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止血、脱水、镇静等常规治疗,并于24h后行腰穿放脑脊液。治疗组每次放液10—20ml,后注入生理盐水10ml,维持颅压在6—9mmHg之间。对照组只放液3—5ml送检。对有颅内高压症状者,先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每天或隔天放液1次,共3—5次。结果治疗组症状及脑脊液7—10d可恢复正常,对照组多在2、3周才恢复,并有2例因脑血管痉挛致脑梗死,1例脑积水。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穿放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吕占清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654-265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综合征。SAH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其致死率和伤残率均较高,我院2000年1月~2003年6月收治46例SAH,通过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均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  相似文献   

3.
4.
5.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除一般处理及药物治疗外,可行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可减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减低正常颅压脑积水发生率,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目前常采用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仍为反复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此法因反复穿刺,每次操作时间长,病人痛苦而难以接受。自2001年来我们改为腰椎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SAH1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做一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40岁,均为SAH~其中12例由CT提示腰椎穿刺确诊后置管引流,5例因伴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形成,而行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中见广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于开颅术后2~3d置管引流。1.2方法:在局麻下于L3~4间隙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见血性脑脊液流…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症状重,并发症多,如:再出血。脑血臀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单一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我科于2003年2月~2005年6月收治的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术配合药物治疗,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辅助治疗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效果。方法对21例新生儿IVH及41例SAH患儿应用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IVH患儿中,穿刺放出的脑脊液均为血性,送化验室常规镜检见大量新鲜红细胞并有皱缩红细胞,同时生化检验蛋白含量明显增高。41例SAH患儿中,穿刺放出脑脊液为清亮无色或微黄色,送化验室常规镜检未见红细胞,同时生化检验蛋白含量基本正常。结论腰穿放脑脊液治疗IVH效果满意,对于SAH效果可疑。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一般指的都是原发性,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在美国占所有卒中病人的5%,年发病率为1/10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患者入院后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解痉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有效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科应用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19岁。因突发剧烈头痛、呕吐1天,经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烦躁,痛苦面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颈部明显抵抗。心肺(-),腹(-),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彬斯征(-),卡道克征(-),双侧尼格征( )。入院后经腰穿证实为血性脑脊液,而后给予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外引流,保持腰蛛网膜下腔内压力维持在180~200mmH2O,共引流4d,脑脊液颜色呈略淡黄色,病人头痛症状明显减轻而拔管。继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穿刺对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病人出血量多少引流或置换脑脊液解除高颅压症状,防止蛛网膜下腔粘连。结果:15现人无一例死亡,疗效比内科保守治疗明显提高。结论:蛛网膜下腔穿刺是适应基层医院开展的治疗脑室出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的脑底部腩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致残率最低而死亡率最高,其并发症多且重,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交通性脑积水,脑室扩张等,其中再出血是致命的并发症。我院于2004年9月-10月期间收治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引进了脑脊液置换技术,配合药物治疗及全面护理,目前病情稳定,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再出血是SAH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掌握SAH再出血的相关因素,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血性脑脊液为主要表现,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多变,常在短时间内症状和体征就达到最高峰,有再次出血的危险性。死亡率和复发率较高。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在发病后2周内发病率最高,其次为3周-6周,6个月复发率减少。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软脑膜血管非外伤性破裂出血,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也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本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72例,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早期外科手术和脑血管痉挛的积极防治,已使总死亡率由50%降至33%。但是,年龄在60岁以上SAH患者预后仍较差,死亡率高。本文通过对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SAH患者进行回顾,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便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老年人SAH,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0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它占脑卒中的13%-15%,占出血性卒中的20%。SAH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多见于中青年人,5%-20%有阳性家族史。发病率约5~20/10万人年,死亡率3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本组11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DSA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