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氧氟沙星常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血液及生化异常,及幼龄动物致软骨损害等;静脉给药,剂量过大,肾功能不全者易致神志改变、抽搐、癫痫样发作;还出现结晶尿等少见不良反应。故应重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禁用于对本剂成分和氧氟沙星有过敏以及儿童和妊娠哺乳期的妇女;有高度肾功能障碍或有癫痫等痉挛性疾病者慎用,以免血药浓度过高或引起痉挛发生:对喹诺酮类有过敏史者应慎用;高龄患者应减少用量或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2.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氧氟沙星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为氧氟沙星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其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的2倍,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与其他抗菌药很少交叉耐药的特点,广泛用于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敏感菌株引起的各系统感染.近年来不断有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报道,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1].本文将近年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邓敏 《当代医学》2011,17(32):141-14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以感染科2009年6月~2010年6月使用左氟沙星注射液(规格为0.3g/100ml)并出现不良反应的742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不良反应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在胃肠道症状、全身性损害和过敏反应等。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5.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莉 《中外医疗》2011,30(12):79-79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32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老年人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女性患者高于男性,门诊患者高于住院患者。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要有足够的认识,在给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时,掌握其不良反应,对曾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合理用药,在患者用药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用药后的任何不适,应尽快查明原因,必要时应停药,对症救治,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68例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定营 《广西医学》2007,29(10):1581-1582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6~2006年国内医药期刊报告的168例左氧氟沙星所致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左氧氟沙星ADR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密切相关的因素为老年人、过敏体质.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左氧氟沙星的ADR,用药时加强对患者的观察,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侯晓霞 《中外医疗》2009,28(14):101-101
左氧氟沙星(Levlfloxacin,LVLX),1997年在我国上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解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相关因素,现将临床工作中所见及综合有关文献报道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安津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52-1752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其抗菌活性是右旋光学异构体的8-128倍,是外消旋体的2倍,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可供口服和静脉给药,并迅速分布到体内各组织^[1]。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干扰DNA复制、转录和重组,  相似文献   

9.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其抗菌活性是右旋光学异构体的8-128倍,是外消旋体的2倍,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可供口服和静脉给药,并迅速分布到体内各组织^[1]。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干扰DNA复制、转录和重组,  相似文献   

10.
陈君  许楠  庞杰  张春燕 《中外医疗》2009,28(15):97-97
左氧氟沙星系氟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谱广,作用持久,疗效明确而成为常用抗生素,但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受益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医院发生的19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医院发生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2010年本科收到的190例ADR反应报表,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的时间、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例ADR中男女比例为1.31∶1。其中大于70岁年龄组发生ADR居首位,共65例,占34.21%。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产生的ADR为155例,占81%。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药品不良反应139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01~2011-06收集到的139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93例ADR报告中,共计1666例次药品引起ADR,涉及品种211种,其中约5%涉及2种以上药物联用。其中抗微生物类药的ADR发生率最高(860例次,占51.62%),其次为营养支持及能量代谢药(150例,占9%);发生ADR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1211例,占86.93%;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为主(1518例次,占91.1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760例,占54.56%),其次为全身性和消化系统。ADR转归中,1389例ADR治愈或好转,2例出现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需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儿科应用抗生素要重视药物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51-1852
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医生最常见的问题。小儿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且经常合并营养紊乱性疾病;同时受社会一经济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更是临床上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自青霉素发明和应用以来半个多世纪,抗生素在治疗各种细菌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探讨预防严重ADR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46例严重ADR报告表,分别按患者年龄、性别、报告人职业、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6例严重ADR中,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严重ADR例数最多(89例,60.96%),其次为口服给药(52例,35.62%);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最多,其次为心脑血管药物和中药制剂;ADR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炎、重症皮疹等表现为主;90例严重ADR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2例危及生命。结论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该院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2017年1至12月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9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人群发生率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发生ADR的药物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物和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为主。结论 医疗机构要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定期分析ADR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106例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集的106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106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64.15%),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给药途径(82.0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39.63%),涉及药品以喹诺酮类为主,其次是头孢菌素类。结论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定期分析报告数据,及时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1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1日-2009年5月30日收集的21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品种类、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63.9%),其次为中药制剂;患者(≥60岁)ADR发生率最高(29.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87.5%);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4.4%)。结论:引发药物ADR的原因很多,正确认识并展开全方位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建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62-163,1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6月30日收集的1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DR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数的61.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及胃肠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28.7%和23.0%。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总数的88.09%。结论:ADR监测工作任重道远,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力度,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对山东省立医院2010年上报的271份抗菌药物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1例ADR共涉及抗菌药物10类41种药品。在不同种类抗菌药中,喹诺酮类引起ADR的例数最多,为62例(22.88%),其次是头孢菌素类44例(16.23%)和硝咪唑类41例(15.13%)。在不同品种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引起ADR的例数最多,为43例(15.87%),其次是奥硝唑和阿奇霉素,分别为40例(14.76%)和30例(11.07%)。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特点。方法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对我院2005~2007年上报的12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8例ADR报告中,老年患者65例,占总例数的50.78%;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0.63%(52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5%(96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7.13%(71例);严重的ADR报告1例,占总例数的0.78%。结论医护药人员应正确理解ADR,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