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腔内旁路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附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腔内旁路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研究其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方法对9例腹主动脉现人经腹股沟部切口暴露股动脉,经股动脉小切口插入人造血管复合体,动脉造影表明达到腔内完全隔绝。结果8例成功,术后近期效果良好,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1991年阿根廷Parodi等第一次成功地实施了腹主动脉瘤(AAA)的腔内治疗。一开始关于这个领域出现了很多命名,有具体指一项技术的,比如腹主动脉瘤的“人工血管支撑(stenting graft)”和“腔内旷置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也称‘隔绝术’)”;有指这一类新方法的,比如“血管腔内外科(endovascular surgery)”和“腔内技术(endovascular technic)”等等。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在美国亚力桑纳凤凰城创办了专业杂志《Journal of Endovascular Surgery》于2000年更名为《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 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 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Ⅰ组 ) ,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Ⅱ组 ) ,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动脉瘤 ,对Ⅱ组则先重建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 ,然后再自髂动脉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 ,隔绝瘤体。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及动物存活情况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检查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及血管内皮生长情况。结果 腹主动脉瘤成模率为 10 0 % ,术后Ⅰ组 4只犬成活良好 ;Ⅱ组中 1只成活良好 ,另 4只分别于术后 4h ,1d ,3d ,4d后死亡。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解剖发现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 ,主动脉瘤体萎缩 ,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支架内及支架两端血管内皮生长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瘤 ,特别是为肾动脉平面以上的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忠镐  王仁华 《普外临床》1995,10(3):171-174
自1981年至1994年,作者共收治包括47例胸腹主动脉瘤在内的腹主动脉瘤患者178例。年龄自4岁至79岁,平均52.1岁。男女比例为5∶1。4例伴主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腹主动脉-十二指肠瘘,1例伴由胃癌所致的幽门梗阻,6例由大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采用常规手术方法。胸腹主动脉瘤用改良的BeBakey法、Crawford法或胸腹部病变分期切除法。腹主动脉瘤手术死亡率3.8%,胸腹主动脉瘤17.4%。  相似文献   

5.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09,自引:3,他引:10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操作要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1例高龄男性和多病并存的AAA患者在全麻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动态监控下,用11.0cm×2.6cm的内支撑-涤纶血管复合体,对AAA进行了腔内隔绝术。结果术后1周和20天分别行彩超和螺旋CT复查显示:复合体内径为2.2~2.4cm,通畅,无移位和扭曲。复合体壁外原AAA腔内充满血栓,未探及通畅的腰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AAA外径无变化。复合体近端与AAA颈前壁之间有一微裂隙,但对AAA体影响不大。随访6个月,患者腹部搏动性肿块及左下肢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AAA腔内隔绝术避免了传统AAA手术的各种缺点,而具简便、微创和疗效确实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血管腔内治疗后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8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7/8,死亡1人.5例植入分叉型支架,2例植入直型支架,1例支架释放不成功.1例术后第2天右髂动脉支架折叠成角,远端血栓形成,给予局部溶栓成功后第3天血栓再次形成,急诊行左股-右股动脉旁路转流术.1例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2个月后出现结肠缺血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中主体支架释放不成功,急诊行开腹手术,取出支架,行AAA修补术,术后第2天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随访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至最后一次随访(死亡)时止,无内漏发生,无支架明显移位及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AAA血管腔内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并发症内漏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时特有并发症内漏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 对已施行腔内治疗3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部分患者并发内漏的原因、诊断、处理、结果及预后。结果 37例支架型血管放置完成后,13例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漏,其中I型6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不明原因1例,1期经相关技术处理后I型、Ⅲ型内漏完全消失。手术结束时原发性内漏发生率13.5%(5/37)。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3例自愈,2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2例继发性内漏发生率13.5%(5/37)。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3例自愈,2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2例继发发现人漏。本组患者晚期内漏发生率10.8%(4/37)。结论 引起漏血的原因可能与瘤颈形态、长度、成角、钙化、移植物选择、分支血管血液倒流等因素有关。强调术中发现并一期处理,术后应密切随访。增强CT、血管超声和MRA检查是术检后检测内漏的主要手段。