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 1,2 5 二羟维生素D3 (VD3 )大肠癌细胞株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并对其RNA组分hTR进行检测。【方法】ATRA和VD3 对大肠癌细胞进行诱导分化 ,在进行细胞活力测定、细胞增殖测定、流式细胞仪 (FCM )分析细胞周期及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的同时 ,分别在诱导后第 2天、第 4天和第 6天用TRAP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并同时用RT PCR的方法对端粒酶的RNA组分进行检测 ,PAGE观察结果。【结果】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结果显示在诱导分化的第 2天后活性减弱 ,第 4天、第 6天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利用RT PCR法检测各阶段端粒酶RNA组分无明显改变。【结论】ATRA和VD3 诱导大肠癌细胞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明显抑制 ,但RT PCR检测其RNA组分无改变。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基因hT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端粒酶基因hTR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 ,评价hTR表达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在大肠癌、癌旁组织和大肠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 结果 5 1例大肠癌中hTR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94 .1% (48 5 1) ,5 1例癌旁组织中hTR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0 (0 5 1) ,31例大肠良性病变中hTR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3.2 % (1 31)。大肠癌组织中hTR基因的表达与癌旁组织、大肠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大肠癌组织中hTR的表达与患者性别、病变部位、病理分类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P均 >0 .0 5 ) ,但与肿瘤病理分级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表达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活性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检测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生物学特性,观察其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特定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采用TRAP(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1 assay)-银染法测定其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分离培养获得的贴壁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呈阴性表达,CD29、CD44呈阳性表达。经向成骨细胞诱导3周后,可得到成骨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得到证实。TRAP-银染法证实MSCs表达一定的端粒酶活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MSCs可以向成骨分化,表达一定的端粒酶活性,具有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前列腺癌某些生物学行为的着急。方法 采用端粒扩增文件-酶(TRAP_ELISA)测定前列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10例正常前腺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5例前腺腺癌组织中13你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6%。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6%,其水平显著低于肿瘤组织。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32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切缘粘膜组织(P<0.001)。肿块最大径≥5cm肿瘤组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最大径<5cm肿瘤组(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1)。早期(I、Ⅱ期)胃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晚期(Ⅲ、Ⅳ期)胃癌(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丁酸钠诱导的人大肠癌细胞成熟分化中的表型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食物纤维成分之一丁酸钠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流式细胞仪、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经丁酸钠诱导后低分化大肠癌细胞系Clone-A细胞生长及形态学变化。结果:经丁酸钠诱导后,Clone-A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加,S期细胞百分比减少,细胞增殖指数下降,诱导后Clone-A细胞变长,出现胞浆突起,由圆形、不规则形变为扁平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同时,丁酸钠作用2d后,细胞表面伸出丝状伪足,4d后明显变长,胞浆内质网、高尔基体数量及密度增加,内质网集核周围并铺展于胞质内,形态趋于正常。结论:丁酸钠能够抑制低分化人大肠癌细胞生长,诱导其成熟分化,使其一些恶性表型逆转。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及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性;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比较,具有非常显性差异。40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相比,差异无显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大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8例癌前病变(白斑)、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端粒酶活性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绝经后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以波长为450nm的吸光度(A值)作为端粒酶活性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组织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15例;子宫内膜腺癌20例。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及A值分别为:正常子宫内膜50%,0.1915;子宫内膜增生症80%,0.2641;绝经后内膜0%,0.0446;子宫内膜腺癌85%,0.3636。不同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端粒酶活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别,以子宫内膜癌端粒酶活性表达最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子宫内膜增生有关,可能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和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琴  吕喜英  胡建功  杨春燕 《河北医学》2004,10(12):1071-107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70例NSCLC肺癌组织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 -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 ,比较二者的表达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端粒酶和VEGF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4 .3%和 70 .0 % ;二者呈正相关 (P =0 .0 32 ,r=0 .2 5 7) ;端粒酶、VEGF表达阳性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与VEGF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化疗疗效、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氧化二砷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As2O3诱导细胞凋亡时对其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PCRELISA,RT-PCR等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结果 As2O3可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但存在作用浓度,细胞株类型差异性;端粒酶活性随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弱,同时伴随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下降.结论 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表达在As2O3诱导SKOV3、3AO细胞凋亡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两者有密切关系,是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活性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端粒酶活性与多种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杰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157-158
端粒酶有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激活并维持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化程度等密切相关,可用于判断肿瘤良恶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怀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AR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与非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16.
端粒酶活性与骨肉瘤细胞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细胞分化与端粒酶活性调节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维甲酸和地塞米松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分化,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用Northern印迹法检测人端粒酶PNA(RNA,hTR)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经维甲酸和地塞米松处理后,骨肉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碱性磷酶酶活性升高,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且与剂量-作用时间成负相关,胆hTR表达水平并无改变。结论维甲酸和地塞米松有抑制骨肉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著名遗传学家BMcClintock和HJMuller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将其命名为“端粒”(te lomere) ,并发现染色体丢失这些片段将使其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1 984年CWGreider和EHBlackburn[1]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 ,端粒的长度有所增加 ,从而确定了“端粒酶”(telomerase)的存在。在随后的研究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端粒酶在细胞生长及肿瘤的发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端粒酶已成为肿瘤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坚  屠政良  孙鹂  倪一鸣  李任远 《浙江医学》2003,25(10):583-584,587
目的 对比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表达 ,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30例肺癌手术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并以25例肺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肺癌患者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3.3% (25/30)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阴性 ,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33.3 % (10/30)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56.7% (17/30)。对照组正常肺组织标本和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均阴性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24.0% (6/25) ;两组病变组织、血液和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肺癌组织、血液及痰液中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其活性表达强度依次为肺癌组织、痰液、血液。 (2)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A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选取2010—09/2013—03月5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1例AA患者,男性36例,女性35例,年龄12-82(39.48±18.78)岁,根据2009年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分组,其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aplasticanemia,NSAA)组3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anemia,SAA)组26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severeaplasiaanemia,VSAA)组10例。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10-73(40.68±19.00)岁。于初诊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ml。分别采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low-FISH)检测PBMC端粒长度,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一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①不同性别者外周血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别(t=0.548,P=0.585)。②外周血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387,P=0.001),不同组间比较,正常对照组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下降幅度要稍大于NSAA和SAA+VSAA组,NSAA、SAA+VSAA组端粒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③控制年龄对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影响,多重比较发现NSAA、SAA+VSAA组外周血端粒长度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④随机选取NSAA组23例,SAA+VsAA组28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4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端粒酶活性,34例正常对照组中阳性6例(17.6%),23例NSAA组中阳性11例(47.8%),28例SAA+VSAA组中阳性21例(75.O%)。3诊断组外周血酶活性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别(x^2=20.555,P〈O.001)。⑤各诊断组年龄和性别对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多重比较示SAA+VSAA组(P〈0.001)、NSAA组(P=0.002)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BMC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活性增高,端粒及端粒酶可能成为再障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真核细胞中的染色体末端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Telomere),端粒的长短和稳定决定了细胞的寿命,端粒缩短即可引起细胞衰老。端粒酶(Telomerase)是使端粒延伸的一种特殊的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由RNA及蛋白质组成,其功能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使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的端粒长度得以补偿,进而稳定端粒长度。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人类正常的组织细胞中,端粒酶只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