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心静脉压(CVP)能准确反映右心功能状态和血容量是否充足及过量[1-2].颅内压(ICP)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3].复合性颅脑损伤系指伤者既有颅脑外伤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4].既保证患者容量适当,又保证ICP治疗的精准有效,CVP监护和ICP监护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心静脉压监测适用危重病人以评估血容量、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变化,对指导扩容,避免输液过量和不足以及指导利尿的应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我科自2007-02~2007-11对88例危重病人进行了CVP监测,现将监测的临床意义及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 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 08±3. 46) d,对照组为(14. 44±4. 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颅内压监测阶梯治疗方案治疗继发严重外伤性脑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的阶梯治疗方案对于严重外伤性脑水肿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24例入院评分GCS 14或15分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经有创颅内压监测,阶梯治疗方案有效控制高颅压,缓解脑水肿.结果 颅内压监测下的阶梯治疗安全有效地治疗此病例组的脑水肿和高颅压,其中14例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10例仅阶梯治疗就良好控制颅内压,所有病例组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3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GOS评分均为5分.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阶梯治疗方案在控制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严重脑水肿是有效的;颅内压是此类患者治疗重要的监测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脱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4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监护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合ICP决定手术方式,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检查决定手术方式。监护组根据ICP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去骨瓣手术率、二次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及内环境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脑水肿与颅内压的监测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水肿、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和ICP监测三者结合.传统的CT和核磁共振虽然可以作为颅内血肿、脑水肿和ICP增高的检测方法,但它们不能对颅内血肿和脑水肿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也不能反映脑水肿、颅内血肿的演变过程,给临床及时治疗带来难度.  相似文献   

7.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安全运用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感染。方法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下3种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的42例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治愈40例,占95.2%;自动出院1例,占2.4%。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行脑脊液置换治愈率及安全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进展性广泛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进展性广泛脑挫裂伤的临床资料。40采用颅内压监测(观察组),40例未使用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结果 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0.00%,20/40;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10/4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5/40)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14/40;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 进展性广泛脑挫裂伤进行颅内压监测,便于及时掌握病人颅内压变化,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开颅手术治疗的1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80例根据经验使用甘露醇等进行降颅内压治疗(对照组);80例置入颅内探头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大面积小脑梗死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35例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接受持续随访,生存病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单纯脑室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GOS预后评分,单纯脑室引流组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颅内压监测组良好8例,轻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颅内压监测组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疗效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结论在大面积小脑梗死病人中进行颅内压监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钻孔引流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38例脑出血患者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及颅内压检测,在颅内压监测下操作治疗,逐步血肿引流,调整脱水药物,进行控制性治疗。结果 138例患者术后再出血18例并开颅手术,其余患者均钻孔术后平稳。1月后按GO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好转117例(84.78%),植物生存3例(2.18%),死亡(包括自动出院,放弃治疗者)18例(13.04%)。结论颅内压监护在脑出血钻孔引流术中、术后的处理有了客观的指导指标,能降低术中术后风险,患者预后较好,是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及术后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8年2月至10月治疗的73例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脑内ICP监护仪探头置入术将其分为监护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监护组根据ICP值结合患者术前CT选择手术方式,术后制定甘露醇用法用量;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术前CT决定手术方式,术后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 结果监护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患者术后并发胃肠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气管切开、二次手术去骨瓣的发生率为21.6%,低于对照组(55.6%);监护组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概率(81.08%)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先行ICP监测,能客观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因术后脑水肿而激进性去骨瓣手术有意义,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和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的方法。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1951年Guillaume和Janny开始在实验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1960年以后由Lundberg等应用于临床[1]。颅内压的连续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脑积水、脑膜炎、大面积脑梗塞等神经科疾病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ICP)在重度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01-2013-12收治33例侧脑室穿刺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30例未行侧脑室穿刺监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存活率、生存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平均ICP为(35.82±11.45)mmHg,术后明显下降为(20.43±7.14)mmHg,共监测7~14d。观察组,良好率30.3%,病死率为18.18%;对照组,良好率1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病死率为30.0%,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2例(36.36%),对照组18例(6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监测ICP可动态了解颅内继发性病变,及时掌握最新情况,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临床救治赢得时间,是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头皮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头皮缺损修复的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头皮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头皮缺损29例,其中12例采用三叶皮瓣转移修复缺损,17例采用轴型头皮皮瓣转移结合游离皮片移植修复缺损。结果 所有转移皮瓣及移植皮片均完全成活,所有头皮缺损Ⅰ期修复成功,伤口愈合好。术后随访1年以上,头皮未见坏死。结论 三叶皮瓣转移或轴型头皮皮瓣转移结合游离皮片移植是修复头皮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此类均使用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结果颅内压监测5~13d,平均7.1d,未发现导管放置引发的颅内血肿。颅内感染2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8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使用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可减少脱水药物的过量使用,早期发现术后再出血和脑梗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置管引流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及颅内压监测,在颅内压监测下操作治疗,逐步血肿引流,调整脱水药物,进行控制性治疗。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再出血6例并开颅手术,其余患者均钻孔术后平稳。1月后按GO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好转39例(84.78%),植物生存1例(2.18%),死亡(包括自动出院,放弃治疗者)6例(13.04%)。结论颅内压监护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术后的处理有了客观的指导指标,能降低术中术后风险,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