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mm,S1为55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固定联合经皮骶髂螺钉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80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单纯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41例)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骶髂螺钉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按照M atta标准进行评定,观察组中优2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4%,与对照组的64.10%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形臂X线机实时透视下进行经皮骶髂螺钉与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安全有效,在基层医院便可施行,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夹角α及水平面的夹角β。结果 (1)3根螺钉在髂骨翼外侧的穿出点在髂后下棘与髂结节的连线上(2)α、β角分别为男:α1(13.6±3.7)°、α2(4.3±1.8)°、α3(10.0±4.4)°;β1(19.1±5.3)°、β2(9.5±4.1)°、β3(4.0±1.5)°。女:α1(12.4±3.4)°、α2(4.5±2.1)°、α3(10.7±4.0)°;β1(17.5±4.6)°、β2(10.0±4.1)°、β3(3.7±1.5)°。结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上确定的进针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CT扫描图像测量自前向后植入骶髂关节螺钉(SISIFATP)的应用解剖参数,为螺钉植入可行 性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健康成人骨盆CT扫描图像。模拟SISIFATP 自髋臼后上缘附近,向后、内、上穿过骶髂 关节和骶椎侧块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测量:在横断面内进钉点与髋臼边缘的距离(M)、 通道长度(L)、最小横径(W)、螺钉通道中心轴与矢状面成角(E)和最大偏离角(P);在矢状面内通道的最 小纵径(H),通道中心轴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行线的成角(F)和最大偏离角(Q)。结果:M为5.13 mm±1.81 mm,L 为102.35 mm±7.45 mm,E 为43.79°±2.83°,F 为43.85°±5.57°。W 为16.27 mm±1.99 mm,H为18.31 mm±2.22 mm。P 为11.74°±1.76°,Q 为11.04°±1.59°。结论:SISIFATP 的进点位于髋臼后上边缘附近,出针 点位于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进钉方向是向后、向上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均成角44°、向内与躯干纵轴平均成角 44° ;国人骨盆可选择至少1 枚直径6.0 ~ 7.0 mm、长度90 ~ 100 mm 螺钉植入。  相似文献   

5.
骶髂螺钉LX 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与目前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的拔出强度、刚度、能量吸收,确定比较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固定方式。方法 8具甲醛固定湿润成人尸体的正常骨盆标本,平均年龄23~45岁。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排除畸形、肿瘤、外伤等异常。将骨盆等分锯成两半,左侧组采用骶髂螺钉LX固定,置入正、负应力骶髂拉力螺钉,沿着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压力带和张力带轴线,分别置入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张力带和压力带;右侧组置入常规骶髂拉力螺钉。测量拧紧力矩、轴向拔出力、相对位移、应变、能量吸收。结果 拧紧力矩与骨密度、拧紧力矩与轴向拔出力、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左侧组拔出力为(1158.10±29.20)N,比右侧组(791.2±44.6)N高32%(P<0.05)。右侧组的吸收能量为(6.52±0.78)J,左侧组的吸收能量为(11.75±1.45)J,左右两侧总的能量相比,左侧比右侧大(P<0.05)。结论 骶髂螺钉LX固定方式的强度和刚度均高于常规骶髂螺钉固定,拔出螺钉需要的能量亦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有利于骶髂复合体修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相似文献   

6.
王亮  臧卫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96-298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 lex)是位于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SIJ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破坏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另外,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本文就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 ,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 ,以 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 (2 7.7± 1.9)mm和 (2 0 .2± 2 .3 )mm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4.6± 2 .9)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 1.8± 3 .4)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7.7± 3 .8)° ,向尾端倾斜 (7.1± 2 .3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 (86.5± 3 .8)mm。以此进针方法行 10枚螺钉固定 ,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 :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 ,变异小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5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0mm ;螺钉长 75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5°~ 10° ,向尾端倾斜 5°~ 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 方法 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⑵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 结果 ⑴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 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7±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 °;⑵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 结论 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科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相关报道证明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众多优点,但其置钉准确性暂时尚无明确报道。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创伤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共计131例,其中S1螺钉131枚,S2螺钉46枚,合计螺钉177枚。按照是否行机器人辅助分为2组,观察组63例行机器人辅助导航下置入骶髂螺钉,男36例、女27例,年龄19-72岁,平均(45.3±17.6)岁,其中单纯S1螺钉固定39例、S1S2螺钉均固定24例,合计骶髂螺钉数目87枚;对照组68例行C臂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螺钉,男41例、女27例,年龄23-67岁,平均(42.6±21.3)岁,其中单纯S1螺钉固定46例、S1S2螺钉均固定22例,合计骶髂螺钉数目90枚。术后CT扫描,依据SMITH等方法评估S1螺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上模拟髂骨钉的置入,测量不同进钉方向时进钉角度及髂骨钉的解剖参数。 结果 进钉方向Ⅰ: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00±0.84)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59.97±7.99)mm,TSA(12.48±7.16)°,CSA(56.41± 6.47)°,SSA(29.91±5.55)°。