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粉填塞用于开放式改良乳突根治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例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开放式改良乳突根治术并采用骨粉行乳突腔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鼓膜和乳突腔形态, 并对术腔完全上皮化时间和术后听力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例患者均干耳; 手术后鼓膜形态接近正常, 乳突腔体积明显缩小; 完全上皮化时间平均29.9 d。8例行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患者平均听力提高(11.7±1.8)dB, 听力重建效果好。  结论  开放式改良乳突根治术术腔采用骨粉填塞法简便易行, 术腔表面光滑, 愈合时间缩短, 鼓膜形态良好, 听力重建效果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 54例在本院行CT引导下细菌性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54例肝脓肿患者中37例为单一病灶, 17例为多发病灶; 脓肿平均最大径为(10.5±5.6)cm; 穿刺技术成功率为10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全部患者穿刺引流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拔除外引流管, 平均置管时间(20.6±7.8)d; 另13例患者症状好转后, 带管出院。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诊断视神经管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应用软组织算法及骨算法薄层扫描对19例视神经管骨折患者进行检查,获取层厚为0.625mm 轴位图像,利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并结合轴位图像综合分析视神经管骨折患者的CT 表现。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单纯视神经管骨折3例,其余16例均合并眼眶或颌面部多发骨折;单纯视神经管管壁骨折5例,内侧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2例;多发视神经管管壁骨折14例,内侧壁受累者12例,上壁受累者9例,2例为视神经管全段骨折;本组中未见单纯下壁或外侧壁骨折的病例。CT表现:①直接征象:骨质连续性中断为最直接的骨折征象,本组19例均可见此征象。其又细分为线性骨折5例,仅见骨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端没有任何移位,对位对线良好;错位骨折5例,其中3例骨折断端朝向内侧,骨折断端向内可能刺伤视神经;撕脱骨折4例,视神经管内可见游离碎骨片影;粉碎性骨折5例,多处骨质连续性中断。②间接征象:视神经管内积气3例,蝶窦积血9例,视神经增粗、扭曲4例。结论 采用MDCT多种算法薄层扫描,通过VR、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管骨折的类型、范围,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信息,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图像引导在宫颈癌腔内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4月至8月间本科收治的所有需用Fletcher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92例, 首次腔内放疗施源器置入术后, 治疗计划设计前行CT扫描。三维方向测量CT图像中宫腔管长度及宫体倾角, 记录子宫穿孔及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病例并归类分析。  结果  92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子宫穿孔, 发生率为3.3%, 均为无症状性, 为所有患者中子宫后倾角度最大的3例。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患者26例(28.3%), 其中宫腔管距宫底距离过近且邻近小肠者13例, 宫腔管位置偏离宫腔中心未达穿孔者9例, 宫腔管距离宫底过远者4例。发现施源器位置得当, 但宫体小且被乙状结肠包绕距离过近者1例。  结论  将CT模拟影像引入二维腔内放疗定位能及时发现子宫穿孔及其他施源器位置不佳情况, 据此调整二维腔内放疗计划并指导下次施源器置入角度, 方便快捷,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病理诊断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01年至2010年诊断的3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  结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所见无特异性, 镜下形态多样, 有血管瘤样、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样改变, 但均能找到较特异的血管肉瘤诊断特征。  结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形态复杂多变。病史、临床症状、影像检查、病理活检的综合运用, 对这一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自行研制口腔外粘贴式鼻牙槽矫治装置并初步探讨其对新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手术前矫治的效果。  方法  自行研制外贴式鼻牙槽矫治器, 对1例出生12 d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进行术前矫治, 利用上唇粘贴技术恢复口唇张力, 并以其为支抗粘接固位预制的鼻孔支撑装置对裂隙侧塌陷鼻孔进行塑形, 疗程为3个月。  