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将74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血糖水平、AMI前心绞痛缺如、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诊PCI可能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入院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325例急诊行PCI术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发生无复流现象组和未发生无复流现象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判断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相关生化指标、心电图Q波计数、口服药物情况、再灌注时间、术中使用支架及球囊情况,并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与无复流现象发生有关的预测因素.结果 本研究325例患者中有无复流现象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史、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以及PCI术中使用支架的直径、长度、扩张的压力,使用气囊的直径、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心功能分级2级以上(Killip分级)、病理性Q波计数、冠脉开通时间、PCI术中使用气囊的次数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术前顿服600mg波立维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管再通过程中发生心室颤动(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起病12 h内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500例,对14例血管再通过程中发生室颤(室颤组)及486例未发生室颤患者(未室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室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室颤组既往心肌梗死史、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0级、术后无复流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室颤组,入院时血钾水平显著低于未室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颤组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心肌梗死、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ST_(max)300μV、ST偏移总和1500μV患者所占比例,既往心电图QRS时限、入院时心电图ST_(max)和ST偏移总和等均显著高于未室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史、既往心电图QRS时限延长、PCI术前室颤、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360 min、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下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术后无复流、ST_(max)300μV、ST偏移总和1500μV是血管再通过程中发生室颤的危险因素;入院时血钾水平偏高、使用阿司匹林和β阻滞药是血管再通过程中发生室颤的保护因素。结论既往心肌梗死史、既往心电图QRS时限延长、PCI术前室颤、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360 min、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下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术后无复流、ST_(max)300μV、ST偏移总和1500μV、入院时血钾水平偏低、未使用阿司匹林和β阻滞药是STEMI患者血管再通过程中发生室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肌水平无再流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58例因首次AMI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在术后48 h接受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评价心肌水平血流灌注.比较发生心肌无再流和有再流的患者在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上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心肌水平无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9.3%)判断为心肌水平无再流.与心肌水平有再流的患者比较,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者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显著较高,入院时血糖水平显著较高,肌酸激酶(CK)峰值显著较高,单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球囊扩张后罪犯血管血流达到TIMI 3级的比例较低,有梗死前心绞痛的比例较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也较低.多因素分析示缺乏梗死前心绞痛、入院时血糖水平高、CK峰值高是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乏梗死前心绞痛、入院时血糖高、CK峰值高的AMI患者是直接PCI术后发生心肌水平无再流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死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156例,对其中78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心电图STR情况。结果抽吸血栓组与同期入选未抽吸组相比,TIMI血流3级分别为89%和78%;TMP灌注3级分别为88%和45%,STR〉50%者分别为68%和50%。结论经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00例AMI行急诊PCI患者分为无复流组18例、血流正常组182例,计算两组冠脉开通时间(出现AMI症状至冠脉球囊第1次扩张或支架置入的时间),检测其血糖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无复流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冠脉开通时间、入院时CK-MB、血糖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脉开通时间、CK-MB、血糖水平是AMI患者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碎裂QRS(fQRS)波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直接PCI的STEMI患者224例,根据PCI后48 h心电图是否存在f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 PCI后应用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 MBG)分析冠脉血流情况和心肌灌注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fQRS波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PCI后78例患者出现fQRS波群,占34.8%。与非fQRS组相比,fQRS组的年龄较大,吸烟率较高,HDL-C较低,CM-MB峰值较高,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和下壁心肌梗死较多,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较长,MBG分级<3级的比例较高。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BG<3级、CK-MB峰值水平、心肌梗死部位、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为直接PCI后出现fQRS波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有较多的患者出现fQRS,相关因素有MBG<3级、CK-MB峰值水平、心肌梗死部位、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积分及缺血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杭州市中医院行溶栓后PCI的121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0例,无再狭窄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PCI术前(溶栓后)及PCI术后3 d心电图QRS积分、缺血分级以及左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肌钙蛋白I(c 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并分析心电图QRS积分及缺血分级与左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心电图QRS积分、缺血分级以及两者联合对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效能。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入院时、PCI术前及PCI术后3 d心电图QRS积分、缺血分级以及左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手术前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PCI术前及PCI术后3 d心电图QRS积分、缺血分级与LVE...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近期疗效。方法109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PCI组),并与178例同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的STEMI患者(UK组)进行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结果与同期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胸痛缓解迅速,120min ST段回落明显,再灌注成功率高(P〈0.01);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P〈0.01)、再梗死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PCI术前QRS波宽度与术后心肌再灌注不良的关系.