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胃切除术后B型间置空肠代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理想的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1990-2000年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胃癌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B型空置空肠代胃术(BJI)36例(52.9%),“P”型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R)32例(47例)。随访2年,比较其术后的并发症,Visick指数,体重变化,结果:88.8%的BJ1术后病人的Visick指数为I-II,PR的Roux-en-Y滞留综合征(RSS)发生率为40.6%,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为28.1%,6.2%。结论:BJ1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通道,对减少全胃切除术的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是全胃切除术后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4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全部采用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平均(219.9±21.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67.4±37.4)ml。患者6月后随访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均明显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胃切除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是可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术后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全胃切除行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A组,32例)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B组,29例)重建消化道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或死亡病例。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稍高于B组(P>0.05)。与术前和B组比较,A组术后体重显著增加,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量均显著上升(P<0.05)。A组术后并发症(倾倒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B组(28.1%vs.86.2%)(P<0.05)。结论 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行消化道重建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U”形空肠袋间置在胃次全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一晦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胃次全切除患者32例均实行空肠袋间置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即:近端胃次全切除空肠袋间置的方式:①小弯侧与大弯侧分别距幽门环5-8cm与10-15cm连线横断胃体。②距Treitz20cm切取带血管蒂空肠约25cm,置结肠后制成代胃袋。③将所取空肠制成的代胃袋底部于食管下端行端侧吻合后,将该空肠行侧侧吻合。再将其残端与残胃作端端吻合。远端胃次全切除空肠袋间置的方式①常规行胃次全切除。②距Treitz20cm切取带血管蒂空肠约25cm,置结肠后制成代胃袋。③将所取空肠制成的代胃袋底部于残胃行端侧吻合后,将该空肠行侧侧吻合。闭合大弯侧空肠残端,小弯侧空肠与十二指肠作端端吻合。同时与32例胃大部毕II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式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最佳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早期倾倒综合征;胸骨后烧灼感;摄食量(〉85%);体质量变化(%)]实验组明显优越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肠袋间置在胃次全切除消化道重建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重建消化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施用该术式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Visick分级指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体重的变化等营养状态指标。结果 88%的FJI术后病人Visick指数为I-II级,返流性食管炎2.9%(1/34)、腹泻5.9%(2/34),无1例出现倾倒综合症,该术后体重呈上升趋势。结论 FJI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通道,对于减少全胃术的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6.
杨富斌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16-161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重建方式。方法对62例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及60例Roux-en-Y重建术后1年随访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连续间置空肠(CJIP)组每日进餐次数较后者少(P〈0.05),每餐进食量及代胃肠段最大直径较后者大(P〈0.05);且后者有倾倒症状8例,胆汁反流9例。但反映营养状况的体质量变化、血红蛋白及总蛋白、白蛋白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间置空肠法营养状况的改善虽然并不优于Roux-en-Y法,但术后不适少于后者,因此适宜的患者应优选间置空肠法重建消化道。  相似文献   

7.
空肠间置代胃术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将 77例根治性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分为 ,空肠间置代胃组 35例和结肠前Roux y代胃组 42例。随访 5年 ,观察比较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前病者年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和病期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术后 1年、3年和 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术后 1年空肠间置代胃组在饮食量比对照组多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心率、血红蛋白、总蛋白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肠前Roux y代胃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高。结论 空肠间置代胃术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好、并发症低 ,是全胃切除术后的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FJI)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PR)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8例胃癌全切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9例。甲组行FJI重建术,乙组行PR重建术。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食量及治疗前、后营养状况。结果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甲组单餐进食量大于乙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甲组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PR重建术相比较,FJI重建术能有效的降低胃癌全切术患者的并发症,并促进进食量的恢复,从而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邓玉江  孙华新  纪福 《黑龙江医药》2011,24(6):1015-1016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在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03月施行的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12例.结果:本组12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1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随访8个月,无反流性食管炎及恶心、呕吐、腹胀、倾倒综合征、消化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8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在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03月施行的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12例.结果 本组12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1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随访8个月,偶有反酸症状,无恶心、呕吐、腹胀、倾倒综合征、消化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术后8个月血清营养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切断空肠代胃术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价值。方法对近年来应用吻合器行食管空肠吻合术在不切断空肠情况下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术后且随访生存一年以上患者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漏发生。本组患者生存状态良好。结论不切断空肠代胃术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间置双腔空肠袋代胃在胃癌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7例胃癌全胃切除患者术中分为两组,研究组行功能性间置双腔空肠袋代胃术28例,对照组行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29例。两组患者在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体重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体重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术后呈下降趋势,两组对比P<0.05;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腹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比P<0.05;餐后饱胀对比P<0.01。结论功能性间置双腔空肠袋代胃术应用于胃癌全胃切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对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手术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1年内进行持续随访。结果80例胃癌患者全部顺利完成了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进食顺利,体重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1年的随访期内也无患者死亡。结论在全胃切除后实施连续空肠间置术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既能最大限度清除癌变病灶又能保留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减少术后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而且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操作简单,患者生存率较高,十分适宜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8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无患者死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饮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提高远期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改善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三种常见消化道重建疗效。方法将60例全胃切除术患者按消化道重建的方式不同,分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 FJI组)、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RY组)、和P型Roux-en-y吻合术( PRY组)。对三种术式术后并发症、血清学指标及Visick指数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FJI组及PRY组在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均较RY组增高( P <0垐.05),FJI组和PRY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发生率均较RY组低( P <0.05),FJI组Visick1-2组例数较PRY、RY组少( P <0.05)。结论 RYP和FJI是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较理想术式,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汪鑫 《中国实用医药》2012,(34):115-116
目的研究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和对照组(标准Roux-en-Y吻合术)各31例,比较组别间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的排空及饮食情况。结果组别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月,研究组的排空时间及饮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饮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肠P袢代胃术通过科学、合理的重建消化道,恢复和强化患者正常的胃肠功能,促进患者术后饮食的恢复,从而减少常见术后并发症,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时是否作代胃贮袋处理的不同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5年收治的48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资料,依据重建时是否作代胃贮袋处理分为观察组(有贮袋)与对照组(无贮袋)。结果观察组营养障碍、腹痛腹泻、胆汁反流性食管炎、体重下降程度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代胃贮袋的重建方式可以减轻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不良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后ρ型空肠代胃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全胃切除后ρ型空肠代胃重建消化道的胃恶性肿瘤患,观察总结患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代胃的储存及排空功能和生存情况。结果 21例患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返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及倾倒综合症。术后3月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稳定并恢复正常。但术后一年生存率57.5%(8/14),二年生存率28.6%(2/7)。结论 ρ型空肠代胃手术安全易掌握,术后并发症低,营养状况良好值得临床运用,但对生存率的影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P型吻合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61例,全部行全胃切除P型吻合术,回顾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共有8例患者为姑息性切除,53例患者为根治性切除。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有4例,包括反流性食管炎2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发生率为6.6%,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与出血病症的病例,且未有倾倒综合征的患者。在术后的一年内年对患者进行回访,共回访57例,回访率93.4%,生存率为100%。结论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全胃切除术并P型空肠代胃术可有效的重新建立消化道,是防止倾倒综合征与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龙诏 《中国医药科学》2012,(10):219+222
目的对接受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对消化道进行重建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胃癌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38例,均采用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P型Roux-en-y术进行消化道重建;B组患者在手术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空肠间置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B组患者在消化道重建后出现反流性食道炎、倾倒综合征、早饱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在重建术后的体重明显高于A组患者;营养学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对接受全胃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消化道重建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