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纵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纵轴超声内镜对145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19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术(EUS-FNA)。结果:经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胃肠间质瘤54例,平滑肌瘤38例,平滑肌肉瘤1例,息肉6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4例,囊肿2例,壁外压迫29例。经病理证实61例。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经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93例中平滑肌瘤27例,间质瘤2例,脂肪瘤21例,异位胰腺13例,静脉瘤9例,正常结构5例,管腔外压17例.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总结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者24例II缶床资料,分析EUS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外压性病变5例(20.8%),其中纵隔神经鞘瘤1例.纵隔淋巴结核1例,纵隔肠源性囊肿1例,胰腺癌2例,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60.O%.黏膜下病变19例(79.2%),其中间叶源性肿瘤9例,脂肪瘤1例,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食管结核2例,胃壁脓肿1例,胃壁蜂窝织炎1例,胃癌2例,胃壁巨大憩室嵌入脾脏1例,壶腹癌1例.有2例进行了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均获得细胞病理学诊断,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符;定位诊断准确率94.7%,定性诊断准确率63.2%.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有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对其定性诊断价值较低,积极开展EUS-FNA是提高定性诊断准确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对误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1 3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误诊较多的病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误诊原因。结果:病理与超声结果符合的病例有106例,与超声结果不符合的有35例,诊断准确率达75.18%(106/141),明显高于胃镜的诊断准确率33.33%(47/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下,回声不均匀、起源于肌层的黏膜下肿瘤,间质瘤的可能性比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P<0.01);对病灶位于胃窦尤其是胃窦大弯,并且超声图像示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形状不规则、起源于肌层的胃黏膜隆起性病变,除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是否存在胃异位胰腺的可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较困难;对起源于肌层的形态不典型的胃异位胰腺,有时与胃间质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小探头与充气CT分别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lesions, SML)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SML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下内镜小探头联合ESD治疗,对照组采用充气CT联合ES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白蛋白(ALB)、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评分、D-乳酸(D-LA)、运铁蛋白(TF)、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ALB、I-FABP、PG-SGA、D-LA、T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ALB、TF水平高于对照组,I-FABP、PG-SGA、D-L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优良率(96.67%vs 73.33%)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2015年两年间本院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03例,所有患者后均经超声内镜检查,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56例纳入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胃镜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患者超声检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共46例,其中平滑肌瘤16例、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8例、间质瘤2例、静脉瘤7例;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结论 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价值高,可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来源于上消化道管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病变。内镜检查很容易发现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变,但很难判断其性质。微探头超声内镜(erdoscopic 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技术能清晰显示消化道壁及周围结构,对黏膜下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内镜下治疗病理结果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 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2014年间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行内镜下治疗后取得病理的4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息肉30例,间质瘤6例,异位胰腺2例,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4例,纤维脂肪瘤1例,腺瘤2例,与手术病理相对比,符合率100%。结论MPS可显示上消化道病变的性质与浸润范围,对层次来源可有精确提示,对进一步选择治疗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内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6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内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检查,除45例为正常脏器外压、5例黏膜下血管瘤、7例静脉曲张而进行随访观察外,其余均经手术或活检获取病理确诊,将2种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黏膜下肿瘤104例,以间质瘤居多;胃非肿瘤性病变82例,以壁外压迫居多;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的74.2%(P0.01)。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胃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对6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结果平滑肌瘤34例,息肉2例,脂肪瘤1例,静脉瘤1例,异位胰腺1例,壁外压迫23例。均明确了病变的起源层次。结论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定位和初步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MPS对46例5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息肉22个,间质瘤12个,脂肪瘤4个,异位胰腺3个,囊肿3个,外压性改变3个,食管静脉曲张2个,胃黏膜脱垂2个,胃窦早癌1个,无病变者1例。部分选择治疗的病灶术后诊断与MPS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安全、简便、无创,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方法,并依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定其诊断。方法自2003~2007年我们对38例食管粘膜下肿瘤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对位于粘膜肌层的肿瘤进行圈套电切或电铲除的方法切除,对超声胃镜确定位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做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SD)切除,并对切下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连续切片进行CD34、CD117、Vimentin、Desmin染色方法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位于粘膜肌层的26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5ram(10~35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min(3~31min);位于固有肌层的1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0mm(12~32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10min(96~145min),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进行第二次ESD手术。免疫组化结果:本组38例CD34为100%阴性,CD117为100%阴性,Vimentin为81.6%阴性;Desmin为100%阳性(++~+++),均确定为平滑肌瘤。结论消化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进行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包括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食管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选择治疗方式的意义。方法:对食管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检查资料进行诊断并选择治疗方法。结果:22例患者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3例,食管癌3例,食管静脉瘤2例,未见异常发现1例。其中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的直径<2 cm的良性病变有9例采用内镜下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MPS对食管隆起病变的大小、层次和性质能够明确,并有助于选择适当病例进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患者53例,共治疗病变56处。依次进行标记、注射、环周切开、剥离、止血等步骤。切除标本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所有56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另1例胃体增生性息肉,病变完整切除,创面出血,热活检钳反复止血不成功,再以止血夹夹闭仍无效,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遂急诊中转开腹止血手术。术后延时出血1例: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 d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53例患者均康复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后遗症。53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在随访2-30个月后不存在复发患者。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77-8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辅助联合化疗方案对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治疗方案为紫杉醇和顺铂联合化疗(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方案为ESD联合紫杉醇和顺铂化疗(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16个月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和43.33%(均P0.05)。实验组患者的胃肠蠕动、肠鸣音、排便功能及肛门排气的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短(均P0.05)。两组出现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实验组复发率及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术中3例患者有出血症状,使用氩离子进行抗凝均得到缓解,术后2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情况。结论 ESD联合紫杉醇和顺铂化疗方案治疗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近远期临床疗效,缩短患者胃肠动力恢复时间,降低其复发率及转移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食管癌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符合标准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n=15例)与非狭窄组(n=37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筛选获得与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的指标,再将有关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影响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因素,并基于上述因素对应系数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选择拟合优度检验评判预测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固有肌层损伤、病变环周范围、肿瘤浸润深度、剥离的纵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有固有肌层损伤(OR=4.310,95%CI:2.307~8.055)、病变环周范围>3/4环周(OR=12.820,95%CI:3.781~43.470)、肿瘤浸润深度进展至M3~SM1期(OR=6.482,95%CI:2.747~15.294)、长剥离...  相似文献   

20.
周瑞刚  张玉凤 《吉林医学》2011,(32):6759-6760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3例月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检测子宫大小,并着重检查宫腔内异常回声包块的形态及血流信号情况。结果:超声显示52例受检者,宫腔内有异常回声包块,其中49例为单纯性黏膜下肌瘤,2例为宫腔息肉,1例为不全流产后的宫腔内少量残留。结论:对诊断黏膜下肌瘤,阴道超声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