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0):4057-4058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观察和对比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5-28,3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结合华法林进行单纯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置入腔静脉过滤器,并采用经腘静脉介入导管,给予尿激酶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患侧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实验组静脉通畅评分优于对照组[(5.02±1.22)分vs(8.07±1.12)分],深静脉通畅程度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4.19%vs 27.91%,90.70%vs 6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性溶栓治疗能获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碎吸术与介入溶栓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A组37例行经皮血栓碎吸术,B组34例行介入溶栓术.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明显高于B组73.53%,并发症A组8.11%低于B组3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静脉曲张,皮肤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血栓碎吸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单纯介入溶栓术,临床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后遗症发生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中开展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该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Ⅰ组共33例,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围术期护理干预;Ⅱ组共33例,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围术期一般护理,观察两组入选患者疗效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客观比对。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配合完成护理工作,Ⅰ组住院时长(14.95±4.00)d,Ⅱ组(27.06±4.15)d,且Ⅰ组并发症发生几率比Ⅱ组低,Ⅰ组护理效果有优势(P <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中,开展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康复,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导管或(和)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局部药物溶栓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术前行肺动脉CTA检查诊断明确后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大小、栓塞程度及范围,应用5F猪尾巴导管捣碎血栓或(和)置COOK球囊于血栓部位行球囊扩张术,利用球囊张力使栓子粉碎、脱落,解除肺动脉的阻塞与狭窄。扩张术后,保留溶栓导管,注入尿激酶(3~5万IU/h)维持行药物溶栓,并间断皮下肌注低分子肝素(4100 IU q8h)。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并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脉压力(MPAP)等。24小时、48小时后复造影,观察肺血栓清除及肺动脉通畅情况。并于拔出溶栓导管后复查肺动脉CTA。11例患者明确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皮碎栓后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本组均成功行经皮导管或(和)球囊扩张碎栓,并于血栓处放置溶栓导管进行溶栓。17例患者介入术后即刻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分压(PaO2)明显上升,肺动脉压力(MPAP)明显下降,复造影示:15例肺动脉内血栓大部分或完全清除,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肺动脉分支仍存在部分血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介入术后随访1~18个月,患者无肺动脉栓塞复发。结论经皮导管或(和)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局部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起效快、疗效确切、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简单易行,是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研究。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3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和并发症,及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III级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1%)低于对照组(33.33%)(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降低(观察组:t=25.229,对照组:t=16.752,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t=7.789,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即DVT)患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骨科创伤手术后80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处理;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抗凝预防。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和导管溶栓以及手术取栓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有明显差异(P<0.05);导管溶栓以及手术取栓的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就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一定要依据其现实状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和导管溶栓都是最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介入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管介入药物直接溶栓,通过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56例患者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平均时间约为(4.8±5.7)天。溶栓治疗后静脉狭窄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6例,2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0例,8例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通过介入药物导管直接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系统溶栓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导管导丝碎栓及团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行介入肺动脉溶栓术。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之后予经上肢浅静脉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术后10 d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复查,根据综合情况考虑是否在滤器置入后10~12 d取出滤器。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溶栓术及联合静脉溶栓,6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pO2及PaO2明显升高;CTA复查肺动脉内血栓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53例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43例于术后10~12 d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1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定血栓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分型,并于48小时内进行DsA介入溶栓治疗。结果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l分型:急性42例,介入溶栓完全再通率为95.24%;亚急性23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78.26%;慢性15例,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60.0O%。MRI血栓分型与DsA溶栓复通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9,P〈0.005)。培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l分型,可作为DsA介入溶栓的量化指标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毛华杰  梁长华 《当代医学》2010,16(17):369-370
目的讨论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下肢静脉血栓163例病人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治疗效果良好,有效率100%,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局部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术后认真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抗凝溶栓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出血、感染等不良作用,及时发现早期处理,才能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把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对照组单纯溶栓抗凝通脉。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血浆 D -二聚体下降快(P <0.05),下肢周径差更缩小(P <0.001),疗效更好(P =0.040)。结论: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并应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疗效。方法对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行外周静脉尿激酶溶栓,其中15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综合临床疗效及下肢周径治疗前后的变化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愈22例,显效7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下肢周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绝大多数急性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通过尿激酶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孙勇  余朝文  卢冉  聂中林  王孝高  高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8):1016-1018,1021
目的:探讨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DVT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激酶不同使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48 mL,以4~8 mL/h持续泵入,维持24 h,治疗期间应用低浓度肝素溶液脉冲式冲洗溶栓导管辅助置管溶栓,2~3次/天;对照组30 min内一次性用完,无肝素溶液和地塞米松使用。结果:治疗1、2周时,观察组病人下肢肿胀缓解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2周时,2组肿胀缓解度、疼痛程度和观察组静脉通畅度均明显优于治疗1周(P<0.01)。治疗后,2组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为65.00%(13/20),与对照组的35.29%(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病人共随访32例,随访时间90~360 d,观察组1例病人轻度肿胀(5.56%,1/18),对照组4例中度肿胀(28.57%,4/14),彩色多普勒超声超或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检查显示瓣膜不同程度破坏,髂股静脉及腘静脉部分血栓残存或复发。结论: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能缓解DVT病人下肢肿胀,改善静脉通畅度,并有助于减少血栓残存及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与外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患者,42例患者中15例行外周溶栓术(系统溶栓组),27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或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组),比较2组并发症、血栓溶解有效率以及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结果  系统溶栓组及导管溶栓组的溶栓剂量分别为(335±134)万U和(304±116)万U,系统溶栓组出现并发症4例,导管溶栓组出现并发症2例,2组溶栓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的溶栓有效率分别为53.33%和88.89%,导管溶栓组的血栓溶解有效率高于系统溶栓组(P < 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的Villalta评分分别为2.53分和1.77分,导管溶栓组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低(P < 0.01);此外,系统溶栓组VEINES-QOL/Sym分别为35.33分及32.67分,而导管溶栓组VEINES-QOL/Sym分别为49.00分及45.67分,显著高于系统溶栓组(P < 0.01)。   结论  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伴有髂静脉狭窄的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钱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72-157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手术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内固定手术并相应常规治疗,且观察组在围手术期予以护理干预,连续观察两月,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继发肺栓塞情况,并统计患者住院时间。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继发肺栓塞,对照组有1例继发肺栓塞发生且死亡;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予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应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气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对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h进行评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行溶栓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行肢体气压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5%)低于对照组(10.26%)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行肢体气压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与单纯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经抗凝及导管溶栓治疗后存在严重髂静脉狭窄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86例,其中32例经导管溶栓后,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开通髂静脉(观察组);另54例单纯行导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统计血栓消除率、肢体肿胀缓解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第3、6、12、24个月分别采用Villalta评分量表和Vcss量表评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及静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结果2组经导管溶栓治疗血栓Ⅲ级消除率达82.6%;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PTS的发生率及血栓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上15 cm周径差较对照组小(P < 0.05);随访3、6、12、24个月,观察组Villalta体征和症状评价、V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清除率高,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开通髂静脉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溶栓导管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7例B型超声明确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为经对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组(A组)12例和全身静脉溶栓组(B组)15例。对2组患者患肢周径缩小值、远期瓣膜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14d下肢周径缩小值,A组为(3.4±0.8)cm,B组为(2.8±0.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经光电容积描记法(PPG)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A组静脉充盈时间(VRT)为(22.2±3.5)s,B组为(16.6±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