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中Ⅱ型胶原的变化,了解关节外机械应力对髁突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 N和1.18 N(轻力组和重力组),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在加力后3、7、14、28 d以及停止牵引后3、7、14、28 d分别取得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Ⅱ型胶原阳性信号主要在软骨细胞胞浆表达,在成熟带和肥大带细胞中表达明显。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发生表达强度不同。在牵引力加载以后,重力组Ⅱ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的幅度不如轻力组明显,但2组相对应的加力侧和非加力侧发生的变化趋势相近---加力侧在加力早期出现表达下调,在去除牵引力后出现表达量的增加,随即又下降到在加力阶段最低的水平,然后逐渐升高;非加力侧在加力后表达上调,2组在第14天达到高峰。去除牵引力后,发生下调,然后都再次升高。结论成年个体的髁突软骨在受到外力后仍然出现了Ⅱ型胶原合成的变化。Ⅱ型胶原的表达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成熟带和肥大带出现,单侧向前牵引对加力侧的软骨基质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较大的牵引力对抑制作用要强于较轻的牵引力;非加力侧受到的应力性质不同,出现细胞外基质合成加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的成骨活性变化,了解关节外不对称机械应力对髁突的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8只、重力组8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 N和1.18 N(轻力组和重力组)的力,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第56天取得标本.在实验前1天、去除牵引装置前1天和处死前1天注射荧光染料,.使用Masson染色和活体荧光技术观察软骨下骨的胶原成熟和钙盐沉积.结果:正常软骨下骨有成骨活动,在负荷加载后,加力侧骨胶原成熟程度高于非加力侧,较小负荷引发的成骨活动更为活跃.结论:成年个体的髁突软骨下骨在外力刺激下出现成骨活性变化,发生适应机械应力环境的重塑,压应力促进胶原成熟,但旋转位移抑制胶原成熟.负荷增加可促进成骨,轻力的促进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变化,了解关节外不对称机械应力对髁突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1.18 N,加力28 d拆除加力装置.在3、7、14、28、31、35、42、56 d取得标本,对髁突软骨的形态、骨小梁密度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正常髁突软骨下骨骨小梁连续,与髁突表面垂直以顺应髁突的力学环境,在负荷加载后出现骨小梁形态和排列变化,密度发生相应波动.结论 髁突软骨下骨在外力刺激下,出现排列和骨小梁密度的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机械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大鼠髁突关节下骨中与骨改建密切相关的BMP2的表达情况,了解关节下骨对不对称机械应力的反应。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分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N、1.18N(轻力组和重力组),加力第28天拆除加力装置。在加力后3、7、14、28d以及停止牵引后3、7、14、28d分别取得左右侧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结果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的关节下骨也有BMP2的表达,内源性BMP2的表达增加与机械应力有关,BMP2表达的量受到力量的大小的影响。结论:BMP2参与不对称牵引引起的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变化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在新西兰兔口内造成渐进性咬合紊乱,用定量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髁突软骨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髁突软骨出现Ⅲ型胶原异常表达,并在实验期内持续增高。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髁突软骨退行性变,退变软骨全层出现Ⅲ型胶原异常表达,表明软骨细胞表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年轻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动物模型,以X型胶原为检测指标,观察髁突软骨内成骨及其与下颌前伸持续时间的关系.方法: 9 周龄雌性大鼠75 只,分为3 组,其中2 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戴用统一规格自制的咬合前导矫治器,分别戴用12 h和24 h.3 组动物分别在实验后3、7、14、21、30 d处死后取双侧髁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检测髁突软骨组织切片中X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24 h实验组X型胶原表达量在21 d时最高,且高于其他实验组;而12 h实验组峰值出现在30 d.原位杂交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功能矫治下颌前伸均能诱导年轻成年大鼠髁突软骨发生改建,但与12 h间歇性加力方式相比,24 h持续加力方式作用效果明显,且见效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Ⅲ类矫形力对猴下颌髁突软骨的组织学改建情况.方法:选取青春生长发育期的雄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组和3月组.实验组每组2只,对照组每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取下颌髁突软骨进行组织学结构观察,运用图像分析法观察软骨各层厚度变化.结果:在颌间Ⅲ类矫形磁力作用下,猴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改变.前斜面增殖层和前肥厚层增厚,3月组肥厚层增厚,出现增生效应.髁突的后斜面增殖层、前肥厚层变薄,3月组肥厚层亦变薄,出现受压抑制效应,但无病理性损害.结论:①适当的颌间Ⅲ类矫形力使恒河猴髁突软骨进行活跃的生理改建;②提示临床选择合适的矫形力与加力的方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Ⅲ类矫形治疗对下颌髁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春发育期的雄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组和3月组。实验组各2只,对照组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CNA,分别计算软骨各层PCNA的平均阳性细胞率。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前斜面PCNA阳性细胞率增大,而后斜面PCNA阳性细胞率减小。1.5月组较3月组变化明显。结论Ⅲ类矫形力使髁突软骨前斜面细胞增殖活跃,后斜面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提示临床在进行Ⅲ类矫形治疗时,选择力的性质、加力方式和大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压力对体外培养髁突软骨细胞表达TGF-β1的影响。方法:解剖、培养SD大鼠髁突软骨,应用静压力加载装置对实验组软骨加载强度为10kPa的持续静压力1h。对照组除软骨不加力外,其它培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加力完成后2组同时收集样本。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实验组和对照组髁突软骨TGF-β1的含量和分布,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仪检测髁突软骨各层TGF-β1表达的强度。结果:实验组的髁突软骨各层细胞TGF-β1表达均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成软骨细胞层改变最明显(P<0.01)。结论:静压力促进髁突软骨各层细胞TGF-β1表达增强,其中成软骨细胞层表达增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软骨损伤后的效果及修复组织的性质。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白免53只,分成5组。第1组:细胞移植组;第2组:单纯胶原膜植入组;第3组:在实验动物有髁突前斜面形成直径2mm的全层损伤后,未植入任何物品;第4组:空白手术对照组;第5组:正常对照组。结果 细胞移植组动物的髁突软骨损伤区形成软骨组织修复。