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基因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噻唑兰(MTT)法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作用24h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蛋白表达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应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增殖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AO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经米非司酮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出现了典型的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变化;米非司酮能够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使其停滞于G1 期,降低S期细胞比例;PTEN蛋白的表达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米非司酮能够明显抑制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促凋亡作用与上调PTEN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的子宫内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50例,诊断性刮宫后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mg,6个月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米非司酮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闭经,根据B超检查结果,米非司酮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为(8.58±1.77)mm,治疗后为(3.82±0.71)mm,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子宫内膜转化良好。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ki-67的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米非司酮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细胞周期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发挥其对绝经过渡期功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的调节机制。方法: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增生期和分泌期各5例),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43例,同一患者口服3个月米非司酮(10 mg/d)治疗后的子宫内膜标本43例。采用链酶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bcl-2、bax的表达量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bcl-2阳性信号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单纯性增生bcl-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与单纯性增生相比,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bcl-2明显下降(P<0.05)。分泌期bax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期(P<0.05),单纯性增生bax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与单纯性增生相比,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bax明显增高(P<0.05)。结论:RU486增加了子宫内膜bax的表达,减少了bcl-2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卵巢储备功能。结果治疗前后,多种激素含量变化不明显;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但双侧附件肿块及结节明显缩小。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米非司酮对离体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组加入米非司酮后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 ,并检测其凋亡率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方法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的异位子宫内膜离体组织进行培养 ,在相同的生长期加入一定剂量米非司酮后 ,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并用TUNEL法检测其凋亡率。结果 :加入米非司酮后 ,细胞生长速度减慢 ,其凋亡率较未用药组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对异位细胞有抑制作用 ,并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 ,应用于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处理,观察米非司酮对细胞形态的影响,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检测米非司酮处理细胞后子宫内膜发育相关基因ESR1和PGR的含量、坏死途径蛋白p-MLKL、RIPK3的表达和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的变化。结果:经米非司酮处理后,人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变差,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变弱,且随着米非司酮处理浓度增加,其对细胞生长的毒性作用加强;米非司酮处理的细胞中ESR1和PGR含量明显减少,而坏死途径蛋白p-MLKL、RIPK3表达和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3/caspase3表达增加。结论:米非司酮可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和坏死而抑制其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与调节ESR1/PGR含量、坏死途径蛋白p-MLKL/RIPK3及凋亡途径蛋白Bax/pro-caspase 3/caspase 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长期口服米非司酮致子宫内膜增殖症二例报告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国内外均已有报道。由于现在临床上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已很常见,而米非司酮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药物又垂手可得,因而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已很普遍。但对于米非司酮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剂量及治疗时间等,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及规范,应用米非司酮后又缺乏系统的监测。以致使米非司酮达到滥用的程度。本文报道的2例病例,是典型的长期应用米非司酮后,子宫内膜由于抗孕激素作用而产生的无对抗雌激素效应(unopposed estmgen effect),发生了子宫内膜增殖症。据文献报道,对于发生严重子宫内膜增殖症者,甚至可发生子宫内膜癌,值得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正拟进行米非司酮扩大应用适应证(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验证研究,有关研究结果要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批准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现阶段,只能是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并应有严格的应用设计方案,用药后必须进行追踪。并且应在用药前,将该药的治疗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向患者交代、取得知情同意。绝不可随便应用,以对患者负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泌早期短程小剂量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7例中重度痛经EMs患者,月经第14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6.25mg/d×4d,疗程至少1年以上。观察患者的痛经程度、月经量、月经周期、子宫大小及卵巢囊肿的变化。结果:37例中8例诉偶有月经推迟1~3个月,其余月经周期正常,4例(10.81%)1年后因效果不明显失联失访。33例(89.19%)中重度痛经有效。痛经减轻时,月经量亦有明显改善,月经前子宫内膜厚度亦有减轻,子宫大小及卵巢异位内膜囊肿大小变化不明显。结论:中长期应用"分泌早期短程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EMs痛经症状与短期应用疗效相似,尚未发现明显后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可适合大部分月经周期规律者试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丹那唑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服用药物不同分为二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丹那唑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24个月,对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组有效率、复发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谷丙转氨酶升高、阴道出血、体重增加等,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与丹那唑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治疗作用,且二种药物治疗效果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米非司酮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丹那唑,因此,在临床上治疗上应首选米非司酮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谭鹰 《生殖与避孕》2009,29(7):484-486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15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25mg/d,qd×3个月,对照服药前后症状,体征改变和激素水平,肝肾功能改变,B超检查子宫病灶改变情况和子宫内膜改变情况,停药后作定期随访。