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昱言  刘轲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2065-2067
参阅近5年来诸多学者关于缺血性中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文章重点对复方中药制剂及单味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理论研究及临床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凤 《河北中医》2001,23(5):396-398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治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 ,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药理、药化研究 ,尤其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机理的探讨提出了毒邪和络病学说 ,研制并开发了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新药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救治的成功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探讨中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之说 ;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 ;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 …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又名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80%。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三大疾病之一,已成为第三大致死原因及首位致残原因。国内外对缺血性中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危险因素、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手段都有很大的进展。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也有不少的进展,现将祖国医学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十年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珠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原因的疾病.而70%~80%的中风患者为缺血性中风.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独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兹就近年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少芸  皮敏  陈鹏典  缑燕华  周瑞  彭勇 《新中医》2015,47(7):255-257
目的:观察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患者缺血性中风病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检查,治疗组以醒脑通督针法结合益智汤治疗,对照组以传统针灸取穴及中药辨证治疗,评价治疗前后简易智能量表(MMSE)、蒙特利尔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ADL),以总体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的MMSE、Mo CA(北京)、ADL量表综合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任通督针刺法及普通针刺法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均有效,且调任通督针刺法效果更加。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又名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80%.  相似文献   

7.
宁丽娜  熊杰 《山西中医》2007,23(2):75-76
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分水岭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针灸治疗该病的疗效较好。笔者就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从活血通络、调理气血、清热解毒、通腑化痰及补肾扶正5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风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由彭静山教授创立,文章通过阐述脏腑、眼、脑、经络的相互关系,深剖眼针“络脑通脏腑”理论,并通过分析眼针作用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眼针治疗PSCI的机制,以便眼针疗法能更好发挥其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与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张氏认为痰瘀交阻作为核心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中风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1].张氏认为中风后必使元气更伤,可因气不生血,脉道涩滞而瘀,或气不行血而瘀,形成"气虚血瘀"之证[2].赵氏等[3]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为根本.  相似文献   

11.
12.
正脑梗死是导致中老年人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不仅可以引起肢体偏瘫、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还可引起记忆力下降、失语、失认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痴呆。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由血管原因、神经变性或其他混杂因素引起[2-3],25%[4]~83%[5]的脑梗死患者会立即或延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有文献[6]报道即使  相似文献   

13.
开窍法作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方法,已被人们重新认识,本文就开窍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方荮论治、实验研究、展望诸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认知障碍属于中医学"善忘""痴证""愚痴""呆病"等范畴,以神呆思钝为主要表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持续走高,其并发的认知障碍也越来越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约有1/3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3~6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强预测因子,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而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导致的,临床表现多以记忆力减退、学习认知能力下降为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中医对于VCI早有认识,虽无直接病名与之相对应,但以其临床特点记载论述。根据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呆证”“痴呆”范畴,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患者脏腑功能衰退,气精失化,脑髓受损,阴阳失调,风、火、痰、瘀夹杂犯脑,致元神失养,神机失用而发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肝肾精血亏损,气精失化为本,风、火、痰、瘀犯脑为标,病性为本虚标实,两者互为因果。治疗时应标本兼治,以补虚不忘调气化痰活血,祛邪不忘益精养血补气为原则。中医药学对于VCI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有独特优势,文章从VCI的概念、流行病学、中医药学认识及治疗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临床工作者对VCI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有效改善VCI患者的记忆障碍,提高VCI患者认知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进一步弘扬中医学“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VCI发生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16.
血性中风为人类三大致命病因之一,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学者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脑缺血后,及时再灌注可以使脑组织缺血损伤得以恢复,如果再通超过再灌流时间窗这个时限,财损伤继续加剧,即为再灌注损伤。许沛虎(1)在用驱风散邪之愈风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影响中发现,愈风汤具有降低脑含水量、除低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降低再灌注后脑组织Ca2+的含量的作用。郭泽云(2)等发现灯盏花可降低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含钙量,减少海马神经元死亡数量,增加神经元密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罗伞复方煎剂干预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水罗伞复方煎剂+常规西药+康复与认知功能训练)和对照组(常规西药+康复与认知功能训练)各60例,两组治疗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罗伞复方煎剂干预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月芳  章正贤 《中医杂志》2011,52(10):885-888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主要有3型:阴虚风动,气虚血瘀,痰浊阻滞。也有按病情缓急分型辨治。具体治则治法有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祛风化痰,活血利水,化痰通络,解毒护脑等。存在问题:应重视科研设计,制定统一标准,寻找新的有效方法,加强新制剂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时良玺  梅海云  刘欣 《河北中医》2012,34(3):468-470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出现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斜及偏身麻木等临床表现,一般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或短暂性意识障碍[1],亦称缺血性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等特征.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前景广阔,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髓.后循环缺血[1](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PCI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