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诊断中肠镜检查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消化道出血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镜检查。结果经肠镜检查,16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157例明确病因,确诊率为93.45%。病因分别为:肠息肉65例,慢性结肠炎症37例,大肠癌32例,血管畸形4例,溃疡性结肠炎10例,肛裂、痔9例。病灶位置:乙状结肠46例,直肠64例,回盲肠11例,降结肠17例,横结肠7例,升结肠12例。结论现阶段肠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确诊的主要诊断技术之一,利用这一检查技术可对消化道出血原因加以明确,促使疾病检出率大幅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肠镜检查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结肠镜进行检查,非急诊肠镜常规口服20%甘露醇250ml,清洁肠道后进行检查,除因新生物致肠腔狭窄不能继续插镜外,均插至回盲部或明确出血部位。急诊肠镜情况允许做适当的肠道清洁。其余不做导泻和灌肠,检查时反复从活检钳道内冲水及吸引肠腔内积血,并缓慢进镜,直到发现出血灶为止。结果本组260例因下消化道出血者行结肠镜检查,明确病病因者有245例。病因:溃疡性结肠炎(溃结)、直肠炎103例,肛裂、痔35例,慢性结肠炎症35例,大肠癌32例,大肠息肉40例,病因不明15例。病灶部位:位于直肠135例,乙状结肠85例,降结肠15例,横结肠10例,升结肠7例,回盲肠2例,肛管疾患6例。结论下消化道出血原因较多,行结肠镜检有助于明确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提高对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肠镜确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肠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出血的6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出血原因划分,65例患者中32例肠道息肉、16例大肠癌、11例慢性结肠癌、4例溃疡性结肠炎,以及1例血管畸形和1例其他原因;根据出血部位划分,65例患者中27例位于直肠、18例乙状结肠、降结肠和升结肠各6例、回盲部和横结肠各4例。结论肠镜检查作为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诊断方法,能够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原因。方法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结肠镜检查明确原因者251例。其出血原因依次为息肉、过敏性肠病、过敏性紫癜、结肠憩室病、感染性炎症、肛裂、溃疡性结肠炎、应用药物后黏膜糜烂、溃疡、克罗恩病、血管畸形、原因不明。出血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结论肠镜检查是较安全的,也是下消化道出血中明确病因及诊断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唐维平  邓跃华  刘弋 《安徽医药》2010,14(7):797-799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该院32例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5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3例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发现盲肠或回盲部血管扩张。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部分升结肠、盲部、末段回肠切除术1例。结论要充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需考虑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纤维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424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检查手段,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分析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2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检查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281例位于上消化道,143例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37.1%),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7.4%)及肿瘤(15.7%),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是溃疡性结肠炎(24.5%)和肿瘤(21.0%),胃肠镜仍是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在胃肠镜阴性的病例中,以手术及小肠镜诊出率最高。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占首位,应加强小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胶囊内镜在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范红  何旭  周雁  王芸  万平 《云南医药》2007,28(3):215-2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在16例患者中检出小肠病变13例(81.26%),其中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者10例(62.5%),3例发现病变但不能肯定出血是否与此有确切关系。在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的10例病人随后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6例行剖腹手术,结果与胶囊内镜诊断所提示的出血部位或原因相吻合,另有2例近期内无消化道出血病人未检出病变。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特别是近期有活动性出血病人有较高的检出率,安全无创,可以作首选的检查方法,结合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可弥补其检查中的不足,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结果分析发现:①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结肠炎性疾病为首,其次为结肠癌肿和息肉,在流行区不能忽视结肠血吸虫病的存在。②增殖型结肠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X线检查和内镜下观察需与结肠癌相区别。③增生性结肠息肉亦可癌变。④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X线检查不如结肠镜检查准确,特别是左半结肠病变,X线检查易漏诊。⑤提高多处病灶并存的认识,在发现一处肠病后,只要肠镜能继续插入,尽量检查到回盲部,以了解全结肠情况。  相似文献   

9.
