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某高校大学生核黄素及维生素C营养状况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实行并轨机制后大学生核黄素及维生素C的营养状况,采用称重法及询问法对某校95级84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7天的营养调查。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人每日膳食构成以粮谷类为主,占每日食物总摄入量的62.91%,动物性食品及蔬菜水果类食品摄入较少,占每日食物总摄入量的7.74%和20.84%。核黄素、维生素C的每日摄入量分别为0.79mg、34.89mg,占ROA的60.77%和58.16%。4h尿负荷试验结果显示: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不足率分别为24.59%、49.18%。提示:该校大学生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营养状况较差,应注意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富含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实行并轨机制后大学生核黄素及维生素C的营养状况,采用称重法及询问法对某校95级84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7天的营养调查,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人每日膳食构成以粮谷类为主,每日食物总摄入量的62.91%,动物性食品及蔬菜水果类食品摄入较少,占每日食物总摄入量的7.74%和20.84%,核黄素,维生素C的每日摄入量分别为0.79mg,34.89mg,占ROA的60.77%和58.16%,4h尿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维生素C营养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伟  傅德润 《中国校医》1995,9(1):15-16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乌鲁木齐市地处祖大西北,寒冷季节长。1月份正值隆冬季节,新鲜蔬菜水果的品种少而单调。为了解大学生体内维生素C营养水平,于1993年1月底对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医学院136名大学生维生素C的营养水平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维生素C供给量尚好,但多数学生体内维生素C处于不足状态。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铁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及核黄素营养状况关系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北京100054)马忠杰王惠琴信东王庶沈家琴张宏伟田桂英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研究,但各家看法不尽相同[1]。维生素B2对铁营养状况关系的研究是近年...  相似文献   

5.
酸牛奶强化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牛奶强化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铁的初步探讨李文馥,赵宇,皮建新,王海艳,郭立杰,张宝珍,唐立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也是肌红蛋白和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机体缺铁可引起营养性贫血,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轻度缺铁较为常见,且已成为世界公共营养问题,无论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方法]采用暗适应仪测定270名大学生暗适应时间,同时进行膳食及饮食习惯调查。[结果]暗适应结果表明受检大学生中维生素A营养状况正常者占40.7%,维生素A不足者占58.9%,维生素A缺乏者占0.4%;男、女生膳食维生素A日平均摄入量为(367.6±380.7)和(332.2±335.5)μg视黄醇当量,分别占RNI的46.0%和47.5%。摄入量最低仅为RNI的10.4%;99%的学生饮食习惯处于中下等水平,39.5%的学生不考虑食品构成,动物性食品食用频率普遍较低。[结论]大学生维生素A摄入水平很低。已有59.3%学生出现维生素A不足和缺乏的早期症状。大学生是维生素A缺乏的一个重要群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血清运铁蛋白受体在铁营养状况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综述了细胞运铁蛋白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作用和合成调节,血清运铁蛋白受体的来源、测试方法以及在铁缺乏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靠性。与传统的实验室测定指标不同,务 运铁蛋白受体不受感染和急慢性传染病以及妊娠的影响,可准确可靠地反映早期组织铁缺乏,特异性判断孕妇和新生儿缺铁性红细胞生成,鉴别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期贫血妇女的血浆维生素A(VA)、维生素B2(VB2)和铁营养状况及抗氧化水平。方法将孕中期妇女分成非贫血组(Hb≥110g/L,36人)和贫血组(HB80~105g/L,426人),经知情后同意参加。采用24小时膳食回忆法了解受试者每日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采集空腹静脉血5ml,分析血浆VA、VB2和铁蛋白(SF)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结果贫血孕妇VA、VB2摄入不足,分别为推荐摄入量(RNIs)的58·7%和57·2%,铁的来源仍为吸收率低的植物性食物。贫血孕妇的血浆VA(1·25μmol/L)和铁蛋白(20·57μg/L)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孕妇(VA1·57μmol/L,SF33·16μg/L,P<0·05),全血谷胱苷肽还原酶活性系数(BGRAC)(1·79)水平高于非贫血组(1·52);SOD(77·1U/ml)和GSH-Px(61·9U)活性低于非贫血组(SOD92·2U/ml,GSH-Px71·6U,P<0·05);MDA(4·58nmol/ml)和红细胞膜的P和η值(P=0·2622,η=2·7465)明显高于非贫血组(MDA3·78nmol/ml,P=0·2360,η=2·3658,P<0·05)。且随贫血程度的加重,VA、铁蛋白水平、SOD和GSH-Px活性进一步下降,BGRAC、MDA、P和η值明显升高。结论妊娠中期贫血妇女血浆VA、VB2、铁蛋白及抗氧化能力均明显低于非贫血孕妇。且随贫血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评价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包括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试验等。这些均为功能性指标,只能反映临床水平的维生素K缺乏。这些指标异常时表现机体维生素K缺乏已达到严重程度。近十几年来,生物化学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维生素K的研究,揭示了维生素K生化作用机制,建立了维生素K检测技术,发现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羧化不全骨钙蛋白等新的蛋白质,使从生化水平了解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铁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维生素A(VA)缺乏对大鼠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IVA和铁缺乏组,ⅡVA完全缺乏组,ⅢVA轻度缺乏组,Ⅳ VA正常对照组。实验动物喂饲8周后处死,测定血清VA、血清铁、铁蛋白、血红蛋白、肝内总铁含量,并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转铁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维生素A缺乏显地降低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和肝内总铁含量。抑制肝脏转铁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 维生素A缺乏可能通过降低肝脏转铁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了铁的吸收和转运。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师范学院大学生维生素C及铁的营养状况 ,采用称重法与询问法相结合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显示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 ,维生素C摄入量偏低 ,占推荐摄入量 (RNI) 5 4.6 0 %,铁的摄入量男性占适宜摄入量 (AI)的 32 .2 7%,女性占AI的 141.2 5 %,但大部分为非血红素铁。 4h负荷尿试验维生素C不足率达48.6 5 %,血清铁不足率为 2 0 .2 7%。维生素C正常组与不足组血清铁含量及铁不足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t=3 .92 ,P <0 .0 1,X2 =7.2 1,P <0 .0 1)。维生素C水平与血清铁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r=0 .382 5 ,P <0 .0 1)。说明该校大学生膳食中动物性食品及蔬菜水果类食品摄入量偏低 ,维生素C及铁营养状况不良 ,应注意增加这类食品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VitC营养水平与骨密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VitC营养水平与骨密度及骨矿物含量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5名大学生,口服500mgVitC后,收集4h尿液,测定尿中还原型VitC、尿钙、尿氟和尿肌酐含量,用BH-6012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左臂前1/3处桡骨和尺骨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用t检验和相关作统计分析。结果:VitC营养水平正常与充足的青年骨密度、骨矿物含量显著增高,而尿钙显著减少(<0.01)。当VitC缺乏时,尿VitC与尿氟有显著性的负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VitC营养水平可能影响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  相似文献   

