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肝动脉灌注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回顾性分析移植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8例已行脾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水平均在正常范围;42例肝硬化患者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前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水平,经脐血干细胞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小板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术后第16周白细胞总数为(4.01±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8.7±7.2)%,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8±6.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肝硬化患者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么丽梅 《大家健康》2016,(7):194-194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4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静脉输注的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观察比较移植前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清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移植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清蛋白(59.45±5.03 U /L、35.46±1.03μmol /L、18.26±1.62 s、20.36±4.51 g/L)都明显的低于移植前(78.56±12.03 U /L、45.13±4.12μmol /L、20.13±5.16 s、29.15±2.16 g/L),患者移植前后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是临床上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起到肝脏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4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静脉输注的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观察比较移植前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清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移植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清蛋白(59.45±5.03 U/L、35.46±1.03μmol/L、18.26±1.62 s、20.36±4.51g/L)都明显的低于移植前(78.56±12.03 U/L、45.13±4.12μmol/L、20.13±5.16 s、29.15±2.16 g/L),患者移植前后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是临床上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起到肝脏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肝动脉灌注移植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分析移植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8例脾切除术后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水平均在正常范围;52例肝硬化患者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前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水平,经脐血干细胞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术后第16周白细胞总数为(4.02±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8.80±7.20)%;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71±6.30)%,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肝硬化患者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逐渐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小幅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体外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制成10mI。细胞悬液,通过肝动脉介入的方法移植入肝脏,并配合抗病毒及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对照组26例,予抗病毒及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2、4、8周评价肝脏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并计算Child—Pugh评分。结果治疗组于干细胞移植术后第2周症状、体征及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和第8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胆碱酯酶(CHE)及白蛋白(Alb)较术前均有明显增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参数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并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的各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分别对比较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有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8.3±1.3)s、凝血酶时间(TT)为(20.5±4.1)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43.9±8.3)s、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为(18.3±3.6)%、血小板分布体积(MPV)为(12.1±3.4) fL,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纤维蛋白原(Fib)为(1.4±0.5)g/L、血小板计数(PLT)为(78.1±23.1)×109/L、血小板压积(PCT)为(0.09±0.03)%均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则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T、TT、APTT、PDW、MPV检测结果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情况,其余3项检测指标正好相反,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能够对其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并对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进行预测,有利于出血的及时抢救,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含吡咯里西啶植物诱发的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病人的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PA-HSOS和4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顽固性腹水采用TIPS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2组病人TIPS术后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卡钳值设置为0.2,以1∶1匹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显性肝性脑病、术前门静脉系统血栓、门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病人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57个月。PA-HSOS病人的术前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均高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P < 0.01),2组病人TIPS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3(10.67~26.60)个月vs 16.47(9.40~41.53)个月](P>0.05)。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4例PA-HSOS和2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成功匹配,PA-HSOS病人的术后生存时间长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15.17(10.27~27.03)个月vs 13.75(10.67~21.07)个月](P < 0.01)。结论TIPS治疗PA-HSOS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顽固性腹水,尽管前者术前肝功能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更差,但PA-HSOS病人术后生存不劣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53)。对照组单纯给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指标与该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娟  魏琳琳  高文  徐斌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7):113-115,9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共5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代偿期肝硬化组(n=16)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36),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基线及强化治疗1周后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末梢血糖、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评估。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1周后,与基线比较,lnALT、空腹血糖及餐后2h末梢血糖均明显下降(3.45±0.58IU/L vs 3.71±0.99IU/L,7.32±1.55mmol/L vs 12.29±1.93mmol/L,9.89±1.84mmol/L vs 28.30±1.45mmol/L;P均<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1周后,与基线比较,lnALT、空腹血糖及餐后2h末梢血糖均明显下降(3.04±0.89IU/L vs 3.36±1.00IU/L,8.63±2.95mmol/L vs 13.76±3.04mmol/L,12.87±1.77mmol/L vs 27.98±2.14mmol/L; P均<0.05),白蛋白明显上升(32.61±4.49g/L vs 29.39±5.66g/L;P<0.05),但餐后2h末梢血糖仍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0.05)。两组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比较,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仍需更长时间的监测及调整才能使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10.
