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收治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早期住院期间死亡5例,各种并发症16例,59例治愈出院,近中期疗效好。结论:对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科手术治疗是抢救患儿的重要方法,合适的手术指征、充分术前准备、先进的手术技术、及时准确的术后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嗣术期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2011年1月320例体质量≤10kg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嗣术期治疗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1.88%:死亡原因: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彩色超声,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的手术治疗充分的围术期处理、加强术后监护是低体质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2例,均予以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术后护理要点。结果:经护理后,有9例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8.12%;1例由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3.12%。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应加强呼吸道与出入量的观察与护理,并注意及时予以营养支持等,均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的24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4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活222例。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重段的死亡率比较,P<0.05。有并发症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从而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108例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施行急诊手术,其中非紫绀型76例,包括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7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6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主动脉缩窄5例;紫绀型32例,包括法洛四联症11例,法洛三联症7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9例.105例行根治术,3例行姑息手术.结果全组术中死亡2例,术后早期死亡6例,总死亡率7.4%;其余患者术后并发症为:残余分流1例,肺部感染12例,低心排综合征5例,肾功能不全1例,声带水肿2例,心律失常2例,多次气管插管5例.随访2~48个月,晚期无死亡,心功能Ⅰ~Ⅱ级,效果满意.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外科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准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加强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和亚急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和亚急诊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08年4月行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172例。其中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充血性心力衰竭113例,低氧血症62例,其他危重情况5例。行根治手术149例,姑息手术23例。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5例,死亡率为8.7%(15/172)。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h-31d(平均3.1&#177;4.9d),ICU停留时间2-31d(平均5.8&#177;2.5d)。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7例,肺不张12例,肺部感染35例,肺动脉高压危象5例,胸腔积液5例。随访2-73个月,晚期死亡2例,存活患儿心功能I-Ⅱ级。结论: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是必要和可行的。正确的围术期处理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外科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逐步向婴幼儿方向发展。在婴幼儿先心病群体中,危重复杂先心病的比例显著增高,这些患儿极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等。临床上传统的保守治疗策略病死率极高,约有近一半的患儿失去生存的机会。传统观念认为处于危重状态的先心病患儿进行手术只能增加创伤和死亡的风险。为此我们针对危重婴幼儿先心病的特点,对手术前调整方法、关键手术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器官保护技术以及术后监护技术进行研究、改革和创新,提出危重婴幼儿先心病在明确诊断后48h内进行“急诊外科手术”的概念和可行性、探索急诊外科手术的有效性,提高我国危重先心病婴幼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67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园生  刘威 《广州医药》2000,31(5):16-17
目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疗效。方法:总结67例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结果:左向右分流常见先天性心脏病50例,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的复杂先心病17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应尽早手术治疗为宜,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尤为适合;术后强调持续保温、镇静、呼吸道通畅,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68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8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策略。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部严重感染。各种并发症14例,治疗后均愈出院。结论: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重视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秦丽青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90-289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的监护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31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临床资料、术后监护方法以及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1例患儿经手术治疗与术后监护,最终全部健康出院,治疗成功率100%,无1例患儿死亡,仅有2例患儿在术后监护过程当中发生了轻微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6.45%,随访发现患儿预后均未受影响。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患儿实施积极、有效的术后监护措施,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儿健康与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延迟关胸(DSC)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从2006年5月~2011年10月,我院对8例复杂CHD手术患儿使用DSC技术。男5例,女3例,年龄21d~2岁,体重2.3~15.4 kg。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DSC对预防手术意外及严重并发症的作用。结果:8例患儿中,治愈6例,住院死亡1例,住院死亡率12.5%,放弃治疗1例,出院15 d后死亡。存活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已出院。结论:对于复杂CHD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DS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正确的采用DSC可以降低小儿复杂CHD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42例〈3岁的婴幼儿在不阻断升主动脉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42例患儿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其中11例小体重复杂先心者降温,使心脏完全停跳后行心内操作,余31例均在浅低温或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心内操作,体外循环时间10 ̄87min,平均37.64min。结果:本组42例死亡2例,余40例均痊愈出院。经术后半年随访36例,无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在婴幼儿肺炎并发心衰中的意义。同时为婴幼儿肺炎是否并发心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42例肺炎并发心衰及15例同期肺炎而无并发心衰患儿进行cTnT、CK-MB检测。结果:无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并发心衰息儿,cTnT阳性率不高,射血分数、心轴缩短率及心脏指数测定值也不低;而有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心衰患儿则相反。结论:cTnT检测可作为评价心衰的一项生化指标;婴幼儿肺炎若无先天性心脏病,极少引起心衰,而有心衰者常是发生在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在部分缺氧型复杂先心病外科与介入镶嵌治疗(Hybri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9月至2008年2月,我院共有10例患者接受了BAS术,包括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婴儿(年龄2 ~50 d),2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伴限制性房间交通的患者(年龄分别为60 d和39岁).8例患者在导管室于X线引导下接受BAS术、两例患者于监护室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完成BAS术,所有患者于BAS术当日或择期行外科根治术,跟踪随访至患者出院.结果 所有患者行BAS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AS术后患者房间隔缺损直径平均增加6.5 mm(4~12 mm);术后患儿右房-左房平均压差由造口前的5.9 mm Hg下降至1.3 mm Hg;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由造口前的70.2%上升到81.4%.患者缺氧状况获得不同程度缓解,均存活至外科手术期.10例患者随后均成功行外科根治术,9例顺利出院,1例术后死于术后电解质紊乱.结论 BAS术具有安全、快速、即刻有效等特点,能明显缓解缺氧症状.作为缺氧型复杂先心病Hybri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迅速稳定患者的危重状况,为外科手术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3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更好地掌握手术时机和指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7/2008-09我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患者134(男91,女43)例,年龄9mo~68岁,病史16d~27mo.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102例,风湿性瓣膜病29例,无基础心脏病3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发热、气急、寒战、贫血、水肿、皮肤瘀斑和动脉栓塞.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128例患者有心内膜赘生物形成,血培养阳性29例(29/112).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同期处理瓣膜病变和修复心内畸形.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6~8wk.结果:手术死亡1例,早期死亡8例.125例痊愈出院.随访92例,随访时间2~96(68.6±19.1)mo,感染均未见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73例,Ⅱ级19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到早期诊断,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内科联合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5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18岁至65岁,平均4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VSD合并PDA1例,单纯性肺动脉狭窄(PS)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5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2例,其余50例痊愈出院,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合并症的处理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558例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558例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做心脏停跳液灌注,转机后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其中115例低体重复杂先心患者降温,使心脏完全停跳后行心内操作,余均在低温或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心内操作;体外循环时间8~135分钟平均36.79分。结果 死亡7例,余均痊出院。经术后1~2年随访428例,除7例VSD(室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心痛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总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h内通过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地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迭67.64%(92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占42.08%,其次为窭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宣传导阻滞、房扑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明显,如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心律失常1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莉  高煜  王伟烈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51-152
目的探讨小儿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27例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与诱因、原发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构成比以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结果窦性心律失常占21.27%,异位心律失常占78.7%,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30例(23.6%),病毒性心肌炎73例(57.5%),重症感染20例(15.7%)。结论小儿心律失常发病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症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