13.
银川地区大学生铁营养状态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咻(FEP)升高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铁。近年来,随着测定方法的微量化,FEP与血红蛋白(Hb)测定被广泛地用于铁缺乏症的诊断中,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群体调查时的铁营养状态评价。我们曾以多种铁代谢参数分析了银川市学龄前儿童的铁营养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C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维生素C消除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方法:用浓度为10 mg/m l维生素C,加入不同的量,分别对纯水相的亚硝酸盐标准品和肉制品的亚硝酸盐做了消除率测定。结果:实验表明,维生素C对纯水相和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有不同的消除作用,纯水相的消除率比肉制品的消除率高。结论:维生素C对亚硝酸盐有阻断作用,在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食品时,适当摄入维生素C可预防癌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给雌性小鼠灌胃维生素E(VE)(100mg/kg)、VE+维生素C(VC)(300mg/kg)、VE+VC+维生素B2(VB2)(10mg/kg),每天1次,连续30天,结果显示:维生素E明显增高了胸腺和脾脏重量,增高了脾细胞对伴刀豆球蛋白A(T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脂多糖(B细胞有丝分袭原)的增殖反应,以及增高了天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毒性。VE与VC联用,小鼠胸腺重量明显大于仅给予VE组,但未观察到VC或VB2对VE的上述免疫增强效应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研究还发现,联用VB2组脾脏重量明显低于仅用VE组,并且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滨州市某高等学校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评价在大学生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2005年3~10月,随机整群抽取滨州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并在教育前后进行有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在50%以上的仅有4项,健康教育后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均在50%以上;健康教育后与健康教育前比较,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青岛大学师范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现状,确立高等院校性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师范学院1 ̄4年组1472名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赞成非婚同居的大学生占11.01%(男生17.91,女生6.72%);手淫率为21.33%(男生37.94%,女生11.01%);有婚前性行为体验的大学生达3.87%(男生6.74%,女生2.09%);希望在大学受到系统性教育的大学生占70.52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媒体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信、行的影响,探索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借助多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并对教育前后学生的艾滋病、性病知识得分以及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教育后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明显改善(P<0.05或P<0.01)。教育前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为(22.4±4.35),教育后得分为(27.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P<0.01)。教育前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的得分为(10.2±3.57),教育后得分为(15.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P<0.01)。结论利用多媒体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信念、态度、行为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控制5组氟作业工人维生素C的每日摄入量,以清晨空腹1h尿、任意克肌酐尿和4h负荷尿中维生素C的排出量为观察指标,探讨该职业工人每日维生素C的需要量。结果表明,当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由96.6mg增高至146.6m时,清晨空腹1h尿、任意克肌酐尿和4h负荷尿中维生素C的排出量均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用两回归交点法分析表明,氟作业工人维生素C的每日适宜需要量为146.6mg。  相似文献   

20.
Vitamin C Nutriture and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for a role of dietary antioxidants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t evidence for a protective effect of vitamin C is inconclusive. Two recent reports add to the supporting evidence and provide some new observations. The first study, a 5-year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 of Finnish men, suggests that vitamin C-deficient men may be at increase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second study suggests that vitamin C may play a role in preventing manifestations of exis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ather than in limiting disease progression. Although these results suffer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ey provide impetu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