眼, 手动者17只眼, 眼前数指者3只眼, < 0.1者3只眼, ≥ 0.1者1只眼。29只眼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 其中13只眼给予C3F8填充, 14只眼给予硅油填充。14只眼合并白内障行摘除术。术后随访1~84周, 平均33周。  结果  术后23只眼视力提高, 占79.3%;6只眼视力不变, 占20.7%。末次随诊, 视力≥ 0.3者4只眼, ≥ 0.1者6只眼, ≥ 0.01者9只眼, 眼前手动与眼前数指者各5只眼。术前与术后视力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32, P < 0.05)。术后视网膜在位28只眼, 其中8只眼为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 视网膜脱离1只眼。29只眼手术中均见视网膜下大量出血。术后视网膜下出血均有不同程度吸收, 其中7只眼积血完全吸收, 仅见色素紊乱及机化膜。  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继发于PCV的玻璃体积血, 提高患者视力; 合并视网膜脱离时联合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及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伴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81例(86眼), 采用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行前后节联合手术。其中男性43例(46眼), 女性38例(40眼), 平均年龄(72.1±10.5)岁(60~83岁)。患者术前均行眼科常规检查、A/B超声检查及人工晶体度数测定。患者行23G微创切口穿刺后, 先闭合眼内灌注,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保留前房粘弹剂, 行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系统下高速玻璃体切割, 术后行硅油或C3F8或眼内灌注液填充。观察患者视力改善状况、眼底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48.0±12.6)min(35~65 min)。86只眼中, 术后视力提高者80只眼(93.0%), 不变者5只眼(5.8%), 视力下降者1只眼(1.2%)。术后角膜水肿者10只眼(11.6%), 前房反应25只眼(29.1%), 经对症处理1周后均明显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且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 釆用高速玻璃体切割并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可在术后快速提高视力, 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的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表现。  方法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临床视网膜复位但视力恢复不佳或有视物变形症状患者19例21眼, 应用3D OCT在其黄斑部行范围为6 mm×6 mm×1.7 mm、分辨率为512×128的三维扫描检查。分析患者黄斑部的OCT表现, 包括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神经上皮脱离情况、感光细胞内外节(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IS/OS)结合部情况等。  结果  3D OCT检查显示15眼存在黄斑区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 均为术前黄斑脱离的患者。其中14眼神经上皮的IS/OS结合部反光信号完整且增厚增强, 2眼可见中心凹外色素上皮层的高反射隆起, 2眼可见视网膜前膜反射信号。15眼中, 7眼神经上皮断续脱离。7例患者进行了多次OCT随访, 时间为术后3~12个月, 神经上皮脱离最终全部消失, 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7~1.2。  结论  3D OCT能发现临床视网膜复位患者的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并确定脱离范围,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神经上皮浅脱离, IS/OS结合部反光信号完整且增厚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硅海绵加压术治疗28例患者30只眼, 术前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的28例患者30只眼中巩膜外硅海绵加压缝合1针13只眼, 缝合2针14只眼(其中1只眼2个裂孔分开, 分别进行巩膜外加压1针), 缝合3针及以上3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 0.1为14只眼, 0.1~0.3为8只眼, > 0.3为8只眼。术后平均随诊(9.4±2.5)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 0.1为5只眼, 0.1~0.3为9只眼, > 0.3为16只眼,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视网膜24 h内复位20只眼, 72 h内复位8只眼, 再次手术3只眼。一次性手术成功率90%, 二次成功率100%。发生巩膜外加压海绵外露1例。  结论  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术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1个月), 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22只眼中有12只眼(54.5%)为视力明显改善, 6只眼(27.3%)为视力轻微改善; 3只眼(13.6%)为视力不变; 1只眼(4.5%)为视力下降。其中视力达到0.3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13.6%增加至术后的59.1%。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5±175)μm, 术后平均厚度为(220±105)μm, 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 < 0.01)。  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图像特征。  方法  对临床上已确诊为CSC的34例(40只眼)患者进行SD-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 分析其图像特征并对二者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40只眼的SD-OCT检查结果显示, 37只眼(92.5%)有黄斑区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 3只眼(7.5%)仅有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脱离的37只眼中, 9只眼(24.3%)感光细胞内外节结合部信号增强、增厚, 28只眼(75.7%)信号减弱或消失; 伴有色素上皮脱离20只眼(54.1%), 伴有色素上皮层增厚、不规则或隆起12只眼(32.4%), 仅有神经上皮脱离5只眼(13.5%)。3只眼SD-OCT与FFA均表现为色素上皮脱离者, 二者色素上皮脱离位置和大小相一致。28只眼FFA表现为荧光渗漏点者, SD-OCT在相应位置均有色素上皮增厚、不规则、隆起或脱离。SD-OCT较FFA能发现更多的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  结论  CSC患者的SD-OCT多数在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增厚、不规则、隆起或脱离, 感光细胞内外节结合部信号多数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 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 mg/d, 晨起顿服, 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况减量20 mg; 减至80 mg/d时, 每5天减量10 mg; 减至60 mg/d时, 每周减量5 mg; 减至15 mg/d后维持1~2个月, 以后每周减量5 mg至停药。