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红  李钟洙 《吉林医学》2006,27(9):1146-1146
1病历摘要例1:患者男,52岁。因左上肢结节3个月就诊本科。患者3个月前被木屑刺伤,1周后左手背皮肤出现绿豆大结节,紫红色,轻微痛痒。曾以“皮肤疖肿”给予“头孢拉啶”治疗,结节渐增大,破溃,且沿前臂至上臂皮肤出现数个类似结节,大至线形排列,并波及周围皮肤。结节相继破溃,溢脓,形成结痂,呈肉芽增生样损害。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背至左上臂可见数个肉芽肿性增生样损害,表面覆盖脓性分泌物及结痂。真菌培养出申克氏孢子丝菌,诊断: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例2:患者女,68岁。因左手背部溃烂,结痂半年就诊本科。患者半年前因干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探讨其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60只)和对照组(6只),在每只实验组Wistar大鼠背部皮肤选取两个接种部位:右背部及尾根部;制作申克孢子丝菌株SUMS0382的孢子悬液,并调整菌悬液浓度至孢子数为1 × 108 /mL;在实验组Wistar大鼠的每个选取部位皮下注射孢子悬液0.1 mL,造成实验性感染;对照组相应部位则注射8.5 g/L NaCl溶液0.1 mL。接种后12周内每日观察大鼠活力、体质量、皮损数量及直径,并于第2周、4周、8周分别取皮损组织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结果】 皮损在感染后第6天时开始出现,皮损数量及大小均在感染后第2周末达高峰。感染1周后,33%(20/60)的大鼠于接种部位出现皮损,感染2周后,90%(54/60)的大鼠于接种部位出现皮损,尾根部的皮损数目远大于右背部皮损数目。91%(49/54)大鼠的皮损表现为结节。19%(10/54)大鼠的皮损呈现反复的过程。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均符合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改变。【结论】 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反映了人类发病的自然病程,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首报宁夏地区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孢子丝菌病。方法:对28例临床疑为孢子丝菌病患者的典型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学、真菌学检查,结果:28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学检查,真菌学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确认脒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结论:气候干燥的宁夏地区仍存在申克氏孢子丝菌感染;真菌学检查对该病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4.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呈全球性分布的慢性真菌病。由于孢子丝菌的黑素形成对其毒力有很大的影响,故对人体有较大危害性。152医院皮肤科于2012年4月收治1例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采用碘化钾联合特比萘芬治疗3个月皮损完全消失,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5.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界室温条件下为菌丝相,体内和37℃为酵母相,在组织内部形成小的芽生孢子。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发病常与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质有关,因此皮损多局限于暴露部位,形成沿淋巴走行分布的特征性结节,可引起化脓、溃烂及渗出,极少数病人可发生系统播散。临床表现为皮肤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6.
杨鑫  李福秋  金学洙 《吉林医学》2007,28(5):588-589
目的:探讨一株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的真菌学特点,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自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1株菌株,分别以1株固定型孢子丝菌菌株及淋巴管型孢子丝菌菌株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常规真菌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离株经真菌学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结论: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经真菌学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其在SDA固体培养基及小培养镜下的形态特征与其他类型孢子丝菌菌株基本一致,无法区分。  相似文献   

7.
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是一种在临床上多见于皮肤感染、且能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真菌病的致病菌。近年来有资料表明,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申克孢子丝菌可达11.8%(95/86)。而侵犯中枢神经病例则极为罕见。我科于2006年12月从一例颅内感染患儿CSF标本中检出一株申克孢子丝菌,现将微生物学检查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是双相型申克孢子丝菌,传统的诊断方法对于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及申克孢子丝菌的鉴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快速且可以在种、株水平对申克孢子丝菌病进行鉴定等优点,对于孢子丝菌病早期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李丽红 《中外医疗》2012,31(31):102-103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4例临床孢子丝菌病的典型病例,说明应用伊曲康唑后的疗效观察。结果 4例孢子丝菌病病例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孢子丝菌病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结节或溃疡性病变.最早由美国的Baltimore报道了首例,1898年Schenck由上肢多发性脓肿中分离出病原菌,称为Sporotrichum s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探索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标准。方法:用光镜对2株标准株,4株环境分离株和24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再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来分析DNA多态性。结果:30株菌株镜下可见2种形态结构;30株申克孢子丝菌的DNA指纹带型不同;多引物聚类分析表明,3条引物可将30株不同地区来源申克孢子丝菌分作11个型。结论:(1)在我国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2种不同的形态结构。(2)申克孢子丝菌中存在不同的基因型。(3)RAPD法用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鉴定是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1病历摘要患儿,女,9岁,因左侧眉梢部出现丘疹,渐增至蚕豆大小的结节3个月,于2011年3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儿既往体健,无明显外伤史及接触宠物史,亦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疖肿,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和红霉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有时可侵犯内脏器官,引起系统感染1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原菌为申克氏孢子丝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土壤、植物、木材等的腐生菌,常因外伤后接触污染的土壤和带菌的草木,或由于荆棘、生锈...  相似文献   

