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副伤寒病是影响我市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为了控制流行,降低发病,指导防治。我们对1989~1994年全市中小学校的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1资料来语与方法1.1根据全市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传染病疫情报告分类统计:1.2市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直接参与暴发疫情处理获得的数据:2流行特征2.l发病强度我市1989~1994年在校中小学生累计6853995名中共报告发生伤寒副伤寒病6579例,年平均发病率96.0/10万,占全市同期发病总例数18.9%。且各年发病率不同,其中1989年为143.9/10万,1990年为1…  相似文献   

2.
伤寒、副伤寒(简称伤寒)是影响我县中小学生健康的主要场道传染病之一.为了控制流行,降低发病,指导防治,对1991~1996年全县中小学生伤寒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1 资料来源根据1991~1996年盐都县卫生防疫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并经年审后分类统计,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参与暴发疫情处理获得有关数据.2 流行特征2.1 发病强度 全县1991~1996年在校中小学生累计1047 913名,发生伤寒1323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26.5/10万,占全市同期发病总数的31.8%.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0--2007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10万(3.12-61.56/10万),2000年开始优势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2004年流行达高峰(61.56/10万),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夏秋季发病高峰,2004年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8.8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34/10万和18.86/10万;全市以农民、学生、工人、民工和家务待业为发病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及时全面发现和规范管理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实施,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爆发流行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1年绍兴市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疾病信息,结合监测结果,描述伤寒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分析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点,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绍兴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82例,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其中66例为伤寒,占80.49%。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78/10万和1.56/10万。病例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85岁,其中60~、50~、4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37/10万、2.33/10万和l.77/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和散居儿童为主;发病高峰在7-10月份。对62疑似发热例病例采样进行血培养,阳性3例,阳性率为4.84%,其中伤寒2例、甲型副伤寒1例。结论:绍兴市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7—10月份.40~70垮年龄鲴静瘸室掂高  相似文献   

6.
伤寒副伤寒病是世界范围的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病的流行情况与社会经济情况、学生的卫生水平、文化教育素质密切相关。为总结和指导我市中小学生伤寒副伤寒病防治工作,本文对1989~2004年全市中小学生伤寒副伤寒病发病与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89~1994年全市中小学生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学习阶段和城乡学生间的差异。在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后,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从1989年561.8/10万降至1994年97.5/10万,下降82.6%。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1990~2002年伤寒流行情况,伤寒(含副伤寒)是江华县发病较多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波动较大,13年共报告病例1091例,年平均发病率19.41/10万,发病率在9.60/10万~34.37/10万,仍为地方局限性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绍兴县200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6年绍兴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0.07/10万~34.58/10万,高于1995年以来的全国发病率水平,也高于我县1980年前发病水平,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春夏季两个流行高峰。[结论]建议政府对伤寒实施免费治疗,加强对伤寒病人的传染源管理,防制传染源扩散。  相似文献   

11.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为分析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特征,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现将5a来伤寒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温岭市统计局提供的统计年鉴,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1996~2000年法定传染病年月报表。2 结果2.1 发病情况1996~2000年总发病数为279例,全部为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4.95/10万,无死亡病例,以1997年发病最高,发病率为7.884/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近5a发病率有所上  相似文献   

12.
张元杰 《职业与健康》2007,23(8):620-622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收集该市1956-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956-2005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11674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7/10万,病死率0.60%;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67.06%;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5.81%;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13.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1989年起,我省伤寒(含副伤寒)发病率开始回升,1994年起又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市伤寒发病率仍较高,局部地区时有伤寒爆发疫情发生,显示我省仍应加强伤寒的防治工作。现将我省lgu-IWe年伤寒的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流行病学特征互.l流行强度三年全省共报告伤寒病例9232例,年平均发病率4.43/十万;病死3例,年平均病死率0.03%,3年发病率分别为5.33/十万、4.23/十万、370/十万,病死率在0.03-0.07%之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l.2地区分布全省各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东芜市、惠州市、中山市、…  相似文献   

16.
1996~2005年绍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绍兴市辖6县(市、区),境内水网密布,水系复杂,极易造成水源性疾病的传播流行。1999年,越城区城东乡爆发一起副伤寒疫情,范围之广发病之多,为我市历史上所罕见。为了解我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对我市1996~2005年间的伤寒疫情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历年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及爆发疫情资料;人口数据源于绍兴市统计局和市公安局。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流行强度1996~2005年全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7773例,无死亡报告。年平均发病率17·39/10万,年发病率在7·30/10万~31·36/10万之间…  相似文献   

17.
1 乙脑发病概况 铜川市1960年开始实行乙脑病例报告,到2006年底累计报告乙脑病例628例,死亡5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0/10万,死亡率为0.24/10万,病死率为8.60%。1960—1969年乙脑报告发病率为0.4/10万~3.16/10万,病死率为21.43%;1970—1979年发病率为2.72/10万~11.10/10万,病死率为11.11%;1980—1989年为7.15/10万~1.67/10万,病死率为7.69%;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我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现将该病1991~1996年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全市12个县(市、区)1991~1996年传染病疫情月报、年报表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结果2.1流行强度.1991~1996年全市HFRS,年均发病率为11.68/10万,病死率为0.51%.发病率,以1994最高(表1).2.2地区分布.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HFRS发生,但以市郊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表2)。2.3季节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道,1~12月依次为479例,占9.86%;437例,占9.00%;436例,占8.98%;543例,占11.18%,524例…  相似文献   

19.
谢列席  杨益国 《中国校医》1996,10(2):120-121
伤寒是我市一种多发肠道传染病,1979年后发病率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且常出现局部暴发或流行。现根据历年疫情和调研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流行特征1.1流行强度全市每年都报告有相当数量的伤寒病例,年发病率波动较大。1958一1994年间共出现过3次较大流行。第1次为1958~1963年,共持续流行5年,高峰在1962年(31.91/10万);第2次1979~1984年,持续流行6年,高峰在1983年(60.13/10万)】第3次1987~1993年,流行持续7年,高峰在1988年(210.48/IO万)。按年代统计,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50年代的年均发病率为9.11/10万…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每年发病例数高达3000~5000余例,近10年年发病率在6/10万~13/10万之间波动,以1995年为最高(达13.38/10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在全国发病率排第4~5位,位于贵州、云南和浙江省之后,是我国伤寒、副伤寒重点控制的省份之一。全自治区每年屡有局部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其中乡镇或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发生水型暴发的重要地点,发生频次占全自治区暴发疫情的一半以上。现将2001-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