王岚  周力  陈晓琴  谭友文 《重庆医学》2015,(8):1107-1109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免疫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病毒、保肝、休息和营养支持治疗措施,观察组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注射胎盘多肽,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0 d的治疗后,观察组CD3+细胞(69.86±3.95)%、CD4+细胞(42.98±3.68)%、CD4+/CD8+(1.68±0.08)和自然杀伤(NK)细胞(22.89 ± 1.9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8+细胞(30.89 ± 2.3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细胞、CD4+细胞、CD4+/CD8+和NK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D8+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0 d后,观察组:T bil (14.89 ± 0.97)μmol/L、Dbil (5.12 ± 0.26)umol/L 和Ibil (9.57 ± 0.52)μmol/L ,AST(40.98 ± 2.32)U/L、ALT(48.89 ± 2.24)U/L和A/G(1.81 ± 0.13)。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可敬  罗晓红  孙厚坦  王方  包建涛 《疑难病杂志》2014,(11):1126-1129,1133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0例为治疗组,经肝固有动脉进行异体人脐血干细胞移植;选择资料匹配的同期住院未行脐血干细胞输注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B型超声肝脏体积及造影剂消退时间等指标,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肝内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6个月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Alb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3、6个月总胆红素(TBil)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6个月时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3、6个月后甲胎蛋白(AFP)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与移植前比较,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于移植后3、6个月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Fib)在移植后3、6个月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时间(TT)在移植后均呈降低趋势,但与移植前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亦无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门静脉最大流速(PVX)、脾静脉最大流速(SV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肝脏体积均有增大趋势.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造影剂消退时间明显减慢(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固有动脉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改善肝功能及静脉血流情况,且安全有效,为临床肝病的治疗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人脐带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经外周静脉和经股动脉穿刺至肝固有动脉,移植相同数量的人脐带血干细胞,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变化,检测术后2、4、8和12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2周左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4周两组总胆红素、ALT、AST开始逐渐下降,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逐渐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外周静脉移植组各检测指标在术后8周与术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肝动脉组患者总胆红素、ALT、AST、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改善呈时间依赖性,至术后12周时最明显,而凝血酶原时间术后8周和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外周静脉、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近期疗效确切,且经肝动脉移植人脐带血干细胞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cordbloodstemcell,UCBSC)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UCBSC移植治疗,移植术后2、4、8、12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8、12周ALT、ALB、FIB和TB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术后8、12周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移植后12周食欲、体力改善率分别为75.5%(40/53)、67.9%(36/53)、腹水减少54.7%(29/53)。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CBSC经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人脐带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UCBSCs)经尾静脉移植后,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腹腔注射CCl4加酒精溶液法制备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从大鼠尾静脉注射UCBSCs和DMEM/F-12,治疗后每周分别取血测定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所有死亡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肝细胞组织损伤和纤维化情况。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大鼠治疗后ALT的含量逐周下降且每周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PC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治疗后肝脏切片HE和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病理组织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大鼠进行生存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大鼠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259)。结论 UCBSCs移植可以改善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为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2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取外周静脉输注途径移植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天起连续给予口服中药汤剂10d,分别于移植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周、8周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患者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术后3 d,7 d,14 d、4周,8周,12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3,7 d,各项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4 d、4周,除外ALT有所改善(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的改善(P<0.01),腹水减轻75.0%(15/20),乏力好转占80%(16/20)。食欲改善者占65%(13/20),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UCMSCs体外培养诱导、扩充后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11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和拉米夫定治疗,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比较肝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和血清HBVDNA治疗后的转阴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且在10~12个月复查血清HBVDNA,得出转阴率得到大幅度改善。结论:采用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比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HUC-MSCs移植,于移植前、移植后1、2、4、8、12周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平.于移植前、移植后8、12周分别行CT检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移植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移植后4周,ALT由(106±18)IU/L降至(82±12)IU/L,AST由(121±23)IU/L至(87±14)IU/L,较移植前明显改善(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改善(P<0.01).临床症状随时间进展逐步改善且无不良反应.肝脏最大横截面积改善(P<0.05),但肝脏CT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HUC-MSCs移植可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并能促进肝脏修复.  相似文献   

19.
赵义萍  徐黎鸣 《医学综述》2013,19(11):2103-2104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结合常规药物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于2012年1~7月收治的50例自愿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 C级),全部患者均给予静脉输注及股动脉介入脐血干细胞,同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定期观察术后3、6、9、12周肝功能、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结果治疗第3周开始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腹水减少30例(60%),双下肢水肿减轻40例(80%),乏力好转35例(70%),食欲改善30例(60%)。经脐带干细胞治疗后3周,各指标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6周,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ALB、PT改善不明显,治疗9周时,所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12周时,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结合常规药物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疗效显著,可避免肝移植供体紧缺及免疫排异反应,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