结果  患儿矫治3周后牙槽突裂隙缩小3 mm, 3个月后裂隙完全关闭; 鼻小柱明显直立, 塌陷的鼻翼上抬呈圆拱状, 患侧鼻孔形态接近未裂侧鼻孔。  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研制的外贴式鼻牙槽矫治器可以有效地缩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软硬组织裂隙, 改善鼻孔外形, 为Ⅰ期唇裂修复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通过眼科检查、头颅磁共振及实验室检测, 确诊4例视隔发育不良患者, 并对患者进行随诊。  结果  4例患者均有双侧视神经发育不良、视力低下和眼球震颤。1例患者有身材矮小、癫痫、智力低下及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减低; 其余3例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头颅磁共振显示1例患者视神经和视交叉变细, 垂体结构不清; 余3例均表现为脑中线结构缺陷, 包括典型胼胝体缺如、左侧脑发育不良、脑室扩张和胼胝体较薄。  结论  严重视力损伤、视神经发育不良、脑中部缺陷、垂体相关激素异常及智力和运动发育迟缓是该组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静脉成像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的图像质量, 并对肾上腺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形态学观察。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双侧肾上腺形态大致正常的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 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 评价图像质量, 并分别描述肾上腺静脉解剖位置、变异及与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关系。  结果  以MIP或MPR技术评价图像质量, 左肾上腺静脉97例(97%)为1级, 1例(1%)为2级, 2例(2%)为3级; 右肾上腺静脉52例(52%)为1级, 19例(19%)为2级, 29(29%)例为3级。左肾上腺静脉均为1支; 91%与膈下静脉汇合后汇入左肾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6±0.6)mm(2.4~4.5 mm); 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形成交角, 平均为(121.9±16.0)°(150~58°)。2例发现右侧双支肾上腺静脉; 67例(94%)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4例(6%)汇入右副肝静脉; 右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2±0.5)mm(1.9~4.0 mm); 右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形成交角, 平均为(75.3±16.6)°(90~35°)。  结论  多排螺旋CT双侧肾上腺静脉成像结合MIP和MPR技术可清晰显示大部分肾上腺静脉, 尤其是左肾上腺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患者实施T管脱机阶段使用加温器进行热湿化的气道管理效果。  方法  将60例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经治疗后具备脱机指征的重症患者用简单随机法分为T管脱机组(对照组, 30例)和T管加温器脱机组(研究组, 30例), 对照组使用T管连接可调节输液器, 控制湿化液速度,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使用加温器置于可调节输液器距T管10 cm处, 进行加温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痰痂形成情况, 是否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带管时间。  结果  研究组在痰液黏稠度(P=0.03)、刺激性咳嗽(P=0.04)、气道出血(P=0.01)、痰痂形成(P=0.02)方面, 气道管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研究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 平均带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  结论  T管加温湿化在机械通气患者试脱机阶段可有效稀释痰液, 减少气道并发症, 增加氧疗效果, 取得很好的气道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患者血清IgG4水平变化与腹部受累器官CT形态变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AIP且相关资料完整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胰腺及腹部胰外受累器官CT形态变化, 并分别根据其变化趋势将患者区分为好转与无好转, 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血清IgG4水平变化趋势、胰腺形态变化趋势与腹部胰外受累器官形态变化趋势三者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  血清IgG4水平变化与胰腺形态变化趋势一致者13例, 不一致者6例, 一致性检验P=0.169;血清IgG4水平变化与腹部胰外受累器官形态变化趋势一致者15例, 不一致者4例, 一致性检验P=0.013;胰腺与腹部胰外受累器官形态变化趋势一致者15例, 不一致者4例, 一致性检验P=0.020。  结论  血清IgG4水平与腹部胰外受累器官形态变化趋势、胰腺与腹部胰外受累器官形态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 血清IgG4水平与胰腺形态变化趋势一致性差。  相似文献   

11.