方法 1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根据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分为心肌再灌注良好组(TIMI 3级,A组,n=149)和心肌再灌注不良组(TIMI<3级,B组,n=19),以50mm/s的走纸速度并以相同的导联位置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h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梗死相关导联QRS宽度均值,对二组间临床及心电图特征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前QRS波总体较宽(93.7±2.8mm Vs 90.9±3.4mm,P<0.001),术后QRS波缩窄量明显较少(3.2±1.9mm Vs 9.1±3.7mm,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直接PCI术前QRS宽度与术后心肌再灌注不良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直接PCI术前QRS波宽度可能有助于预测术后心肌再灌注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12个月内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意义。方法入选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92例,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按PCI后72 h内是否出现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患者在术后1年MACE显著高于非fQRS组[15(31.2%)vs.4(9.1%)]。生存分析显示,fQRS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减低(P<0.004);Cox风险分析显示,fQRS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再发MACE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2.19,95%CI 1.38-3.50,P=0.023)。结论 fQRS波可能是判别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发MACE的一种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使用抽吸导管后行支架置人术32例(抽吸导管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48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h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和心梗后24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高于直接PCI组(94%比75%,P〈0.05),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低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h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急诊PCI组(94%比71%、88%比71%,均P〈0.05);抽吸导管组心梗后24hLVDD低于直接PCI组[(54.2±4.1)mm比(56.2±4.2)mm,P〈0.05],心梗后24hLVEF高于直接PCI组[(57.6+5.24)%比(55.0±4.6)%,P〈0.05],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小血管罪犯病变的介入治疗(PCI)效果,并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比较,以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1 364例罪犯血管为小血管(靶血管直径≤2.5 mm)并接受成功PCI的AMI患者,首先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再根据治疗方案将各年龄组分为DES组和单纯球囊扩张组。统计分析各年龄段DES组与球囊扩张组间随访8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5岁的DES组与球囊扩张组患者相比,心脏性病死率、总病死率、靶病变重建(TLR)、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均减低(P均〈0.05)。结论相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老年(≥65岁)小血管病变AMI患者在PCI中置入DES比单纯球囊扩张更有利。  相似文献   

14.
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晖  田俊萍  杜凤和 《山东医药》2011,51(28):87-8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ECG)特点以减少AMI的误/漏诊率。方法选取我院因胸痛入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AMI患者138例,按照急诊室第1份ECG是否为心肌梗死图形(ST段抬高或合并病理性Q波)分为心肌梗死图形组(A组)和非心肌梗死图形组(B组),记录急诊室生化标记物及入院后的PCI情况。结果 138例AMI患者中A组106例(76.81%),B组32例(23.19%)。B组患者从发病到入急诊室做第1份ECG的时间明显早于A组(P〈0.01),B组患者入急诊室时第1次测得的肌钙蛋白(cTnI)水平明显高于A组,而CK、CK-MB明显低于A组(P均〈0.01)。结论急诊室AMI患者ECG表现复杂,易漏诊,通过多次心电、生化标记物检查及严密的临床观察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左心衰患者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山东医药》2011,51(1):84-85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左心衰患者158例按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和死亡组。在入院当时、入院后24、72h安静状态下观察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的变化,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预后良好组QRS波时限、QTc间期呈进行性缩短,预后不良组QTc间期呈进行性缩短,死亡组QTc间期呈进行性延长(P〈O.05)。在入院后72h死亡组和预后不良组QRS波时限、QTc间期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P〈0.05)三组患者入院后BNP浓度呈进行性下降(P〈0.05)。死亡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在三个时间点BNP浓度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分别与BNP和NYHA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预后,QRS波时限及QTc间期与心功能相关,可以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Ⅰ水平分为cTnⅠ升高组和cTnⅠ正常组,比较两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梗塞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级别和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 cTnⅠ升高组STR%〈30者较cTnⅠ正常组多(25.4%比12.3%,P〈0.05),TIMI〈3级者亦多(31.3%比13.7%,P〈0.05),CTFC≥30祯者亦较多(42.9%比21.7%,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MI患者入院时cTn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例,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 ≥70岁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STE AMI)患者5 2例(≥70岁组) ,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判定梗死相关动脉未能有效开通,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TIMI 3级灌注、同时患者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的6 7例(<70岁组)STE 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70岁组患者比较,≥70岁组的STE AMI患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大;但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异,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PCI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并未见增加。结论 ≥70岁组患者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PCI成功比例与<70岁组的STE AMI患者相同,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情况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对心肌梗死后心肌存话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直接PCI患者132例,应用心肌显色分级(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0~1级)和有复流组(MBG2~3级),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舒张末压和室壁运动积分(WMS);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心室造影和核素心室造影及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AMI后1W时行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 SPECT,以极坐标靶心图定量法测定缺血范围记分(ES)和缺血程度记分(SS)。结果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LVESVI、LVEDVI、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P均〈0.05);核素心室造影参数比较,无复流组LVEF、PER和PFR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PCI后1W硝酸甘油介入后,有复流组Es较无复流组降低37.73%(P〈0.05),有复流组SS较无复流组降低24.24%(P〈0.05)。相位分析示无复流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PS和PSD亦高于有复流组(P〈0.05)。在6个月随访期内,无复流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复流组。结论MBG可准确判定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梗死相关区域的心肌存活,预示着心脏功能的恢复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