14.
乳管孢子丝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33岁 ,已婚。因左乳灰黄色分泌物 3个月就医。发病后无发热 ,既往体健。查体 :体温 36 .5℃ ,发育正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左乳皮肤无红肿 ,乳头凹凸不平 ,表面附有灰黄色分泌物 ,乳晕处可触及一条索状物 ,长约 3cm ,直径约 0 .2~ 0 .3cm ,轻微触痛 ,挤压后自乳头溢出灰黄色较稀薄液体 ,量少。血WBC8.8× 10 9/L ,N 0 .6 8,L0 .32。分泌物病检可见多数脱落鳞状上皮细胞及大量孢子丝菌。临床诊断 :乳管孢子丝菌病。即给予酮康唑每次 0 .2g ,每日二次口服 ,三周后痊愈。讨论 孢子丝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存在于土壤…  相似文献   

15.
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全国各地方均陆续有报道,但在我地区尚未见正式报道.现将我们诊治的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25~30岁3例,51岁1例,76岁1例;工人2例,农民1例,家庭妇女1例,干部1例;病程在5个月以内者3例,1年者1例,2年者1例;受累部在手腕关节处1例,手指及前臂同时受累2例,手腕部及前臂同时受累1例,上肢及下肢同时受累1例;1处病灶者1例,2处病灶者4例;皮损最小者0.5cm×0.6cm,最大者3cm×4cm.均无外伤史.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 ,55岁 ,造纸厂工人。因右手指、手臂反复出现结节溃疡2月于1999年3月21日入院。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食指末端伸侧瘀斑 ,无痛痒不适 ,抓破后挤出少许非脓性分泌物。曾先后到本市两所大医院外科就诊 ,均诊断为“右手外伤并感染 ,脓毒血症” ,给予克林霉素、泰能、大蒜素等药物治疗 ,病情未能控制 ,并于前臂、手背、上臂出现10余个相同的结节 ,且手背及前臂的结节部分破溃 ,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体检 :一般情况好。皮肤科专科检查 :右手食指伸侧见3处浅表溃疡 ,手背及前臂伸侧见10余处黄豆至蚕豆大小、深浅不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5例孢子丝菌病多菌标本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对比观察。组织液直接涂片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均发现孢子。病理组织HE及PAS染色光镜下,在真皮內主要见到三区病变、小脓肿及孢子,1例见到星状孢子。在扫描电镜下真皮组织间隙见到散在或聚集的孢子。透射电镜下真皮细胞间及细胞内发现圆形及椭圆形孢子,并发现一个生芽孢子,它正处于被一个中性粒细胞包围将被吞噬状态,其结构清楚,为一较难遇到的图象。观察例均经真菌培养证实为申克氏孢子丝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例孢子丝菌感染致双足底溃疡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62岁,退休工人,因右足底溃疡2年余,伴左足溃疡4个月,于2006年7月25日就诊于本院门诊。患者每年夏季喜爱在院内光脚行走,自诉2年前右足底开始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缓慢扩大形成溃疡,有微痒痛感。曾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欠佳,今年4月左足再次出现溃疡,症状同前。追问病史,患者有用腐朽树枝史。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及下肢静脉曲张等病史,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查体:双脚均于足底外侧,跖骨近端出现溃疡,右侧面积约1.5 cm×1.5 cm,深达肌层…  相似文献   

19.
孙仁丽  杨本义 《四川医学》2002,23(4):405-405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深部霉菌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局部淋巴系统 ,引起肉芽肿性损害 ,有时亦可播散引起多系统病变。从 1999~ 2 0 0 0年在我院发现皮肤型孢子丝菌病 1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 ,男 5例 ,女 7例。年龄 7岁1例 ,16~ 4 5岁 10例 ,80岁 1例 ,以青壮年为主 ;职业 :农民 8例 ,学生 1例 ,工人 3例 ;外伤史 :有明确外伤者 7例 ,其中竹签或树枝刺伤 4例 ,手抓破伤 2例 ,摔伤 1例 ,无外伤史者 5例。1.2 临床表现 :12例中皮肤淋巴管型 8例 ,单侧上肢者 6例 ,下肢 2例。初发损害大…  相似文献   

20.
申克孢子丝菌(spomthrix schenckii)是一种在临床上多见于皮肤感染,且能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真菌病的致病菌。近年来有资料表明,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申克孢子丝菌可达11.8%(95/806)。而侵犯中枢神经病例则极为罕见。国外至今仅见16例,其中1例于艾滋病患者脑脊液(cSF)标本中检出,我院于2003年从一例颅内感染患儿CSF标本中检出1株申克孢子丝菌。现将微生物学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