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螺旋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300例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经MSCT扫描,分别行MPR、VRT、SSD三维重建图像,分析图像表现及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老年腰椎退行性改变表现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真空现象”、椎小关节病变、周围型的侧隐窝狭窄、退变性脊椎滑脱等。MPR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重建同样高质量图像,较好地观察脊柱曲度、椎间盘病变、椎小关节、椎管内及椎间孔改变及椎体边缘性骨质增生;VRT及MPR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腰椎弓峡部骨质状况、椎体边缘骨质增生;SSD在显示脊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方面效果好,与VRT效果相当;并可以进行三维测量。结论MSCT容积扫描所得薄层轴位图像结合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所得的三维重建图像能明确反映腰椎退行性病变各种影像变化,综合应用以上各种重建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及评价脊柱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173例肝癌患者,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同时应用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41例,其中迷走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12例,迷走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迷走肝右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迷走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右肾动脉2例。肿瘤血管畸形或破坏131例。病灶内滋生血管61例,病灶内肿瘤染色142例。在发现肝动脉变异方面,VRT与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MIP均优于MPR(P〈0.05);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病灶内滋生血管、病灶肿瘤染色等方面,MIP优于VRT和MPR(P〈0.001);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方面,VRT优于MPR(P〈0.05);但在肿瘤病灶染色及病灶内滋生血管方面,MPR优于VRT(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评价肝癌供血动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胸廓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对临床怀疑胸廓骨及肋骨骨折的病人17例进行容积扫描,将薄层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 4.4,ADW4.4)后,应用容积再现法(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PR)等构建三维重建图像。结果 17例患者中,胸骨柄骨折2例,胸骨体骨折1例,肩胛骨骨折5例,胸腰椎骨折7例,肋骨骨折2例。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能快速、诊断胸廓外伤及骨折。VR技术在显示胸廓骨折的空间解剖结构上有优势,而MPR和MIP对于细微骨折显示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对轴位重建图像、多平面图像(MPR)、最大密度图像(MIP)、表面遮盖图像(SSD)、容积再现图像(VRT)进行分析并分型。结果 De Bakey分型:Ⅰ型15例,Ⅱ型7例,Ⅲ型8例。轴位图像、MPR、MIP能清楚准确地显示30例患者病变真、假腔,真、假腔密度差及延时后假腔密度高于真腔的密度变化、撕裂口位置及内膜片形态,显示率达到100%;SSD、VRT较好地显示病变大体外观,VRT显示主动脉与分支血管情况优于SSD。结论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215例病例成像清晰,DSA或手术(病例均行DSA检查、207例行手术)证实,215例共238个动脉瘤,其中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正确诊断230个动脉瘤,漏诊8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手术发现DSA漏诊3例共3个动脉瘤。其中M IP、MPR正确显示230个、VRT显示221个、SSD显示219个。本组CTA敏感性为96.6%,阳性预测值99.6%。CTA检查与DSA检查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合理利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颧骨颧弓整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颧弓截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颧弓截骨手术患者进行MSCT检查,并通过多平面重建法(MPR)、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颧弓的形态并测量相应数据。[结果]110例患者均获得了精确的颧弓弦长、弧高等参数,所有患者手术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MS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颧弓的三维立体解剖结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为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显示率分别约90%、68%。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PHILIPS公司16层螺旋CT对1 000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对原始数据做薄层图像重建并传输至工作站,然后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图像重建方法,将不全或无错位骨折定为隐匿性骨折。观察分析肋骨和肋软骨骨折情况,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病变。结果 1 000例中,170例诊断为单发或多发肋骨隐匿性骨折。肋骨骨折总数为195根。CT轴位扫描显示肋骨骨折184根,检出率为94.4%。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后显示肋骨骨折193根,检出率为99.0%。其中2根肋骨骨折CT轴位扫描显示而三维重建未能显示,11根肋骨(肋软骨)骨折三维重建显示而CT轴位扫描未显示。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诊断肋骨隐匿骨折的准确性要优于常规CT轴位扫描,为临床诊治肋骨骨折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多层螺旋CT薄层横断面扫描,部分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各方法对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 肩、肘、膝、踝关节及骨盆创伤78例,CT横断面扫描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SSD重建,明确诊断75例;71例行VR重建,明确诊断70例;37例使用了MPR重建,均获明确诊断。图像显示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可发现细小骨折但缺乏立体信息,3D重建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向观察,清楚直观;MPR法显示骨折线走行和移位更有优势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结论 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结合使用可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性,简化思维,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7月间,对46例骨关节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三维成像技术(vo1ume rendermg technique,VRT)令人满意地显示出三维重建图像,CT发现9例X线平片上漏诊的多骨骨折,18例表面阴影显示法(shacled surface display,SSD)和VRT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及走向.结论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能直观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对骨折的诊断、分类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