进钉方向Ⅱ: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95± 0.50)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106.69±8.74)mm,TSA(43.93±6.09)°,CSA(39.25±6.11)°,SSA(19.24± 3.78)°。 结论 数字骨科模型能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特发性脊柱侧弯胸腰椎椎弓根个体化置钉的新方法。方法:徒手置钉组和重建指导组各20例患者,重建指导组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得出置钉点以及该点的进钉角度参数,术中用所得重建点以及自行研制的外展角导向器指导置钉;徒手置钉组用Lenke所提出的徒手技术置钉。术后用CT平扫比较两种方法置钉的准确率。结果:两组共分别置入椎弓根钉330枚和333枚,准确率分别为86.4%和94.3%,重建指导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术前对脊柱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够为每一个椎体椎弓根提供精确置钉点及置钉方向,显著提高脊柱侧凸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上颈椎前路经皮穿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经皮齿状突螺钉、前路C1~C2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具防腐和3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及“C”臂机下模拟经皮前路手术内固定,测量穿刺套管经甲状腺上动脉上方与下方入路时与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相应距离。回顾分析临床上颈椎的经皮穿刺和开放手术入路并发症。结果:皮肤切口的范围在C4~C5椎体水平。在C4~C5椎体水平穿刺套管与甲状腺上血管神经相邻,而距离舌下神经、舌动脉、舌咽神经等较远。经皮手术和开放手术在手术入路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经皮穿刺上颈椎前路手术入路是安全的。(2)由C4~C5椎体水平穿过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之间联合筋膜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到达咽后间隙为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3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3 ~ 62岁[(56.3±1.1)岁]。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1例,后柱骨折7例,横行骨折7例,“T”形骨折6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2例。按AO分型:62-A3 11例,62-A2 7例,62-B1 7例,62-B2 6例,62-B3 2例。均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 ~ 12个月[(9.3±1.7)个月]。手术时间1.3 ~ 2.2 h [(1.7±0.3)h];术中失血量70 ~ 190 mL[(152.3±25.2)mL];住院时间7 ~ 12 d [(9.7±1.2)d];骨折愈合时间14 ~ 18周[(15.4±1.1)周]。所有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螺钉穿入髋关节、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按Matta复位标准:骨折解剖复位27例,满意复位6例。Harris功能评分优24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93.9%。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置钉准确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虽然保守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通常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目的:观察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共纳入55 例患者,均因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于2011 年2 月至2013 年1 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分别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25 例)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30例)。 结果与结论:除开放复位内固定组2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个月。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P < 0.05);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内固定前(P < 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内固定前(P < 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8个月随访时的矫正丢失量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矫正效果满意,但临床应用时需掌握其准确适应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逆行髋臼后柱螺钉的进钉位置、方向及固定范围。方法 收集10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50例),利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17.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从坐骨结节至髂窝方向进行透视,垂直后柱“三棱柱”通道横断面放置虚拟螺钉,测量螺钉的最大直径、进钉点、方向、出钉点及螺钉安全倾角。确定螺钉固定的范围,螺钉在后柱通道易穿出部位及术中判断螺钉是否穿出的透视体位。结果 髋臼后柱安全通道近似“三棱柱”形,进钉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中线上,距离坐骨结节最远端男性为(12.99±1.99) mm,女性为 (13.26±2.58) mm,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P>0.05);髂窝出钉点距离同侧前方骶髂关节线男性为(23.65±2.42)mm,女性为(24.94±2.39) mm;距离真骨盆缘男性为(19.33±2.60)mm,女性为(17.63±2.00) mm;最大螺钉直径男性为(17.21±1.41) mm,女性为(15.54±1.51) mm;髋臼后柱逆行置钉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10.52±3.04)°,女性为(7.72±2.99)°;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15.00±4.92) °,女性为 (12.94±4.72)°,以上数据男女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逆行经坐骨结节置钉可固定股骨头中心所在水平面近端 4 cm 以下所有的髋臼后柱骨折,易穿出部位分别为髋臼后壁与坐骨支移行处、髋臼中部、坐骨大切迹水平下1 cm。“三棱柱”的3个侧面的切线位分别是髂骨斜位10°,闭孔斜位60°,髂骨斜位60°。结论 逆行髋臼后柱螺钉进钉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中线,距离坐骨结节最远端1.3 cm,方向约外倾10°,前倾15°,可固定股骨头中心所在水平面近端4 cm以下的髋臼后柱骨折。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评估胫腓骨韧带联合的解剖复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复位不良发生率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复位不良的测量方法和定义不一致造成的。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螺钉固定术后和螺钉取出后1年下胫腓联合复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方法:纳入29例接受胫腓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6周后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使用CT扫描图像评估在骨折术后2周内和螺钉取出后1年的下胫腓复位情况;测量两侧胫腓骨前后距离的差异,以及前后腓骨平移和腓骨旋转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患者联合固定术后平均前胫腓距离为(0.8±1.4) mm,螺钉移除后1年增加到(1.8±1.1)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在下胫腓联合固定术后,4例踝关节前胫腓骨距离复位不良,其中3例增宽,1例过紧;在螺钉取出后1年时间里,有8例踝关节复位不良,所有韧带联合都在扩大;其他测量值不随时间而变化;③不同复位不良定义方法下,联合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发生率为10%-51%,螺钉取出后1年发生率为20%-62%,此次研究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0.03);④提示在取出胫腓螺钉后1年内,前胫腓距离变宽,而其他方向的平移和旋转差异不大;不同观察者测量的重复性良好,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导致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