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降低椎动脉、神经损伤和螺钉位置偏差等风险,探索应用术中CT实时导航技术完成上颈椎螺钉置入.方法 应用术中CT实时导航技术完成螺钉置入,9例患者中7例颅颈交界区畸形,1例C1~2巨大神经鞘瘤,1例C1~3椎板巨大血管性病变行上颈段螺钉固定,共置钉42枚.结果 根据Madawi定义的合理螺钉位置,9例共置钉42枚,位置满意,其中1例颅颈交界畸形患者二侧高跨椎动脉,1例-侧高跨椎动脉,共3枚C2螺钉为以往螺钉技术的相对禁忌证.所有患者无椎动脉、脊髓或神经损伤,没有穿破骨皮质,复位满意,固定牢靠.结论 使用术中CT三维影像实时导航,可以安全、准确地完成上颈段螺钉固定.
Abstract:
Objective For improvement of safety, avoiding the risk of injury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nerve tissue, intraoperative CT guided placement of screws in upper cervical spine were performed.Methods Brain LAB Vector Vision 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iCT were used for image guidance.42 screws were placed at C1, C2 levels using this technique in 9 patients, including 7 cases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malformation, 1 case of C1~2 giant schwannoma, and 1 case of C1-3 giant lamina vascular lesion.Results According to Madawi's definition of rational placement of screw, all 42 screws were placed satisfactorily.For 3 C2 screws, including 1 case of both side and 1 case of one side of high riding vertebral arteries, the placement of them was relative contraindication for traditional techniques.There was no injury of vertebral artery, spinal cord or nerves resulted from the placement of screws.There was no bony breach.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by 3 -dimensional CT image guidance is helpful for safe and accurate placement of screws in upper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断层重组技术获得CT样图像(Dyna CT)及吲哚箐绿(ICG)造影对定位、评估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及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名符合手术切除SDAVF的患者,术前行Dyna CT三维重建瘘口血流、评估瘘口与脊柱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并设计手术预案,术中行ICG造影准确定位瘘口,辨别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后切除瘘口,并再次行ICG造影确认引流静脉不显影。结果所有10例患者术前造影及Dyna CT均可辨明瘘口位置及与脊柱的关系,术中均根据ICG造影中的血管显影顺序判断血流方向及定位瘘口,瘘口阻断后再次ICG造影见引流静脉均无显影。术后10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1 w后所有患者复查DSA均见瘘口完全消失。临床随访8例均未见症状复发结论术前Dyna CT瘘口血流重建结合术中ICG造影可以准确定位瘘口,良好地区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40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按常规准备进行手术,作为对照组.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40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ERAS组).结果 ERAS组并发症发生率(7.5%,3/40)明显低于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肿瘤手术中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内外肿瘤2l例(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5例,神经纤维瘤4例),20例在切除肿瘤后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移植,1例未行固定及植骨。结果本组21例均后路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平均随访13月(3~38月),肿瘤无复发;术后脊髓损伤无加重,随访ASIA分级提高1~3级.无血管、神经并发损伤;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移位,固定效果满意,相应植骨部位均形成骨性融合。结论切除颈椎管内外肿瘤后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可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移动式CT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移动式CT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ANATOM移动式CT对63例神经外科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颅内情况进行影像学研究,判断病变的切除程度和手术中发生的异常改变。结果 术中或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肿瘤全切者48例,次全切除者5例,大部切除者7例,部分切除者3例。发现术区或邻近术区积血3例并立即再次手术清除。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或手术后使用移动式CT将有助于客观地评判手术结果,及时处理可能发牛的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6.
大脑皮质功能区CT定位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早期了解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笔者自从2000年月至2002年1月共收治大脑皮层损伤的病人30例,运用大脑皮质功能区CT定位进行早期评估,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30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48.9岁;其中凹陷性颅骨骨折20例(包括粉碎性颅骨骨折6例),脑挫裂伤10例;开放性8例,闭合性22例。GCS评分:6~8分10例,9~12分例,13~15分14例。手术23例,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6例,开颅探查碎骨片摘除术17例。在患者伤后24h内,根据大脑髓突辨认大脑皮质功能区对预后进行评估。2结果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区定位…  相似文献   

7.