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第2天头痛症状消失, 视力有所改善。3 d后视力明显提高, 眼底视网膜脱离情况明显好转。7 d后视力≥ 0.5者36只眼, 占85.7%, 视网膜脱离均消失。1个月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最佳水平。随诊观察12~36个月期间无复发病例, 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激素并发症。  结论  对于VKH初发病例早期大剂量应用泼尼松口服及长期的泼尼松口服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本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资料, 共16例16眼, 均行表面麻醉下手术, 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术后1~3 d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总结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16例患者中, 男8例, 女8例, 年龄(46.4±14.4)岁(19~68岁), 病程(16.8±14.7)d(3~60 d), 术后随诊时间(7.3±7.0)个月(1~28个月)。15例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8个钟点内, 1例裂孔位于颞下方。14例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 其中10例1个裂孔, 3例2个裂孔, 1例3个裂孔, 另2例有多发筛状裂孔, 但裂孔范围小于3个钟点。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2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 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 5例在术后4 d至4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 其中3例为原视网膜裂孔未能闭合, 2例为新发裂孔。一次手术未成功的患者, 再次或者多次手术后视网膜总复位率为100%。一次手术成功的8例患者中, 5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 5例术后视力提高, 3例无变化; 两次或者多次手术的8例患者中, 3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 5例术后视力提高, 1例无变化, 2例下降。9例黄斑脱离的患者中, 7例术后视力提高, 而7例无黄斑脱离的患者中, 3例术后视力提高。  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注气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术方法, 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和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因此术前应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600眼, 其中接受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M-LASIK组)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 (F-LASIK组)各150例300眼。观察手术后1个月内角膜瓣愈合、视力、干眼的3项客观指标[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泪液分泌试验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 FS)评分]、角膜地形图和主观症状的问卷评估。  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瓣均一期愈合, F-LASIK组有1只眼术后第1天角膜瓣细皱, 冲洗后好转; 所有眼均达到手术前预期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值K1、K2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 < 0.05),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 术后1个月两组BUT、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均明显下降, FS评分明显增加(P < 0.05)。术后1个月F-LASIK组BUT明显高于M-LASIK组(P=0.045), 泪液分泌试验、F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ASIK组主观症状的评分总和明显低于M-LASIK组(Z=-0.989, P=0.043);满意度明显高于M-LASIK组(Z=-2.316, P=0.021)。  结论  传统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和现代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及生活视觉质量, 而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满意度更高, 且可以减少术后干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孙俏  孙涛  徐艺  杨晓璐  许迅 《华西医学》2011,(6):912-918
目的 对比玻璃体手术和巩膜环扎术对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剥离(rhegmo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对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e,RCT)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视网膜巨大裂孔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视网膜巨大裂孔病人11例(11只眼),其中2例因钝挫伤后视网膜巨大裂孔、周围视网膜在位的病人,给予环扎、巩膜外垫压、冷凝、激光光凝治疗;9例并发视网膜脱离病人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7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2例注入C3F8气体,5例术中切除晶状体。结果随访3~30个月,2例注入C3F8者分别于术后20d、1.5月又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复位视网膜并注入硅油,其余9例视网膜均在位。1例因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视网膜巨大裂孔无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者,可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如视网膜裂孔边缘卷曲、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增殖,需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霞  谭业双  许玲  张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038-2039,204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对因玻璃体积血住院手术的患者45例(4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7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9眼,高血压眼底出血4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眼,老年性黄斑变性1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36眼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15眼联合硅油填充术,18眼行C3F8注气术,12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47眼中有7眼视力无提高,其余40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复发性玻璃体积血、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但须注意预防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于严重眼外伤致无光感病例的手术原则和手术方式。