陈俏 《中国医药指南》2014,(14):169-170
目的探讨肠镜在老年下消化道出血及肠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7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便血就诊,均行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并排除为严重心肺疾病、腹膜炎及肠穿孔。结果 77例患者的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肠癌23例,肠息肉22例,慢性结肠炎15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阿米巴肠炎2例,缺血性结肠炎3例,血管畸形2例,放射性结肠炎2例,克罗恩病2例,无阳性发现者1例。76例患者的病变发生部位分析发现其中升结肠15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18例,直肠21例,肛门5例,末端回肠部1例,全结肠1例。结论肠癌为老年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肠镜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老年人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检查治疗手段,且病变部位主要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主,肠镜不仅可以止血,而且可以对老年性肠癌的准确检查,消除癌变的潜在危险,安全方便,对老年人肠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危重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性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33例病情危重,消化道出血>1 000 ml,不能或不愿意行纤维胃镜/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胃肠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或灌注.结果选择性胃肠动脉造影组显示出血病灶27例,阳性率82%,超选择性胃肠血管造影组31例,阳性率94%,未发现异常2例,栓塞治疗26例,灌注药物止血7例,出血停止,其中8例再出血,4例外科手术治疗,未发现并发症.结论DSA超选择性胃肠动脉造影能确定危重消化大出血的部位和提高出血病灶检出率,采取栓塞治疗能有效控制出血,在不能栓塞危重患者中,通过灌注药物止血,使部分患者为外科手术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下消化道出血急诊结肠镜检查6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求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对下消化道出血62例采用急诊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发现可能出血病灶47例(75.8%),其中有活动出血或近期出血39例(83.0%),见到出血各次疾病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7例(27.4%),大肠息肉10例(16.1%),恶性肿瘤5例(8.1%),痔4例(6.5%),急性肠黏膜病变3例(4.8%),血管畸形1例(1.6%),阿米巴痢疾1例(1.6%).慢性结肠炎8例,结肠媳室1例,观察不清4例,未见病变8例.同时镜下局部喷洒止血药物16例,电凝止血8例.结论 对下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首选结肠镜检查,熟悉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特点、掌握纤维结肠镜操作技术,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许晴晴 《贵州医药》2002,26(2):173-174
小肠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 1%~ 5 %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明确诊断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收集我院及笔者在广州南方医院进修期间经治的不明原因小肠出血 12例 ,经采用术中肠镜的检查方法均明确诊断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4~6 8岁 ,平均 4 6 2岁 ;病程 4天至 5年。 12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 ,伴失血性休克 3例。血红蛋白 35~ 10 0g L ,平均 78g L ;一次出血 7例 ,反复两次以上出血 5例。1 2 术前检查情况 除常规检查外 ,所有病人均多次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 ,其中急诊胃…  相似文献   

13.
朱欲晓 《贵州医药》2009,33(7):651-651
结肠血管畸形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随着出血早期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血管畸形已成为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老年人反复发生的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之一。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其中明确诊断10例,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海燕 《安徽医药》2008,12(9):840-841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电子胃镜及电子肠镜等检查技术的发展,上消化道出血和结肠出血诊断率较高。小肠部位出血诊断相对困难,特别是小肠恶性肿瘤引起消化道出血早期诊断率低,待诊断明确,已发展至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现将我院3例小肠恶性肿瘤诊断情况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方法对1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次为大肠癌30例(18.8%),大肠息肉28例(17.5%),溃疡性结肠炎23例(14.4%),肛周疾病(包括肛管炎、内痔、肛裂等)21例(13.1%),结肠炎(未明确原因)13例(8.1%)。结论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是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68例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3年7月~2008年7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及血管造影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结肠镜检、病理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病因分别为结肠癌28例,息肉22例。炎症性肠病8例,血管病变5例,憩室3例,其它病变2例。按出血病灶部位分别为41例位于左半结肠,13例位于右半结肠,12例位于小肠,2例其它病变。经用立止血肌注、去甲肾上腺灌肠、支持治疗后,51例3d内出血停止,其中3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出血立即停止(1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致肠坏死死亡),14例5d内出血停止,3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67例治愈后脉率60~100次/min、血压90~140/60-85mmHg、大便潜血阴性。结论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病例通过结肠镜检、体格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用立止血肌注、去甲肾上腺素灌肠取得较好疗效。选择性动脉栓塞止血效果确切.但有肠坏死危险。有手术指征则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胃肠镜检查排除胃、十二指肠球部及大肠出血,检查前行全消化道钡剂透视排除梗阻,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分析。结果 36例均成功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检查胶囊在小肠运行时间122~500(266.0±43.9)min,其中4例至电池耗尽未能完成全小肠检查;胶囊排出体外时间6~98(49.4±7.7)h。共检出小肠出血性病变26例,阳性率72.2%。结论胶囊内镜是小肠出血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探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9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入我院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内镜实施剖腹探查术,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诊断,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检出率为100%,其中消化道息肉64例,溃疡出血16例.所有患者顺利止血、实施手术,均康复出院.结论 对于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实施探查术能够明确诊断患者出血部位、病变情况,减少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盲目性,对于提升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柏健鹰  王沂芹  郭红  张朋彬  王雷  樊超强  叶秋  赵晓晏 《重庆医药》2009,38(15):1921-1922,1925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354例患者因黑便或便血就诊。其中152例接受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202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病变检出率为82.24%(125/152),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1.78%(145/202)。双气囊小肠镜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P〈0.05)。双气囊小肠镜组病因诊断准确率(85.1%)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31.2%)(P〈0.01)。除2例患者未完成胶囊内镜外,其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并发症,也未出现麻醉并发症或麻醉意外。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但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及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急胜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60例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包括肠息肉、肠肿瘤、非特异性炎症、克隆氏病、血管畸形等。全组中有16例术前诊断清楚,44例术前未能完善检查或确诊,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对控制出血有效,未见复发。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以内镜及血管造影为最佳选择,对于部分小肠出血难以确诊者,术中配合肠内镜检查会有满意的效果,若在无肠镜检查条件或出血原因不明确时,可在术中进行分段肠管灌洗以确定出血部位。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