CT三维重建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将三维CT应用于52例颅内疾患手术计划的临床体会。三维CT图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体表投影,显示其与周围重要结构(大脑镛、小脑幕、脑室、大血管、窦等)的空间解剖关系。临床医生利用这些信息制定手术计划,包括:(1)在术前对手术入路、方法及步骤进行设计和选择,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先作出估计,制订出手术方案;(2)对开颅骨瓣的位置、大小进行精确设计,对手术开瓣过程进行模拟;(3)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三维坐标转换方法,进行立体定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CT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8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8例.在手术前后行CT灌注成像(PCT)及CT血管造影(CTA)扫描,根据PCT及CTA情况,指导手术操作.结果 术中扫描总时间19~ 21 min.共行PCT77次、CTA 36次,图像质量良好109次(96.46%),差4次.11例颈动脉狭窄,PCT提示rCBF、rCBV增加,rTTP缩短;CTA提示狭窄消失.25例动脉瘤共处理28个动脉瘤,1例脑灌注异常,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恢复.CT平扫均未见颅内出血.术后随访3~8个月,恢复良好37例(97.4%)、中残1例.结论 术中C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成像时间短、能提供高质量图像的技术.术中CT有助于及时发现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是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中一种新型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9.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既不同于常规手术,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诊手术,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手术的理念.DCO最早由Stone提出,日本在这方面的论述也不少[1],多用于创伤外科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颅脑损伤146例,采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52例(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94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病死率(17.3%)与对照组(20.2%)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发生率(13.5%)明显低于对照组(28.7%;P<0.05)。观察组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14.3%)、脑积水发生率(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8%、30.3%;P<0.05)。伤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27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4例;对照组恢复良好30例,中残6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2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51.9%)明显高于对照组(31.9%;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方法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IOM)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采用术中MIOM监测,记录术中各个阶段的报警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术中脊髓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最小化.分析术中警报按类型、原因、术前诊断以及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以及手术前后JOA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与术前基准电位相比较,术毕SEP及MEP波幅均有所提高,而潜伏期均未有明显改变.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以及行椎体次全切手术者术中监测“严重警报”发生率较高.结论 颈前路手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降低术中神经功能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并能作为手术疗效评价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CT即时定位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YL-1型脑穿刺针钻颅穿刺血肿抽吸术,其中15例患者在病床边进行:另40例全部在CT即时定位下进行。比较其穿刺正确率、术中再出血发生率、血肿有效清除率,分析两种方法的利弊。结果两种方法在穿刺部位正确率、血肿有效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CT即时定位下行微创术穿刺部位精确到位,减少术中再出血率,术中血肿情况即时了解,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CT即时定位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YL -1型脑穿刺针钻颅穿刺血肿抽吸术 ,其中 15例患者在病床边进行 ;另 40例全部在CT即时定位下进行。比较其穿刺正确率、术中再出血发生率、血肿有效清除率 ,分析两种方法的利弊。结果 两种方法在穿刺部位正确率、血肿有效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CT即时定位下行微创术穿刺部位精确到位 ,减少术中再出血率 ,术中血肿情况即时了解 ,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行常规CT检查+辅助颅骨3维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62例颅脑损伤患者,单纯头颅CT平扫15例,需排除顶部周围骨折行头颅CT平扫+颅骨切线位x线片4例,头颅CT平扫+颅骨3维成像43例。结果常规头颅CT平扫对于颅骨线状骨折、凹陷骨折需结合平扫层次判断走行和形态,1例窦旁凹陷性骨折加拍颅骨切线位x线片,图形叠加明显。而头颅CT平扫+颅骨3维成像43例中,线状骨折走行及凹陷性粉碎性骨折范围与形状改变在3维颅骨成像中清晰显现,不需加拍x线片可明确颅盖骨骨折情况。3维颅骨成像检查排除了2例CT平扫可疑线状骨折,确诊1例CT平扫阴性骨折。结论常规CT检查+辅助颅骨3维有助于颅脑损伤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颅内异常表现包括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硬膜下(外)血肿、脑内出血性病灶及脑内非出血性病灶,MRI对上述异常表现显示总体情况优于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各序列间比较,D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数量最多,其次为T2FLAIR,T1WI最少。结论与CT比较,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及超声造影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85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单日为观察组(43例),双日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术中使用超声实时引导手术进程及修正手术路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结果 观察组43例均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颅脑损伤灶发现率达到100%、定位准确率100%,超声测量外伤范围与术前头颅CT所测体积相符。观察组血肿完全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 GCS评分3~8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13~15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17.59±2.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0.13±1.5)mmHg;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巴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术中超声技术能准确定位外伤灶的数量及位置,有助于彻底清除脑内血肿及无功能脑组织;超声造影可精确判断外伤灶的范围和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根据实时检查结果指导及时调整手术方式,从而减少脑组织损伤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226例重型颅脑损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180例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B组46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大面积脑梗塞、严重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GOS标准预后评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的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人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人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人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4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进行临床和CT资料的对照分析。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69例,270例(64.3%)在CT扫描中有异常发现,其中颅内血肿158例、脑挫裂伤138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8例。经CT和手术证实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共12例,占颅内血肿的7.6%。45例颅内血肿行非手术治疗,其中4例失败。本组死亡35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20.7%,与本院应用CT前资料相比,各类颅内血肿的手术死亡率都有明显下降;在GCS为6~8的病人组中CT对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尤其是基底池和第三脑室的受压和消失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是骨折患者当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常规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且在治疗过程中,牵引等方法会对患者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我院2009-01—2010-10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患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