对漏血量及瘤体有增大趋势的内漏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一体式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4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2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9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除均在腹主动脉放置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外,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者共放置5枚支架型人工血管,其中4枚直型支架用于隔绝降主动脉瘤;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者,降主动脉近侧破口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1例因一侧髂外动脉闭塞需先经腹膜外切口行人工血管搭桥后才能放置一体式分叉支架。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min。1例死亡,8例附加近侧短的覆膜支架,1例附加远侧Cuff,1例近侧和远侧均加Cuff。8例术后有少量内漏,1周后内漏均消失。5例封堵了双侧髂内动脉,20例封堵了单侧髂内动脉,但均未导致臀肌坏死或疼痛等并发症。2例瘤颈与瘤体呈90度角也获得成功。结论一体式分又支架型人工血管可以达到隔绝腹主动脉瘤的作用,且操作更快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1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出血平均245 mL,住院时间平均8.6 d,术后禁食时间平均1.5 d.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以及肾功能、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PT和APTT术后延长,1周内恢复正常.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例、腹胀2例,经保守治疗好转;内漏1例,3个月后自然消失.结论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及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74岁。因下腹部搏动性肿物伴持续性隐痛 1周 ,于 2 0 0 1年 10月 11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 32年 ,糖尿病史 6年。体格检查 :BP 12 5 / 80mmHg。下腹部可扪及一约10cm× 7cm搏动包块 ,固定 ,质硬 ,边界清楚 ,其搏动与心跳一致 ,按之有不适感 ,包块处可闻及血管杂音。彩色多谱勒超声 :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显示长 87mm的扩张段 ,内经 5 7mm ,扩张上方距肾动脉开口 34mm ,下方累及双侧髂总动脉 ,该扩张段前部见厚 35mm的附壁相对强回声光团 ,其内可见穿行血流信号。诊断 :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螺旋CT血管造影示 :肾动脉下腹主动脉及双…  相似文献   

11.
Shu C  Qiu J  Hu XL  Wang T  Li QM  Li M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03-90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解剖条件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接受经股动脉植入分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解剖条件复杂的4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7例,女性11例;年龄50~81岁,平均71.4岁.其中近端短瘤颈(<15 mm) 14例,近端瘤颈成角大(>60°)13例,复杂髂动脉解剖者21例,其中髂动脉严重扭曲者15例,髂动脉狭窄(直径<7 mm)者6例.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围手术期生存率100%.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2个月,平均63个月,死亡2例,均为心脑血管意外,其余生存良好,累积生存率95.8%.Ⅰ型内漏2例,其中1例2周后消失,1例长期存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新发内漏、支架移位或堵塞、瘤体扩大或瘤体破裂等并发症;2例封堵一侧大部分肾动脉的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解剖条件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腔内修复术在治疗解剖条件复杂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CKGROU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s a rapidly evolving technique that has gained broad accep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METHODS: A review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was done to determine the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Reports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endoleak, graft migration, graft limb occlusion, aneurysm rupture, and aneurysm enlargement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rt-term results of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re excellent. The necessity for open conversions is less than 5%. The cumulative risk of aneurysm rupture is approximately 1% per year. The coverall incidence of graft limb occlusion was 2.8% in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cumulative risk for a secondary procedure was 12% at 1 year, 24% at 2 years, and 35% at 3 years. Moderate and severe neck angul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follow-up period. Endograf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infected and develop aortoduodenal fistula. The treatment of ruptured aneurysms with endovascular grafts has been successful and a technique that is increasingly used.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with excellent short-term results. The long-term results remain to be determined. Ongoing surveillance is necessary to avoid late complications of aneurysm rupture.  相似文献   

13.