结论 异体兔髁突软骨细胞移植能够形成类似正常的关节软骨修复髁突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顶骨矢状缝快速扩张后骨密度的变化及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后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10周龄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扩张组,扩张加胶原膜植入组,扩张加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每组8只。大鼠左右顶骨钻孔,建立矢状缝扩张模型,第21 d时取出扩张矫治器,第28 d时处死动物;在第0 d、第21 d和第28 d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矢状缝处的骨密度并分别在相应的各时间点测量左右顶骨骨孔间的距离,计算扩张复发率。结果:空白对照组在三个时间点的骨密度没有差别;除了扩张加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之外,其余两组动物在施加扩张力后,矢状缝中骨密度较实验刚开始时下降,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的扩张复发率最小。结论:rhBMP-2/胶原膜复合物可以升高扩张力作用下大鼠顶骨矢状缝的骨密度;DEXA能对扩张过程中骨密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正畸应力加载后牙龈肌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8例正畸应力加载后需要拔除牙牙龈组织,以应力加载前拔除牙牙龈组织为对照,进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然后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应力加载前牙龈组织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α-SMA除血管上皮外,其余为阴性表达。正畸应力加载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在牙龈组织内出现阳性表达,与加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应力加载后,牙龈组织内肌成纤维细胞出现表达,其可能在正畸牙术后复发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正畸应力加载后牙龈肌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8例正畸应力加载后需要拔除牙牙龈组织,以应力加载前拔除牙牙龈组织为对照,进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然后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应力加载前牙龈组织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α-SMA除血管上皮外,其余为阴性表达。正畸应力加载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在牙龈组织内出现阳性表达,与加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应力加载后,牙龈组织内肌成纤维细胞出现表达,其可能在正畸牙术后复发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垂直吸收的牙槽骨改建,为牙周炎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加力对照组( A)、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对照组( B)、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加力实验组( C),每组各2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加力后8 h,1、7、14、21 d处死,取动物模型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骨进行组织学及免疫学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畸加力至7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出现无细胞结构,结缔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牙槽骨表面还可见功能活跃的多核破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达到峰值,光密度值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加力至14 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组织中RUNX2的表达达到峰值,其光密度值最高,明显高于正常加力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牙周炎症和消除咬合创伤后,正畸力能刺激牙周炎大鼠垂直缺损牙槽骨区域的RUNX2和IGF?1的表达增强,合成骨胶原和骨基质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牙槽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种植体支抗周围骨组织MMP-9含量,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种植体支抗周围骨改建情况。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杂种狗4只,随机分为1、2、4、8周组。在每只狗上颌颊侧磨牙区靠近膜龈联合处植入微螺钉,每侧2枚,每组4枚。即刻用镍钛拉簧(1.96N)对拉同侧种植体。在相应的分组时间处死动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HE染色显示即刻加载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颈部周围骨组织改建在即刻加载8周内以纤维改建为主;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在即刻加力8周内表达有差异,加力2周时表达含量最高。结论:即刻加载微型种植体支抗周围颈部骨组织改建在加力8周内以胶原纤维改建为主;MMP-9与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骨组织周围骨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共振频率分析法评价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临床变化规律,探讨合适的加载时机及加载对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颌第一前磨牙减数并需要强支抗的正畸患者14例,分为延期加载组和择期加载组各7例。每例患者在上颌后牙左右颊侧牙槽骨区植入分体式微种植体各1颗,用Osstell种植体稳定性测量仪作共振频率分析,植入后即刻及每周记录微种植体的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s,ISQ值)。延期加载组在第12周加载150 g水平牵引力之前,选出ISQ值稳定的时间点,以此作为择期加载组的加载时机,施加同样大小的正畸力。2组患者均随访至16周,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28颗微种植体中,5颗在4周内发生松动而取出,剩余23颗在16周内保持稳定,其中12颗延期加载组微种植体的共振频率分析显示,ISQ值在植入即刻及第1周最高(21.48±5.25),第2周到第5周逐渐下降,第6周后维持平稳 (11.26±3.36)。11颗择期加载组微种植体在第6周加载牵引力。从第6周至16周,2组微种植体无论加载与否, ISQ 值均无显著变化,2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松动微种植体的初始ISQ值显著小于非松动组。结论 微种植体植入1周后稳定性下降,6周后趋于稳定。6周后加载正畸力对稳定性无影响,而初始稳定性差是微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矫治力作用下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根吸收情况,探索应用Micro?CT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矫治力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220~270 g),分别施以10 g (10 g力组)、30 g力(130 g力组)拉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于加力后第3、7、14、28天处死动物,使用Micro?CT扫描上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牙槽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计算加力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的表面凹陷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加力后发生牙齿移动,10 g力组在加力14 d内,牙齿移动量小于30 g力组(P =0.039),在加力28 d时大于30 g力组(P<0.05)。加力28 d,10 g力组、30 g力组的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高于对照组(P=0.004),30 g力组产生的牙根表面凹陷总体积高于10 g力组(P<0.001)。结论 Micro?CT可以对牙齿移动及牙根吸收进行可靠评价及量化分析。加力后28 d,10 g力组移动量较30 g力组大,相应产生牙根吸收较30 g力组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