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腮腺沃辛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5例腮腺沃辛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85.7%)腮腺沃辛瘤患者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岁;31例(88.6%)发病部位为腮腺浅叶的下极和后极。4例(11.4%)发病部位为耳前区;8例(22.9%)有明显的消长史;通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11年,均无复发。[结论]腮腺沃辛瘤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通过肿瘤及周围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尽可能采用前者术工。 相似文献
2.
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是腮腺最常见的两种良性肿瘤。发生于腮腺的多形性腺瘤MRI平扫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因含黏液其信号高于脑脊液;如发生坏死、囊变,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肿瘤有纤维包膜,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沃辛瘤(腺淋巴瘤)内上皮成分嗜酸性并具有淋巴组织及密集排列的细胞核,故T2WI多以低信号为主,且信号均匀居多,可作为与混合瘤的鉴别点。本文研究发现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在MRI成像上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期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1种。由于有浸润包膜和容易复发的倾向,临床上把混合瘤归入临界性肿瘤,即界于良恶性之间的1种肿瘤(1)。虽然诊断并不困难,但因其生物学特性,常常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我院自1982年4月至1...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多,目前外科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20世纪时学者们由于对面神经解剖和多形性腺瘤包膜病理特性缺乏了解,该病的主要术式为单纯肿瘤剜除术,但术后容易导致复发;试图通过扩大切除的范围控制复发率,于是包膜外切除术开始运用于临床,虽然切除了肿瘤的包膜,但是复发率仍未能很好地控制。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切术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但是伴随着面神经损伤的加重,似乎又矫枉过正。腮腺部分切除术作为新的腮腺手术形式,不但降低了复发率、面神经损伤率,还得到病理学基础研究证据的支持,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但是在经典的腮腺浅叶切除术与先进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之间仍存在争议。经过整形学、病理学、基因检测法等方面探究这两种手术的优劣均各有差异。本文从腮腺术式的演变历程探讨腮腺术式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腮腺混合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涎腺肿瘤,与面神经等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就我院自1986~1999年间,收治的36例经组织病理学确定的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造成的原因,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腮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占涎腺肿瘤的80%,其中良性肿瘤占腮腺肿瘤的75%[1]。浅叶良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通常是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潍坊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03年以来,对于部分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包膜外的腮腺块状切除,只解剖部分面神经或不解剖面神经,取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70%.该肿瘤以组织病理形态学多样性为特点,主要由包膜、上皮细胞、黏液间质及软骨样组织等成分组成.其标准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原发部位的病灶.单纯肿瘤剜除术的复发率高达10%~45%,这种高复发率导致手术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及对面神经解剖的熟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包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剜除术后包膜浸润、伪足、卫星结节等残留导致术后复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术后的复发率在0.3%~4%.然而有少数学者主张常规行腮腺全切除术.理由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多中心论.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腮腺囊外切除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复发率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术后患者腮腺功能保留并且面貌改变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达到疗效的目的下降低并发症,保留腮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但该术式的具体切除范围仍不明确.本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外科安全手术切缘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42例腮腺肿瘤的病理分型及术式,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腮腺肿瘤病患者42例,通过术前B超和cT检查,术中行快速冰冻检查,对良性肿瘤采用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恶性肿瘤采取肿瘤及腮腺全切除术。结果:本组25例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均无复发;6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其中1例已死亡。结论: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术对术式的选择十分有益,可减少创伤和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全身均可发生.在头颈部,以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居多,面神经较少.多数面神经鞘瘤累及面神经鼓室部或垂直部,9%位于腮腺内,在腮腺区肿瘤中发生率为0.2~1.5%,临床上易被误诊.我们近期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安全有效地解剖面神经是成功完成腮腺肿瘤手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a螺旋水刀进行腮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以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应用螺旋水刀完成腮腺手术的43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的36例腮腺肿瘤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面瘫和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螺旋水刀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89±3.74)mL vs.(12.15±2.11)mL,P<0.05],手术时间[(90.28±25.30)minvs.(76.32±20.74)min]和术后住院天数[(6.39±1.38)d vs.(6.45±1.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水刀组6例(14.0%)Ⅱ级面瘫,1例(2.3%)Ⅲ级面瘫,无涎瘘发生;对照组5例(13.9%)Ⅱ级面瘫,2例(5.6%)Ⅲ级面瘫,1例(2.8%)Ⅳ级面瘫,1例(2.8%)涎瘘。两组均无发生永久性面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保留耳大神经患者术后有轻微的耳垂麻木症状。结论:螺旋水刀行腮腺手术安全可靠,是传统手术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及比较超声刀在腮腺浅叶功能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手术治疗64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刀片组、电刀组和超声刀组。均行腮腺浅叶功能性手术,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天总引流量、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涎腺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天总引流量、面神经损伤及术后涎腺漏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明显优于传统刀片组和电刀组。结论在腮腺手术中应用超声刀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好,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右侧腮腺腺淋巴瘤伴多形性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5岁。主因右侧耳屏前及下颌角区发现肿物3个月就诊。查体:右侧耳屏前可触及1.0cm×1.0cm×0.5cm大小的卵圆形肿物,右侧下颌角后侧见一约4.0cm×3.0cm×2.0cm大小的肿物,两肿物触之质中,均可活动。术中见:耳屏前约1.2cm×0.8cm×0.8cm的肿物,包膜完整,质中等。腮腺下极见一4.0cm×3.0cm×2.0cm的肿物,包膜完整,质地较软。病理检查肉眼所见:(腮腺下极)结节样肿物一个,大小3.5cm×2.8cm×1.5cm,包膜完整,切面灰红色,分叶状,质地较软;(耳屏前)肿物呈卵圆形,大小1.2cm×0.8cm×0.8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质中等。镜下检查:(腮腺下极)肿… 相似文献
18.
腮腺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探讨彻底切除腮腺区肿瘤组织最佳方式。方法 自1985年5月~1996年12月间,进行腮腺手术65例;其中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术42例,腮腺浅叶及深叶切除解剖面神经4例,全腮腺及面神经和该区皮肤整块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9例。结果 42例进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全腮腺切除解剖面神经4例,全腮腺及面神经和该区皮肤整块切除,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9例均成活取得较好外观。组织病理学检查,混合瘤34例,血管瘤1例,腺癌9例,粘液表皮癌6例,腺样囊腺癌8例,恶性淋巴瘤3例,混合瘤恶变4例。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采用浅叶切除或者深浅叶切除解剖面神经是外科治疗最佳术式。晚期恶性肿瘤侵出皮肤及面神经扩大整块切除,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该区皮肤缺损是外科治疗极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Ki-67、p16与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p1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者第一次(复发前)手术、第二次(复发后)手术标本未复发者手术标本中的表达。结果Ki-67在复发者第一、二次手术与未复发者标本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复发者第一、二次手术标本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16在复发者第一次手术与未复发者标本中的阳性强度表达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与其自身的生物学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