Shi ZY  Fu WG  Wang YQ  Guo DQ  Chen FZ  Ye J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16-419
目的探讨八十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年龄在80~90岁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其中12例接受传统手术,8例行腔内治疗。结果20例患者围手术期有2例死亡,均为手术组患者。腔内组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手术组。随访3~69个月,2例手术组患者失访,手术组和腔内组各有2例远期死亡。手术组和腔内组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10和6/8。结论对于八十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外科治疗可行,在合适病例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各项几何参数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远期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选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34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病例资料,对原始数据及随访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 腹主动脉瘤近端瘤颈直径(23±3)mm,近端瘤颈长度(26±12) nun,与主动脉夹角(25±28)度.即刻技术成功率99.7%(343/344),随访率81.8% (279/341),随访时间3~84个月,平均(33 ±1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1.1% (3/279),再次手术率10.4% (29/279),总并发症发生率12.9%(36/279),包括内漏5.7%(16/279),支架移位1.1%(3/279),动脉瘤增大或破裂5.4%(15/279)等.统计结果显示近端瘤颈>60度更易出现Ⅰ型内漏(P=0.010).结论 术前评估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内漏是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主要类型,且为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因此术后终身随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Wang SM  Chang GQ  Hu ZJ  Yao C  Li XX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91-1194
目的探讨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10.6~28.0cm长真性胸主动脉瘤的男性患者,采用多个带膜支架相连接成一条长段支架型人工血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对瘤体全长28.0cm、最大直径7.3cm的病例,采用4个长度为130mm的不同直径的带膜支架相连接覆盖胸主动脉;另2例分别用2枚、3枚带膜支架治疗。2例术中先行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结果3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2例术后无内漏,分别随访1,2个月,瘤腔内血栓形成;1例在支架连接处有少量内漏,术后1年消失,瘤腔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出现短暂脑缺血表现,1个月后消失。结论采用多个带膜支架相连接对巨大和长段胸主动脉瘤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安全、微创,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方法对已施行腔内治疗的 7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讨论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结果及预后。 结果  71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1 0 0 % ,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原发性内漏 8例 ,神经并发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 1例。一过性缺血性肠炎 2例。无肾动脉梗死、肢体栓塞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 (2 6± 5)个月。围手术期病死率 1 3 % (1 /71 ) ,总病死率 4 2 % (3/ 71 )。死亡原因 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 ,1例为急性心功能衰竭。随访过程中发现 3例原发性内漏转为持续性内漏 ,另发现继发性内漏 4例。本组患者 1个月后内漏发生率 9 8%(7/ 71 )。 2例继发性Ⅰ型内漏随访中瘤体增大 ,1例进行二期腔内治疗。 结论 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技术操作可行、效果肯定的优点 ,内漏血是该技术主要并发症。对漏血量及瘤体有增大趋势的内漏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7.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18.
Chang GQ  Li ZL  Li SQ  Ye CS  Li XX  Yao C  Yin HH  Wang SM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93-896
目的 评估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到2011年5月接受EVAR的81例AAA 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将所有患者划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和相对低龄组(年龄<75岁),分别为24例和5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合并症、手术情况、院内并发症和随访等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覆膜支架均顺利植入,技术成功率91.4% (74/81).术中无死亡病例,住院病死率1.2%( 1/81).7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1.4%,平均随访47.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2例,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92.2%、80.8%、58.7%和44.1%.与相对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出现腹部疼痛症状比例较低,而合并肾脏疾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比例较高,术后重症监护时间较长,内漏发生率明显增加,而肺部感染和穿刺点血肿发生率也有增高趋势,其余住院及随访情况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EVAR治疗AAA创伤小,安全,短中期疗效满意.高龄患者接受EVAR治疗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围手术期应充分准备和密切观察,更好地防治可能的并发症,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