结果:经口服药物一疗程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超声检查显示子宫病灶明显缩小。服药期间雌、孕激素水平有轻度改变,肝功能可出现轻度异常,停药后自然恢复。停药后检查,部分病例子宫内膜有增生改变。结论: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效果良好,可减少手术几率,用药的主要副作用是子宫内膜有增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对体外培养的异位的和正常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处理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0~60小时细胞抑制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36小时异位的和正常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结果: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呈时间和剂量方式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且相同浓度后者作用更强。药物作用36小时,各组细胞均发生从G1期到S期的抑制,且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结论:①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但后者作用更强。②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对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如对异位细胞的作用强。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孕三烯酮治疗组48例,术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孕三烯酮2.5 mg,每周2次,连续6月;米非司酮组58例,于术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连续6月。所有患者随访1~3年。结果:孕三烯酮组有效率72.9%,米非司酮组有效率72.4%,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用米非司酮的患者仅有4例转氨酶升高,孕三烯酮组有16例转氨酶升高。结论:腹腔镜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疗效及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长期低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异常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和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选择围绝经期有异常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10例,口服米非司酮5mg/d,连续6个月,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子宫内膜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用药期间患者均闭经,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红蛋白平均升高30g/L,子宫肌瘤的最大直径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子宫内膜病理呈现增生期和(或)分泌期变化,未见异型性;治疗后,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由紊乱转为正常。 结论 长期低剂量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出血的子宫肌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后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行保守或半保守性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米非司酮组15例,妈富隆组15例,对照组15例,比较三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米非司酮和妈富隆的不良反应均较少,症状轻微。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必须辅以药物治疗。米非司酮和妈富隆均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能显著降低其复发率,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膜细胞的转移及种植、血管生成等类似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是发病的关键。该病具有转移、浸润和复发的特点,治疗困难。我们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观察子宫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的变化,旨在评价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胚泡着床障碍小鼠模型,并研究其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于妊娠d4上午利用米非司酮诱导昆明小鼠胚泡着床障碍,12h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胚泡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利用光镜观察小鼠子宫内膜形态结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采用RT-PCR检测子宫ER、PR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胚泡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明显降低,子宫内膜发育明显受抑制;子宫内膜腺体、间质ER、PR表达范围和强度均显著降低。结论:米非司酮能成功诱导建立胚泡着床障碍模型,其着床期子宫内膜发育受抑制,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泡着床失败。  相似文献   

17.
付稳  章明放  陈东 《生殖与避孕》2010,30(7):458-46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37例子宫内膜增生症(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连续口服米非司酮(剂量10mg/d)治疗3个月,刮取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分别检测其ER和AR的表达进行自身对比;另取10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ER表达、AR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R在腺体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AR主要表达于间质细胞,腺体中几乎无表达。米非司酮治疗后腺体和间质ER表达比治疗前均下降(P<0.05),而间质和腺体中AR表达均比治疗前增加(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下调ER和上调AR,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行保守性手术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3组。米非司酮组30例,给予米非司酮12.5mg口服,每天1次,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天内开始用药,疗程为6个月。GnRH-a组20例,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5天内,腹部皮下注射戈舍瑞林(商品名:诺雷得)3.6mg,28天注射1次,共6次。对照组20例患者手术后不用药物巩固治疗。比较分析应用米非司酮和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副反应及对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痛经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7%和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和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米非司酮组和GnRH-a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和累积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有效,可预防和减少复发,而且副反应小,对内分泌代谢及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分别应用孕三烯酮、米非司酮的疗效。方法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显著优于孕三烯酮的疗效,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16人,口服米非司酮10mg,每日晨空腹服用,连服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用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内分泌六项、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患者在服药期间均闭经,雌激素水平降低,无子宫内膜增厚,其他监测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口服低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疗效肯定,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