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的患者,41例病人再出血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方法:本文对41例SAH患者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病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结果:诱发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用力排便为31.7%;过早下床活动为24.4%;情绪激动为17.1%;并发症为21.9%;其他为4.9%。结论:SAH患者通过控制情绪激动,防止便秘,避免早期下床活动,防治感染,可有效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2.
蔡红星  倪白云  张婧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20-1120,1143
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普内科及神经内科7年收治的127例SAH患者和28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发生率18.06%,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性多于女性,为2.1∶1;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1.43%,比SAH组21.26%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 SAH急性期和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云燕 《医学文选》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 %~ 1 5 %,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 2 ] 。因此 ,再出血的预防是 SAH护理的重要环节 ,1 994年 6月~ 2 0 0 2年 1 0月 ,我科共收治 SAH患者 2 8例 ,其中再出血 3例 ,再出血率为 1 0 .7%。现将预防 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 8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经腰穿和 CT确诊 ,其中男 1 8例 ,女 1 0例 ,年龄 2 0~ 71岁 ,平均 5 2 .3岁。再出血 3例患者中 ,1例由于枕骨大孔疝形成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1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并随访观察6个月,对40例再出血的SAH患者(病例组)与无再出血的128例SAH患者(对照组)的有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168例SAH的再出血率23.8%;再出血组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入院时间〉24h、饮酒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未手术或介入治疗、入院时间〉24h及饮酒是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危急重症,它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5%.其愈后与首次出血量和早期再出血引起的直接脑损害,以及迟发性脑缺血等有关.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55例SAH病人,其中对20例再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护理角度探讨导致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其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运用护理对策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1].SAH起病急骤,国内报道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且有20%-45%的SAH患者于首次出血后发生再出血,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及是否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护理有关.其中,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的因素[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于2000-2002年共收治64例SAH患者,现将再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皿  陈娥 《中国医疗前沿》2011,(12):51+96-51,9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诱因及治疗方案。方法分析2005-2010年收治的1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治疗方案和预防对策。结果情绪波动、高血压、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患者过早下床活动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再出血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防治方法,使患者了解并且避免诱发因素,控制血压,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陆云燕 《微创医学》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15%,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1994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28例,其中再出血3例,再出血率为10.7%.现将预防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自发性SAH的首位病因,而动脉瘤再出血是动脉瘤性SAH(aSAH)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然而关于aSAH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 对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aSAH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46例和非再出血组154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及影像学指标,对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收缩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与aSAH患者再出血无关(P>0.05),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关注并积极预防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勇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5):325-325,353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并发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对23例SAH并发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5.2%(15/23)SAH患者再出血好发于最初2周,入院时CT示血凝块稠密和双侧脑室出血者发生率高,预后差。结论SAH患者的某些临床特点和早期CT表现有助于预测再出血。  相似文献   

11.
Postpartum Hemorrhag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13.
自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部位及其危害性。方法 对147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24h内、24h-7d、8-14d进行动态CT观察,并结合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147例患者中发生继续出血者43例,多发生在24h内,以壳核及丘脑多见。结论 继续出血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15.
创伤性脑室内出血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 50例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IVH)患者 ,其中单纯性IVH 9例 ,其余 4 1例均伴有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致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 ( 32例 ,64% ) ;病人均有脑膜刺激征表现 ,发热 35例 ( 70 % ) ;1 9例 ( 38% )临床诊断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 ,1 5例 ( 30 % )CT表现为弥漫性轴索损伤 ;死亡组GCS评分显著低于存活组 (P <0 .0 5) ,Graeb评分高于存活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7例病人行颅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 ,3例行V P分流术。死亡2 4例 ,持续昏迷 2例 ,重残 8例 ,轻残 6例 ,痊愈 1 0例。分析结果提示IVH合并的脑损伤是治疗的重点 ;IVH病人的预后主要受年龄、入院时的意识状态、IVH的出血量、合并其他类型颅脑损伤的程度、持续性高热和血管痉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弥漫性肺泡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是一种以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广泛破坏,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腺泡内广泛出血,充满了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在间质内堆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缺铁性贫血、胸部弥漫性肺泡浸润或实变。比较罕见,既可以慢性发展,也可以起病骤急,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儿童,一经发作,大都进展迅速,常危及生命。由于不特异的临床症状给诊断带来困难,常常延误病情,因此,对DAH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李铁男 《中外医疗》2010,29(5):100-100
本文以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