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评价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共28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手术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随访3~19个月,平均负重行走时间4d;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85.7%;并发症:肺部感染7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无假体松动、人工关节脱位、髋关节深部感染.结论采用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卧床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严重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满意;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长柄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近端波及粗隆下粉碎骨折。方法:临床治疗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88岁。平均随访时间2年。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全部随访,生活自理。结论:加长柄半髋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近端波及粗隆下粉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钉治疗已成为首选[1],但常因合并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理想、术后负重过早等导致内固定失败[2].对于初次内固定损伤股骨头或骨质疏松严重难以再次内固定的老年患者,临床上推荐髋关节置换[3],但初次置换所用的股骨柄多为近端固定,而此类患者多遗留股骨近端骨缺损,因此难以获得初期稳定性.近年...  相似文献   

4.
王道生  郑永义 《吉林医学》2015,(7):1292-1293
目的:探讨髋动力锁定钢板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4例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治疗方法不同进行临床分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7例和髋动力锁定钢板组17例。结果:髋动力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动力锁定钢板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确切,但是髋动力锁定钢板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岗 《吉林医学》2010,(24):4131-4131
目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全髋置换与股骨头置换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收治的68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38例采用全髋置换法治疗,B组30采用股骨头置换法治疗。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好于B组。结论:全髋置换手术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头钉切割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螺钉切割患者,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75.5±7.1)岁;左髋9侧,右髋12例;BMI指数21.5±9.8,股骨近端股骨颈骨密度骨密度-2.8±0.7。初次内固定方式:Gamma钉固定9例,PFNA钉12例。半髋假体均采用Wagner SL生物型假体柄,初次手术至内固定术后至关节置换时间(7.2±4.2)个月。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影像学采用x线片评估假体位置。结果 3例患者术后1-2年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患者术后1年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晚期肿瘤,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8±6.1)个月。手术时间为(92.5±12.2)min,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骨折。末次随访时3例需单手杖辅助行走,2例需要助行器辅助行走,其余均为自由行走。影像学观察术后无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28.3±17.2)分提高至(76.2±6.2)分。结论 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股骨头螺钉切割,可获得满意初次稳定性,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根据Evans分型,Ⅱ_A型8例,Ⅱ_B型17例,Ⅲ型11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住院期间无术后死亡,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23例,良11例,可2例。未出现假体松动、脱位及下沉现象。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该手术具有显著降低骨折并发症,可早期下地锻炼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毅 《当代医学》2011,17(19):53-54
目的探讨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2010年7月采用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例。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结果 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感染,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均治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全部愈合,关节功能优良,均获得伤前的功能和生活质量。结论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防止并发症发生或加重、提高生活质量,术前积极处理内科疾患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3~20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的X线显示中都显示具有良好的转子间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假体位置良好;术后96例患者获得3~20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优良率为85.4%。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功能恢复快,并且能够避免长期的卧床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应该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谌业光  王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32-133
目的探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6例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出血量200ml,Harris关节功能评分91分,无切口感染、血肿,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8年7月~2010年11月手术治疗的14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时间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DHS组)(P〈0.05),但术后Harris评分低于DHS组。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身体素质较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双喜  殷状  刘泉鼎 《四川医学》2012,33(1):130-132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我科2005年2月~201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24例,对获随访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2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获11 ~56个月随访,平均37.1个月,全部能生活自理,无1例关节脱位或假体松动,优良率86.4%.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使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最大限度的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疗效确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85例,其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同定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置换组在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一年死亡率、生存质量评分及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DHS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管国义  陈家麟  严伟 《安徽医学》2016,37(2):187-189
目的 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117例患者行PFNA组治疗(P组),106例患者行动力螺旋钉(DHS)治疗(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5%,显著低于D组的18.87%(P<0.05);P组优良率为95.73%,显著高于D组的8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增生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应用Harri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49例均顺利通过手术,住院期间无病死病例,随访时间6~36个月,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生活可自理。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长柄无领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其疗效及预后,评价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3月采用长柄无领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平均(94.80±24.85)min,术中出血(212.58±95.20)ml,切口(15.25±1.97)cm。术前Harris评分(37.8±10.5),术后Harris评分(91.2±8.3),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5.8511,P<0.05。住院期间无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无髋内翻及外旋畸形。结论长柄无领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下地时间短、肢体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红旗  张保  叶猛 《安徽医学》2015,36(9):1114-1115
目的: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79例,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ⅡA 26例,ⅡB 29例,Ⅲ20例,Ⅳ4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3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3例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Harris评分:优56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为93.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灿泽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525-526,529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股骨头置换术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入路,置入骨水泥型特制人工股骨头.术中、术后观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较顺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78-8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9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97)和对照组(n=96)。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Harris评分、SF-36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6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05%(Z=-9.453,P=0.000)。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t=12.412,P=0.000;t=10.755,P=0.000);观察组SF-36评分(81.53±18.6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4.14±15.29)分(t=3.008,P=0.00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4%(χ2=5.328,P=0.02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非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04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比较3个月后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褥疮和死亡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泌尿系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可降低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