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同时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并采用同一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两种血样的检测结果。结果:肘前静脉血RBC、Hb、HCT、PLT、MCV血常规指标水平均高于手指末梢血,肘前静脉血WBC水平低于手指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重复检测各指标CV值均高于肘前静脉血。结论: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相比末梢血,静脉血检验结果较为精准、稳定,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东丽医院化验血常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肘静脉采血方式采集静脉血化验血常规,对照组采用手指末梢采血方式采集末梢血化验血常规。各组组内分别进行重复性及比对性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化验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重复性试验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RBC、HGB、PLT、WBC重复性试验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在化验血常规时成分较稳定且有很好的重复性,便于复查,应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行即时血常规检查;分别对室温下放置0min、30min、2h和6h后的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对血常规检查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末梢血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P<0.05),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中间细胞百分比(MXD)和静脉血无差异(P>0.05);静脉血的WBC、RBC和Hb不同时间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PLT较放置前明显降低(P<0.05),MXD较放置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较多,选取静脉血在2h以内进行检查可以降低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查和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5例,在统一位置进行3次末梢指血和空腹静脉血血样采集,应用同一种设备,在取样后0、3、6 h进行血常规测定,比较末梢指血和空腹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种血样3次检测结果比较,除WBC、RBC及HCT第2次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各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末梢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梢指血采血后3、6 h血常规测定结果比0 h低,采血后6 h比3 h结果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采血后3 h规测定结果和0 h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血后6 h血常规测定结果低于0、3 h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静脉血血常规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末梢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末梢指血血样采集用时短但血样稳定性弱,血常规测定结果准确性差,因此血常规测定中应以静脉血样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5例作为分析对象,在同一时间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将不同方式采集的血液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均为55份,为了检验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复性将每1份血样分为两组检验,比较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结果静脉组血样RBC、Hb、HCT、MCV以及MCHC、PLT检测结果高于末梢组,而WBC低于末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检测结果中,静脉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将采集静脉血作为采血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重复性更好,效果优于末梢血采集,可为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富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并放置留置针静脉输液的324例患者,采集每例患者的肘静脉血、留置针静脉血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直接静脉和留置针静脉)血样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血样的白细胞(WBC)高于静脉采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均低于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与静脉采血血样的上述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采血法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直接静脉采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不一致,而留置针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研究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5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均运用手指末梢血与肘静脉血采集样本,分析不同采血样本检验后血常规检验指标情况情况。结果:在WBC、RBC、Hb、MVH等指数方面,静脉组明显少于末梢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t、MCV、MVHC、PLT等指数方面,静脉组明显多于末梢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运用静脉血采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72例健康体检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研究组采集肘静脉血,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MCHC、RBC、PLT、Hb、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MCV、WB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因采血部位不同而发生变化,与手指末梢血相比,采集肘静脉血检验结果更稳定、更准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采血方式不同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5月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100例,根据采血方式不同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两组采集血液均行血常规分析,并对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静脉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均高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相比而言静脉采血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阜新市某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00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比较2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受检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检者静脉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验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浅析末梢血血常规和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应用结果差异。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0年9月~2021年9月56例在本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指标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末梢血HCT、Hb水平明显低于静脉血,WBC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10min、30min末梢血的PLT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0min、10min、30min末梢血的WBC均明显高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高于末梢血,建议使用该方法进行采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分析高原环境下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210例健康藏族居民的末梢和静脉血标本,对末梢血和静脉血标本进行0 h、2 h、4 h、8 h、24 h、48 h、72 h的血常规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210例末梢血和静脉血即刻检测的血常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WBC、RBC、HGB、MCV、MCH、MCHC、PLT结果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87、0.994、0.988、0.992、0.982、0.919、0.832。高原环境室温保存的静脉血48 h时MCV、MCHC,72h时HCT、MCV、MCH、MCHC、PLT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WBC、RBC、HGB结果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环境低压高寒缺氧,人群的末梢循环差,静脉血标本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对稳定,建议采集静脉血为宜,偏远牧区室温静脉血标本48 h血常规检测可得到良好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28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选择血液分析仪对所有体检者均实施末梢血常规检查和静脉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血液结果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等指标值。结果:静脉血组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等检测值,显著低于末梢血组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血小板方面,静脉血组的检测值明显高于末梢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静脉血常规的检测指标显著优于末梢血的检测指标,可在临床上建议,运用血液分析仪进行静脉血常规的检查,进一步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RBC、Hb、MCH、MCV以及PLT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WBC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检测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检验指标的CV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验结果的稳定性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数值较末梢采血精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较高,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沈国凤 《工企医刊》2014,27(6):1123-1124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五分类全自动血球仪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性,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同时采集我院门诊32例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用抗凝剂为EDTA-K2的定量真空管采血抗凝,使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分析结果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检测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表明两组WBC、RBC、HCT、HGB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PLT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以静脉血为主,对引起末梢血结果的诸多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价值和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接收并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8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采集末梢血进行检测,研究组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检验的临床价值与特点,包括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研究对象分别通过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并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采集静脉血检测后其WBC指标明显较对照组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低,且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研究组采用静脉血采集并检测后其RBC、PLT、Hb、Hct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的检验值,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末梢血采集检测与静脉血采集检测在MCHC、MCH、MCV等指标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并进行血常规检测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临床检测价值,对于MCHC、MCH、MCV指标的检测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检测效果,但针对RBC、PLT、Hb、Hct等指标的检测应用静脉血采集检测其准确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方法:选取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两组采血方式检验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血检验WBC、RBC、Hb、HCT、PLT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末梢血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采血方法检验,结果准确率较高,为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及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行血常规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采集末梢血;观察组36例,采集静脉血。对比两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两组MCH及MCV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LT、MCHC、Hct、Hb及R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同采血方式,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中的检测结果差异,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184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分别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标本,观察对比两种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的Hb、Hct、PL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MCV、MCH、MCHC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采血方法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需要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的血常规项目,建议选用静脉血进行检测的结果更为理想,能够使血细胞检测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更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