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自2010年7月-2011年1月收治的重症眼球破裂伤无光感病例36例,对其手术方式及治疗时机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为行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及处理相应病变,并行硅油填充。结果:术后视力18例仍为无光感,18例为光感至0.25。术后36例患者中24例视网膜在位,眼压多数在8~33miD.Hg(1mmHg=0.133kPa),经对症处理后眼压维持稳定。结论:部分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经及时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可获得一定的视力。玻璃体切除术可改善重症眼球破裂伤的预后,挽救部分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347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47例(486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者379眼,占77.98%;0.3~0.5者58眼,占11.93%;0.1~0.3者34眼,占7.00%;0.1者15眼,占3.09%。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大于或大于0.5者392眼,占80.66%;0.3~0.5者52眼,占10.70%;0.1~0.3者28眼,占5.76%;0.1者14眼,占2.88%。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撕囊失败、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渗出性炎症、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及虹膜红变。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但手术技巧的要求比普通白内障高,否则并发症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方法  2 1 0例老年性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 ,观察术后视力恢复状况。结果  2 1 0例中 ,2 0例 (9.52 % )发生术后低视力 (视力 <0 .3) ,导致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例 ,有青光眼手术史、高度近视各 2例 ,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各 1例。手术并发症致低视力 1 1例。结论 术后低视力主要与伴有眼病尤其是眼底病变、手术并发症有关 ,因此 ,应力求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处理的能力 ,并应重视白内障患者眼部原有的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在后发性白内障处理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31例无法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的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23G玻璃体切割器进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31例患者中28眼(82.35%)视力明显提高,6眼(17.65%)视力保持不变。视力无变化者中2眼术后检查发现存在眼底病变,其余4眼属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已形成弱视,视力提高欠佳;所有患者中除1例因手术切口位置选择不当造成人工晶状体损伤外,其余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较快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对于无法行Nd:YAG激光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透明角膜切口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To report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needle perforation an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erforation,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ubretinal hemorrhage (SRH) during retrobulbar injection. CASE SUMMARYA 65-year-old female was scheduled to undergo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in her left eye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During retrobulbar anesthesia, needle perforation of the globe occurred. Massive SRH in the inferotemporal quadrant together with vitreous hemorrhage were observed. The patient underwent PPV combined with retinotomy for removal of the massive SRH. After earli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successful reattachment of the retina was achieved.CONCLUSIONInadvertent globe penetration during retrobulbar anesthesia is associ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and may result in blindness. Timely detection and earlier intervention may be benefici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共98眼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3组,I组眼轴长度(27.00~29.59)mm 35只眼,Ⅱ组眼轴长度(29.60~32.19)mm 30只眼,Ⅲ组眼轴长度(32.20~34.70)mm 33只眼,均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校正视力≤0.1者7眼(7.14%),0.2~0.4者19眼(19.39%),≥0.5者72眼(73.47%)。其中≥0.5者I组34眼(97.14%),Ⅱ组23眼(76.67%),Ⅲ组15眼(45.4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充分矫正屈光不正,解除光传导通路障碍,提高视力,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