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发现78例存在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多发病变分别为28.2%(22/78)、34.6%(27/78)和37.1%(29/78),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22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38/84),颅内动脉狭窄27例,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47/114)。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1),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7例盗血现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8例,脑梗死116例,判断责任动脉,测量其狭窄段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在304例患者中,227例(74.7%)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93例(85.0%)可判断责任动脉,其中104例(53.9%)为单纯颅外动脉、70例(36.3%)为单纯颅内动脉、19例(9.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7/116,82.9%)显著高于TIA组(130/188,68.8%)(P<0.01).TIA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发牛率(26/107,24.3%)显著高于脑梗死组(6/86,7.0%)(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28/86,32.6%)显著高于TIA组(22/107,20.6%)(P<0.01),但IIA组责任动脉狭窄长度和程度与脑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较IIA组更多见,TIA组以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组以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多见,而脑缺血程度与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7.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 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 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74例TIA患者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9 ICA)系统TIA45例,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系统TIA 29例,均行DSA检查以了解两系统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了解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 DSA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4.4%(38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31.1%(14例)、26.7%(12例)和11.1%(5例),其中颅内动脉狭窄为44.4%(20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22.2%(10例)(P<0.001);VB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5.5%(19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17.2%(5例)、27.5%(8例)、20.7%(6例),其中颅外动脉狭窄为44.8%(13例),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狭窄的13.8%(4例)(P<0.001).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ICA斑块检出率为44.4%(20例),高于VBA系统TIA患者的24.1%(7例);VBA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检出率为44.8%(13例),显著高于ICA系统TIA患者的13.3%(6例)(P<0.001).结论 ICA系统和VBA系统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和动脉硬化斑块分布存在差异,前者以颅内病变多见,后者则以颅外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4.
刘迪  涂明义  郭宏伟  皇甫留杰  郑明 《内科》2014,(2):158-159,1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13例(10.83%),动脉硬化性改变24例(20%),血管狭窄或闭塞78例(65%),非动脉硬化性改变5例(4.17%),其中烟雾病3例,动脉夹层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结论颅内段血管狭窄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建议TIA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